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家庭出学霸?大数据研究结果,颠覆你的认知

一个家庭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学霸,父母究竟有多重要?这一问题错综复杂。毕竟,影响儿童表现的因素众多:基因、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学校、歧视、运气、疾病,等等。

对于儿童在上学初期的表现,哪些因素有影响,哪些没有?

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教育部开展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项目,名为“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

该项目意在测算2万多名儿童从幼儿园到五年级期间的学业进展,研究对象从全国各地抽取,准确体现了美国小学生的构成结构。

该项目统计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收集了每名儿童的一般调研信息:种族、性别、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教育水平,等等。

采访问题很多,且内容比普通的政府采访更为私密:父母是否打孩子、多久打一次;父母是否带孩子去图书馆或博物馆;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有多长。

结果,他们得到了一组极其丰富的数据,这些数据就能呈现出出人意料的规律。

以下是与考试分数高度相关的8个因素:

父母学历高

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或30岁以上

出生体重低

父母在家讲英语

是被收养儿童

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家中藏书多

以下是无关的8个因素:

家庭完整

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参加过启智计划

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

经常被打

经常看电视

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接下来我们依次成对分析:

有关:父母学历高

无关:家庭完整

拥有高学历父母的儿童通常在学校成绩优异,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教育水平高的家庭往往很看重教育,或许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智商较高的父母往往教育水平也较高,而智商具有高度遗传性。

但儿童的家庭是否完整似乎并无影响,前文引用的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对儿童性格并无影响。同理,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学业水平似乎也毫无影响,至少在低年级阶段确实如此。

有关: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无关: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社会经济地位高与考试分数高高度相关,这似乎合情合理。总的来说,社会经济地位是成功的重要表现,这说明此人智商较高且教育水平较高,所以事业有成的父母所养育的子女,获得成功的概率也较高。

但搬入条件较好的小区对儿童的学校成绩并无帮助,这可能是因为搬家本身存在负面作用,更有可能是因为,正如换了好鞋不会跳得更高,好房子也无法提高数学或阅读成绩。

有关: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或30岁以上无关: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假如一名妇女30岁之后才要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在学校成绩好的概率会较高。这样的母亲往往是想接受高等教育或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她们很可能也比未成年妈妈更想要孩子。

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初为人母时年纪较大,就一定是更加称职的母亲,而是说这样的母亲为母子双方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与此同时,母亲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都辞职在家,似乎毫无帮助。养育过度的父母或许会觉得二者毫无关联这一点令人泄气,但数据表现出来的规律确实如此。

有关:出生体重低

无关:参加过启智计划

低体重儿往往在学校成绩不佳。这或是因为早产对儿童的整体健康有害,或是因为出生体重低预示着父母极有可能会养育不当,毕竟怀孕期间抽烟、喝酒或虐待腹中胎儿的母亲,不会因为孩子出生就幡然悔悟。

启智计划,是联邦政府推行的学前教育计划,但“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启智计划对儿童未来的考试成绩毫无帮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关:父母在家讲英语

无关: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

父母讲英语的儿童在学校的成绩要优于父母不讲英语的儿童。这也不足为奇。在“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中,拉美裔学生的成绩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相关关系,拉美裔学生的整体成绩偏低,同时父母不讲英语的比例也较高。

那么反面例子又如何?假如父母不仅讲英语,还会在周末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以拓展文化视野,结果会怎样?抱歉。填鸭式的文化教育或许是养育过度的一个基本信条,但“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参观博物馆与考试成绩并不相关。

有关:是被收养儿童

无关:经常被打

被收养与学校考试成绩高度负相关。研究表明,亲生父母的智商对儿童的学业水平造成的影响远高于养父母的智商,而将自己孩子交予他人收养的母亲智商往往明显低于收养者。

不过,虽然被收养儿童往往考试成绩不佳,经常被打的儿童则不然。这或许有些出人意料,不是因为打孩子本身难免会造成伤害,而是因为传统观念认为,打孩子是不文明的做法。我们可能会因此认为打孩子的父母在其他方面也不文明,或许事实并非如此,打孩子或许另有内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或许诚实作为正确育儿方式的一部分,影响要大于打孩子这种不当的育儿方式。

有关: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无关:经常看电视

父母如果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孩子往往能在学校取得好成绩,这很可能表明,与教育行业息息相关的父母才会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但参加联谊会本身并不会提高孩子的成绩。

与此同时,“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儿童的考试成绩与看电视的时间并不相关。这虽与传统观念相悖,但看电视显然不会让儿童的大脑变成一团糨糊。

不过,在家里用电脑也不会让孩子成为爱因斯坦:“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使用电脑与学校考试成绩并不相关。

有关:家中藏书多

无关: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家中藏书多的儿童确实在学校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但经常给孩子读书却对童年早期的考试成绩并无影响。

这似乎有些蹊跷,如果读书对童年早期的考试成绩并无影响,那是否仅仅家中有藏书就可以让儿童变聪明?要真这样,可能会有人打算装上一卡车的书,给所有育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发书。

如何解读这种相关关系?以下为可能的理论之一:会买大量童书的父母多数本身便聪明睿智、学历很高。抑或他们本身便很注重教育,也关怀子女的总体发展。实际上,书籍并非智力提高的原因,而是智力出众的表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笼统地讲,前8个因素是对父母特点的描述,后8个因素是对父母行为的描述。

高学历、事业有成、身体健康的父母所生育的子女往往能在学校取得优异成绩;但儿童是否去博物馆、是否被打、是否参加启智计划、是否经常听父母读书,或是否坐在电视机前不离身似乎并无影响。

对于喜欢钻研养儿育女之道的父母和育儿专家来说,这或许是值得深思的发现。事实上,这些育儿之道似乎被严重高估了。

但这并不是说父母毫无影响,显然,父母对育儿而言关系重大。难点在于,当多数人准备拾起育儿经的时候,为时已晚,因为真正重要的因素—身份、配偶、生活方式早已注定。

如果你天资聪颖、踏实肯干、教育水平高、收入颇丰且配偶也条件相当,那你的孩子就有更大的概率能在生活中有所成就。

而至于你的所作所为则并无太大影响,重要的是你本身的特质。

作者 |(美)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D. Levitt)、(美)史蒂芬·都伯纳(Stephen J. Dubner)著,本文节选自《 魔鬼经济学》。

标签: 父母 教育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