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学习方法:高效解题,首先需要做好这几点(转)

很多家长发愁陪孩子写作业,其实很大一部分孩子不爱写作业,是因为缺乏解题的能力。当孩子拥有高效解题的能力,写作业就不再是充满困扰和折磨的任务,而是一项可以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活动。提升解题能力,能从根本上解决大部分孩子不爱写作业的问题。

解题是把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如何快速、准确地把题目做对,前提是有扎实的基础,能够充分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还要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牢基础知识

有的孩子考试的时候丢分的都是简单的题目,而难题却基本上都能做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原因很简单,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准确。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不够重视,心理上忽视,下功夫不够,后续学习事倍功半;另一方面是不知道把基础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才算真正掌握,常常是懂了就打住了,几天后再用的时候却想不起来了。

教孩子做到以下几点,以保证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1.建立对基础知识的认知

知识都是有密切联系、相互之间一环扣一环的,基础知识是链条里边最基本、最关键的内容,只有掌握好基础知识,知识链条才不会断裂,后续学习时难度系数才不会突然陡增。

形象点来说,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像登山的时候拾级而上,而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就像是在爬悬崖峭壁。

基础知识包括最基本的知识点和应用技能。比如语文,包括拼音、字词、句子,以及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等。如果拼音掌握不好,就不能自如地学习字词,无法深刻细微地理解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不但影响阅读理解,也会阻碍写作能力的提升。

数学中运算能力也是基本技能,如果计算能力基础不扎实,即便理解了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做题时也会错漏百出。

2.反复记忆、运用

不论是字词、短语、句子,还是数学中的定义、公式都要达到不假思索、对答如流,而且能够熟练运用的程度。要达到这个程度,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背诵、记忆和练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重点理解,游戏化练习

对于理解起来有困难或者容易卡壳的内容,要通过多角度、形象化的方式,来促进理解,再通过应用来练习。

对于乘法口诀、四则运算之类的内容,要巧下功夫。比如通过与日常游戏结合,丢沙包砸乘法表,砸中哪个说哪个结果。这样游戏的方式能提高孩子的兴奋程度,孩子不觉得枯燥又能加强记忆,逐步达到烂熟于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多找学习规律

找规律就是归纳、总结的过程,发现了规律、找到了规律,掌握知识、解答问题的效率就会提高。归纳、总结出一类习题的做法,以后遇到这类题目的时候就能举一反三,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总结学习方法

不同科目、不同类型的知识,学习方法都不一样。

比如,数学强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针对某个知识点,不但要理解、记忆,还要通过动手做题,形成解题技能。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后,对知识的掌握会更深刻。

再比如语文,除了要多阅读、多理解之外,还可以应用一些技巧来辅助记忆。比如,通过图像化的高质量联想,来提高对大脑的刺激、加强记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归纳解题方法

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形式,由几个单称判断或特称判断得到一个新的全称判断。比如,当孩子做过一定数量的应用题后,就可以归纳一下所做应用题的主要类型,找出每种类型题目的解题规律。再过一段时间又做了一些应用题,再把它们归入前面的类型,如果有归不进去的,可以增加新的类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学会应用归纳法,不但可以灵活地掌握知识,巩固对知识的记忆,还能提高对知识进行关联、汇总的能力。

举一反三

就是从启发思维、开阔思路、培养联想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启迪和开发智能,把知识活学活用,由已知类推未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比如,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上有35个头,下有94只脚。问鸡兔各几只?

而这样的题目,其实也是鸡兔同笼问题:

100个和尚分吃100个馒头,大和尚每人分3个,小和尚3人分一个,恰好分完。

大和尚和小和尚各多少人?

学会解决难题

难题主要难在对综合知识、解题能力的考察更全面、更深入。做这类题要经过复杂的思考,对解题能力是很大的考验,同时也是很好的锻炼。

写作业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难题,虽然最终结果都是孩子学会了解这道题,但是解决这道难题的过程不一样,孩子学到的东西、得到的成长却大不一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的孩子一遇到有难度的题就会向家长求助,有的家长马上就帮助孩子解决,有的先是呵斥孩子一顿,最后还是帮助孩子把题目解答了。

孩子一求助,家长就帮忙,不利孩子进步。

首先,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自信心。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难免会不安和失望,有时甚至会失去信心,这个时候孩子才会向父母求助。如果父母立刻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相当于默认了孩子不具备解答这种问题的能力,或者说不具备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答问题的能力,等于间接否定了孩子的能力。如果在解答前还要对孩子进行一番呵斥,对孩子打击更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次,这样做还会让孩子的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轻易获得答案,对孩子来讲仅仅增加了一点知识,而只有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征服困难和挫折,才能带来成就感。

那些被称为“学霸”的孩子,或者能够成为“学霸”的孩子,更注重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不是仅仅满足于知道一道题的解法,所以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更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不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绝不罢休。即使遇到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求助的时候也会要求只要简单的提示就可以。

另一方面,直接提供答案,也容易让孩子在学习上滋生懒惰的行为。孩子会觉得反正父母会帮忙解决问题,自己就不用动脑了,所以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这样就养成一遇到问题就退缩的习惯,没有恒心和毅力,做事情不能坚持到底。

恰当地为孩子提供帮助:“支架式“支援

了解过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焦虑曲线)都会知道,当难度稍大于孩子现有的能力,是孩子跳一跳就够得到的程度,这时压力水平处在“学习区”,是学习效率和能力提升最适合的区域。

当题目难度超过孩子现有的能力太多,会让孩子进入“破坏区”,这时直接提供答案,会让孩子进入“舒适区”,这样的学习效率并不高,而且也不利于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只有提供恰当的帮助,才能让孩子从“破坏区”,进入到“学习区”,不但学到知识,还能锻炼和提升能力。

1.首先要观察和思考

当孩子求助时,家长首先要学会观察。耐心看一下题目,结合孩子知识掌握情况,判断问题的关键点出在哪里,是题目超出孩子当前的知识范围,还是孩子遇到困难而产生情绪问题?

通过观察有了基本的判断,接下来还要思考,如何提供必要的支点。

2.然后通过启发孩子思考,提供“支点”:

例如,等差数列求和,“1+2+3+…+99+100=?”,这样的题出现在一些小学三四年级的数学作业中。三四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刚开始发展,对很多孩子来讲,这样的题难度确实很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么如何通过“支架式”支援,来启发和帮助孩子呢?

鼓励孩子自己思考

如果题目是在孩子现有知识范围内的,要先鼓励孩子自己思考,“上次你遇到的那个难题,你想了好几种办法,最后真的给做出来了!”“这道题确实有难度,是个不小的挑战。别急,好好思考一下吧“。

让孩子把思路简单地写在草稿纸上,既可以促进孩子自己理清思路,也可以帮助家长判断如何提供帮助和点拨。

认可孩子的努力

“我看到尝试了三种方法,真的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补充相关知识

可以给孩子讲讲高斯小时候做数列的故事,不直接讲他是如何得出答案的。这样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有更好的状态来思考问题。

提出引发孩子思考的问题

“这些数相加,怎么能转换成乘法呢?”

“想一想今天课堂上老师讲了哪些知识,能用在这里吗?”

“你们最近学了乘法,看看例题,是怎么应用的?”

提供例题,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给孩子提供一个对这个有启发的,简单一些的例题,让孩子思考。比如,从1加到10,让孩子尝试有哪些方法可以做出来。

如果孩子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就要考虑孩子逻辑思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要通过形象化思维的手段来启发孩子的逻辑思维。比如,用小木棍来辅助孩子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来理解,再过渡到逻辑思维的方式。

直接提供正确的做法

当孩子做了各种尝试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或者时间限制不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就需要给孩子展示正确的做法。注意在这样做之前,要先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得到肯定的回复后再进行。

记得后面有时间的时候,要让孩子重新讲述解题的思路,确认孩子是否需要进一步巩固。

要想孩子能够高效解题,首先要教会孩子做到充分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总结和归纳学习规律,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当孩子遇到难题时,从孩子现有能力出发,提供恰当的帮助,提升孩子解决难题的自信,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毅力。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