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点心理学:道德感是与生俱来的吗?

年幼的孩子会接触到许多行为,既有现实世界中的,也有电视和其他媒体上的,比如应用软件和电影。他们通过观察成年人对他们的行为或对其他人的行为的反应,开始明白什么行为是可接受的,什么是不可接受的。

然而,康涅狄格耶鲁大学的行为心理学家保罗·布卢姆( Paul Bloom)提出,观察和互动不是唯一涉及的因素。

听起来有点儿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以几个月大的婴儿为研究对象,并得出结论:道德不全是从与他人的打交道中习得的。他的结论提出了令人吃惊的暗示,即我们天生具有道德感,即使非常小的婴儿也存在道德感,这的确令人吃惊。随着我们的成长,道德感会发生细微的调整,以适应我们所生活的社会。

好的、坏的和中立的

借助这种测量方法,布卢姆让小婴儿观看肯帮忙的和不帮忙的活动的形状,然后推断出他们喜欢哪个。他们看到一个红色的球在奋力上一座小山。它要么会得到善良的正方形的帮助(向上推),要么会被不帮忙的三角形阻碍(挡住路)布卢姆来回变换几何体,避免实验结果受到小婴儿对某种几何体的偏好的干扰。

小婴儿表现出了对肯帮忙的几何体的强烈偏爱。如果几何体具有面孔,这一效应会更强烈。有趣的是,如果小婴儿最初没有看到红球在努力上山,这种偏好就会消失,因此重要的不只是物理运动,几何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也很重要。三个月大的婴儿更喜欢看乐于助人的几何体。

当布卢姆引入一个中性角色时,即既不帮忙也不阻碍上山的圆形,六个月大的婴儿更喜欢乐于助人的几何体,而不是中性几何体,相对于阻碍几何体,他们更喜欢中性几何体。三个月大的婴儿分辨不出乐于助人的和中性的,但他们依然不喜欢起阻碍作用的几何体。

这与成人儿童共有的“消极偏见”是一致的,即我们对坏事情比好事情更敏感,更有可能对消极事物而不是对积极事物做出反应。我们会抱怨做出刻薄或残暴行为的人,但很多人不会称赞做出善行的人。

布卢姆得出结论:婴儿在发展的早期便能够清楚地识别出体贴的行为和不体谅他人的行为,早到我们还不能说这是他们习得的,因为他们还没有接触到明确的模型。布卢姆认为,这体现了一种天生的道德感,大脑从一开始就具有简单的道德感。

同样是耶鲁大学的凯伦·温( Karen Wyn)实施了另外一项实验,这次研究对象是一岁大的孩子。孩子们观看一出木偶剧,在剧中两个木偶持合作态度地一起玩耍,但是第三个木偶拿走它们正在玩的球并跑开了。然后实验者把木偶展示给孩子们,每个木偶面前有一个奖励,实验者让孩子们选择拿走其中一个木偶的奖励。

大多数学步儿拿走了那个“淘气”木偶的奖励。一个男孩不仅拿走了奖励,还打了那个“淘气的”木偶。这项实验在道德行为的识别中增加了奖励与惩罚的概念。一岁大的孩子显然已经形成了公正感。

并不是都好

用木偶来进行研究是了解婴儿偏好的好方法,但我们并不总会喜欢我们的发现。温用木偶进行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当他们认为和他们相像的木偶(木偶“选择”的食物恰好和孩子们喜欢的食物一样)做出帮助行为的时候,他们会很高兴。但是当与他们不相像的木偶(选择了孩子们不喜欢的食物)不提供帮助时,他们也会很高兴。

温不太乐观地总结道:“这种反应似乎暗示了成年人仇外、偏见和战争冲动的根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