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冤枉他一次就够了,别让孩子承受“不白之冤”

社会心理学家GeorgeHerbertMead提出“镜像自我理论”,一个人会通过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进行自我判断。

执笔:欧阳比文

“妈妈,这不是我干的!”“不是你是谁?就是你!”这天没法聊下去。

在大人的世界中,小孩子即使受到委屈,也只有“巴掌大”那么点。他们还小,根本没经历社会的险恶,哪里来的委屈呢?

殊不知,正是父母或者说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种“小孩无委屈”的论调,却可能让孩子一生活在阴影当中……

现实远比《少年的你》更加残酷

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主演的《少年的你》,将校园霸凌再次拉倒大家的视野中。陈念是名好学生,无意中介入校园霸凌当中,很快就因为自己的好心“被霸凌”。

悲剧开始时,班主任说了一句话点亮整个电影的主题,他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血水,轻轻地说“离高考还剩几天了,还在恶作剧”……

被霸凌者受尽苦楚和委屈,却常常为他人所不能理解,闹着玩、恶作剧,“为什么她们单单欺负你呢?”所有这些掩盖了事情的真相,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极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陈念的委屈无处诉说,妈妈四处躲债,她不能雪上加霜;施暴者陈莱的母亲,把责任推到了死者的身上,我们好孩子不会做这事,一定是别人的责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欺凌,原因包括性别、文化差异、体貌特征等等。

然而在回到家庭中后,这一数字显然并没有被“平均分配”。因为大多数受到委屈的学生,都不会选择将父母作为“树洞”。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受委屈,也不愿将父母当“树洞”,原因太悲凉

今年,马来西亚一位17岁男生转学被霸凌,跳楼身亡。他曾给父亲发短信,说自己和同学关系不好,后来又改口解决了;他怕饭卡被人抢,每天带饭,却告诉妈妈想减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什么孩子受了委屈也不说?家长的这两种做法,应该深刻检讨下了。

第一,“他打你,你不会打他,弱小者才会被欺凌”。如果孩子有能力解决,又何必求助于父母呢?过分高估孩子的能力,而忽略他所受的伤害,这是二次“霸凌”

第二,“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定是你的问题”。父母的不信任,犹如在伤口上撒盐,委屈巴巴反而成为了自己的问题,所以我宁死不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多悲剧就是这样酿成的,孩子成为两个极端,要么是“讨好型人格”,在父母面前报喜不报忧,将所有的冤屈都埋在心里,父母不再是他信任的人。

要么在“沉默中爆发”,用非理智的方式来反击,既然父母无法给我公平,那只有靠自己解决,而解决方式,大多是暴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把我爸爸找来”,最豪横的求助

郑渊洁在童话作品《智齿》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孩儿小新在学校被人怀疑偷东西,老师本想着吓唬她,你再不说实话,我们就要请家长了。

老师还没说出口,小新却对着全班同学大声说道:“你们冤枉我,我要告诉我爸爸!”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她的这个决定让人瞠目结舌,做了“错事”不是应该遮遮掩掩吗?大家都怕,她却坦然面对。突然间同学们又开始羡慕起她来。

每个宝宝来到人间的时候,最依赖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后来他们即便受了委屈也不敢和爸妈讲,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弗兰西斯·培根说:真正可怕的,并不是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家有儿女》中的小雪,考了第二照样有奖品;而刘星拿回家奖状,却被老爸误以为“退学通知书”,妈妈刘梅更是在找防伪标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冤枉他一次就够了;而想要拯救一个孩子,就要给予他充分的信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面前无小事,人都不能受委屈

前阵子,主流媒体点赞的一件事,让我们看到了暖心的案例。重庆市有车主报案,车子被划8道印,并称此前车子并无划痕。

警察从车库监控中看到一个男孩,他有触摸车辆的动作,但不像是在做小动作。孩子找到了,他说自己在逗车上的苍蝇,面红耳赤,被多人围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亲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先行协商赔付了修车费,但他和警察,从未放弃过给孩子“证明清白”。不管问多少次,孩子都坚称没做过,“就算不小心也不可能划8次”。

在警察和父亲的坚持下,找到了新的证据,警察对被划车辆的行车轨迹进行搜索,终于在别处的停车场发现划痕早已存在,只是车主此前并未注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真相大白,孩子说“谢谢爸爸”。结局很完美,车主当面道歉并送回3500元钱。本来以为已经“板上钉钉”的事情,如今真相大白。

被父母信任的孩子,眼中有光,心中有爱,也正是由于警察不懈的努力,没有因为是一个小孩,一件小事而不了了之,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公平正义”的种子。

警察邹兴华说:“人都不能受委屈,不管是小时候还是成人以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让孩子放心,是做父母“最顶级”的能力

畅销书《愤怒:被误读的情感》,记录了一个真实的实验。一群三年级的小学生,当他们由于老师或是同伴的行为感到难过、愤怒时,可从三种方式中选一种来发泄。

分别是向研究者讲述事实,靠玩具枪来发泄情绪,找老师或同学问清楚。结果玩玩具枪的更加愤怒,陈述事实的更加委屈,唯有第三种方式才让自己得到了解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要是让爸妈知道就惨了”,这句话毁了多少孩子。能够被孩子信任,是父母最顶级的能力!

要学会引导孩子化解委屈

委屈是一种很微妙的情绪,只要你愿意,随时都能感到委屈。正确的教育是告诉孩子,人生其实没有什么可委屈的,有些事即便拼尽全力,依然不如人意。

人心不平,自然委屈,但不要怨天尤人,早早脱离这个困境,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的理解,是孩子最好的避风港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本能,相信孩子却需要很大的勇气。

我们需要去理解孩子的处境,他的情绪变化。如果是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冤屈,希望你能放下腰板,好好地和孩子说声“对不起”

父母虽不能为孩子去遮挡一世的风雨,却可以让娃坚定地相信,家是最好的避风港,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了你,但父母永远在你的身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坦然面对他人的讥笑,提高“逆商”

愤怒是你心中委屈的流露,而讥笑则是他人心中的委屈。

看过这句话后,不知道你的心中是否豁然开朗了呢?那些讥笑你的人,急于证明自己的好,然而仅仅依靠“讥笑”这一行为,并不能达成目的。

孩子,无论何时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逆境去想办法克服,而负面的情绪却不要过于纠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回忆总想哭,一个人太孤独”,希望这首歌的主角,永远不是孩子。世界儿童日,别怕有我!

我是糖果妈妈,一个学习成长型的宝妈,专注孕产和育儿,想要轻松养娃别忘了关注,糖果妈妈团队将为您的育儿之路答疑解惑。

标签: 孩子 父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