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内,一位母亲哽咽地陈述着女儿生前的点点滴滴。就在今年4月,她14岁的女儿潘某某在自家楼栋门口被同班男同学钟某持刀杀害。
而令人心痛的是,这起悲剧中的加害者,竟是女孩家人无偿接送三年的同班同学。
一个花季少女的离去,两个家庭的破碎,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在这起悲剧背后,行凶者钟某在作案前搜索了“14周岁杀人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并网购作案刀具,其预谋性和主观恶性令人震惊。

01:“农夫与蛇”的故事,不断在演绎
这起案件在今年10月15日开庭审理,未当庭宣判。案件细节令人心碎,也更令人深思。
案发当天,陈某某父亲照常将三名孩子送到小区大门口离开。钟某先回到自己所在楼栋,随后看到潘某某独自一人到自家楼下准备上楼。
他随即绕到潘某某面前,持网购的黑色折叠刀质问对方,之后持刀捅刺潘某某数刀后离开。
令人发指的是,听到潘某某倒地呼救后,钟某竟再次折返,又捅刺其数刀。事后,钟某逃回家中,竟向家人谎称“因见义勇为被人砍伤双手”。

这场悲剧的特殊之处在于,两家人并非陌生人。自初一开始,钟某与潘某某以及另一位同学陈某某由陈某某父亲与潘某某父亲轮流接送上下学。
三年的朝夕相处,三年的无偿接送,换来的不是感激,而是致命的26刀。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在行凶之前,钟某搜索过“14周岁杀人需要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 这一细节表明,他的行为是经过思考的,而非一时冲动。
我们有想过这个年龄男女生之间,求爱不得伤人的,但从未想过:嫉妒成绩、嫉妒家世背景,也可能发生在异性身上,被害者是无偿接送自己3年的恩人的女儿。
02: 同学家长间:适用“刺猬法则”
这起悲剧迫使我们思考一个现实问题:同学家长之间到底该保持怎样的距离?
我们常常以为,孩子同班同学的家长之间应该多亲近,以便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复杂。
有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需要越来越多的自由成长空间。 这一原则其实也适用于家长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都需要适当的心理空间。哲学家叔本华提出过人际交往上适用“刺猬法则” ——像互相取暖的刺猬一样,既互相关心,又有各自独立的心理空间。

同学家长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社交”。我们因为孩子在同一班级而被迫成为“熟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真的适合深入交往。
现实生活中,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和经济条件各不相同,过于密切的往来难免会产生比较、落差甚至矛盾。
有媒体曾评论,过度介入孩子生活的父母、祖辈实在是比比皆是。 这种没有距离的爱,真会让人窒息。 同样,家长之间过度密切的往来,也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03:家长交往智慧:有界限的互助更健康
那么,同学家长之间应该如何把握交往的尺度呢?
首先,别期待资源共享能毫无保留。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秘密,不必强求信息完全透明。学霸的家长,不会轻易透露自己暗中辅导的真相。
其次,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武汉大学社会学专家尚重生认为,人性本身存在自私、自我的一面。 如果两代人住得太近,这些缺点很容易被一些不开心的琐事激发出来。
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同学家长之间的关系。适当的距离能让彼此保持美好的印象。

再者,互助应有来有往,且利益不冲突。健康的家长关系是相互助益但不过度依赖。两位家长在保持适当距离的同时,也能在需要时互相帮助。
这种关系关键在于把握分寸,不逾越彼此的界限。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家长间的密切往来而忽视潜在的风险。三年的接送之恩都能换来致命26刀,我们还能对同学家长之间的关系抱有多少天真期待?
04 :守望不相扰:家长交往的最佳距离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个温暖的概念——“一碗汤的距离”。 这个距离不只是指物理空间,也包括心理上的距离。
生活上,和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能常去看望他们;心理上,也要和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不会因为太热而烫到他们,也不会因为太冷而凉了心意。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同学家长之间的交往。我们既不能过于热络以致烫伤彼此,也不应过于冷淡让人感到心寒。

家长之间的交往,最好的状态是有界限、有距离、有联系、有守望。不过度介入彼此的生活,不期望毫无保留的资源共享,不比较家庭间的差异,不制造无形的竞争。
在孩子的教育道路上,家长之间需要的不是亲密无间的“友谊”,而是相互尊重、有界限的良性互动。
曾女士在法庭上提出“判处死刑”的要求时,钟某突然跪地磕头求饶。 与其行凶时的残忍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了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自私与怯懦。
法律会给出公正的判决,但生命的逝去已无法挽回。
看着孩子背上书包远去的背影,我们既希望他们能拥有友好的同伴,又担心他们受到伤害。也许,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是对彼此最好的保护。
无论是孩子之间,还是家长之间,都需要一个舒适的心理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