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怎么是神呢?妈妈也是人啊。

2016年,纪录片《生门》聚焦怀孕和生产,让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到做母亲的不易。

2017年,榆林产妇跳楼事件引发社会热议,再一次把人们的视线拉回到产房。

......

到今天,我们更了解生育了吗?

答案,也许依然不是肯定的。

《生门》的宣传语说“我们可能不知道怎么离开,但应该知道从何而来”。是的, 人人都是生育的结果,但我们真的了解生育吗?

△《生门》截图

今年刚好有这样一部韩剧——《产后调理院》,再次向观众发问了。

讲生育的剧竟然也可以很好笑

《产后调理院》目前在豆瓣的评分是8.6,被列入了“一周全球口碑聚集榜”第九名。但看过的人其实不多,按照豆瓣的标注,才刚过3700。

相比起同时期也同是性别主题的《后翼弃兵》(评分9.0,17.4万人看过),《产后调理院》得到的关注度,实在太少。

但它实在值得一篇专门的介绍和推荐。

和《生门》纪录片式的现实与凝重不同,《产后》选择了喜剧化的方式来讲怀孕和生产。

在第一集的开头,不是孕妇大肚子,也不是婴儿咧嘴哭,而是一男一女坐在船上,行驶在黑黑的河床上。

这剧情,一时间让我误以为进错了剧场。

但继续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这个女人是产妇“固体胶妈妈”,因为高龄生产发生昏迷,而这个男人是带走她的阴间使者(死神)。载着他俩的船,正行驶在往生之河上。

这里有个小剧透:一番人生闪回后,固体胶妈妈认定自己“还不想死”,于是一个过肩摔,把阴间使者抛在了水里,自己划船回头了。

△阴间使者的妆容有点好笑

这样的设定巧妙地软化了“抢救”的危机感,同时给了观众一个机会,去了解到固体胶妈妈的性格特点和人生故事。

类似的戏剧化设定,《产后》的每一集都有。

比如,还有一集是两个妈妈为了争一位金牌保姆,使出了各种软硬手段,而这段交锋被拍成了古装打斗戏:一方面,台词、表演都极具笑点和张力;另一方面,这种直观的类比也展现出了“育儿”市场竞争的激烈,完全不输战场,其代价就是每位母亲都遍体鳞伤。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喜剧化的风格让观众看得轻松带劲,但并没有削弱《产后》对怀孕和生育的关注度。这部剧还是叩问了很多真问题,两相对照下,喜剧化反而带来了“笑中带泪”之感。

生孩子,都会遭遇什么?

《产后》试图触碰的真问题很多,而且就数量和类型而言,非常丰富、多元。

从怀孕的生理不适,如屎尿屁、生育痛,到产后漏尿、泌乳;到心理不适,如母亲的“工具人感”、职场家庭二选一的纠结,到能否做一个好妈妈的自我怀疑......

这些问题,固体胶妈妈都一一遇到了。

作为公司高管的她,在大着肚子的十个月里,依然精明能干,叱咤职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临产前还在谈生意的固体胶妈妈

但一进产房,等待她的是不断进阶的生理折磨。

第一阶段,屈辱期。

在没有提前告知的情况下,产妇要经历“灌肠、剃毛、被捅、被实习生围观”等等事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接着是第二阶段,野兽期。

产痛越来越剧烈,越来越频繁,产妇“不再是人类,只是哭喊着救命的野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终于生出来了,固体胶妈妈也进入了调理院进行休整,但没想到,心理折磨才刚刚开始。

调理院里的“头等舱妈妈们”有着一致的育儿标准:必须必须母乳喂养,而且为了催乳,每天只能喝乏味的海带汤——总之,一切为了孩子。

相比之下,什么也不会的固体胶妈妈是“末班车妈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因为不想拖后腿,最爱喝冰美式的她,只能勉强自己“为了孩子”喝海带汤。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照顾孩子哪里只有喝汤这么简单呢?

在妈妈们的集体课上,她因为手法不对,总是把玩具娃娃弄得受伤,引来其他妈妈们的侧目,这进一步挫败了她当妈妈的热情和信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每一次喂奶不顺利、每一次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大哭、每一次对比之下发现自己不如其他妈妈做的好,她都会自我怀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这些,才仅仅是固体胶妈妈遇到的困难的冰山一角,也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故事。

《产后》还通过其他不同的妈妈类型,展现了更多生育给女性带来的的困境。

比如“因为压力暴食、怀孕后身材更加发福”的女明星妈妈害怕见人;“多次惯性流产、不能真正生育”的失孩妈妈;即使是头等舱妈妈,家庭和谐的表象背后,也有着和丈夫渐行渐远的无法为外人道的遗憾......

这些不同类型妈妈之间的矛盾、竞争、和解,《产后》也尽力去兼顾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发胖的女明星

其中有一位我特别喜欢的特立独行妈妈,璐多。

她是唯一坚持“我不是XXX妈妈,我有自己的名字”的妈妈;她是唯一敢说“妈妈不是神,妈妈也是人”的妈妈;她是唯一拒绝海带汤和母乳喂养的妈妈;她是唯一骄傲地说出“我是单亲妈妈”的妈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这里不剧透细节,欢迎大家自己去发现。

除了塑造不同的妈妈类型,《产后》还尝试探讨了父职、亲子关系、婚姻、亲密关系等等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些小遗憾

彩虹屁吹完了,还是要说说这部剧的遗憾。

一方面,就像剧名所透露的那样,故事发生在调理院里,这是一个帮助妈妈们育儿、恢复、建立连结的地方,每个人有独立的房间,一日三餐不用操心,连喂奶擦屁股都有专门的课程......

So,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凡尔赛呢?

确实,这就是遗憾之一:能有这些条件的妈妈,并不是大多数。

比如,女一号固体胶妈妈的设定就是一位知名化妆品公司的高管,过手的经常是国际事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另一个遗憾是,就像本文写到现在,使用的都是“妈妈”这个称呼(除了璐多),还没有提及过这些妈妈们的个人姓名。

在剧里,这个情况也很明显。即使调理院的任务是照顾和帮助妈妈们,但它也不认为妈妈的姓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XX妈妈”。而唯一一个反对这点的妈妈“璐多”也常常被认为太出格,剧里也没有在这一点上做出更直接、更深入的探讨。

换句话说,《产后》虽然塑造了不同的母亲形象及她们各自的困境,但还是有些隔靴搔痒,没有把每个问题追问、深入下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比如,璐多本来非常我行我素,不喂母乳不结婚,爱开趴体爱喝酒,最后却还是被某种程度地“感化”了,愿意和其他妈妈一起喂奶,愿意接受男朋友的求婚,走进异性恋婚姻试试看。收编意味实在有些明显。

另外,还是拿固体胶妈妈举例,她在剧里最明显的特征是职场母亲,她非常擅长、也非常享受在职场叱咤风云,相反,做母亲带给她的总是挫败感和自我怀疑。

所以,她为什么一定要成为妈妈呢?《产后》没有给出足够有说服力的理由;成为母亲之后,她面临的母职惩罚,到底有多严重,剧里也缺少更具象的展现。

我会想,这些是否都是因为选择了喜剧形式而不得不做出的牺牲:既不能拍的像《使女的故事》那样严肃、惨淡,也很难变得像《杀死伊芙》一样叛逆、对撞。

又或者,这不彻底的“进退两难”的确就是更韩国的、更东亚的现状——我们都困住其中,尚不能往前进,但也再无法后退了。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但依然很高兴看到这部初露进取苗头的剧——光是它的存在本身,已经是某种意义。因为,产出这样的作品,一定不仅仅是靠一个人的努力,在它的背后,一定孕育着更多、更深的力量,而这个力量,也传递给我欣慰和勇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产后调理院》剧组工作人员合照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