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40年验证哈佛75年幸福课,关注这3点3阶段,比拼命努力更重要

一、

对于天下父母来说,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讲讲故事。

1938年,哈佛大学开展了一项超过75年的人生发展研究,经过对2000多人的一生记录,维兰特教授得出一个有趣而深刻的结论:童年时有充足母爱的男性比童年缺乏母爱的男性,每年可多挣8.7万美元, 童年“被珍视的”在70岁享受社会温情的概率是那些“不被爱的”4倍之多,在事业上,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

由此可见,温暖的童年似乎对孩子的人生举足轻重。

无独有偶,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在《小时候就在想的事》的扉页上写道:

小豆豆回眸当年

发现长大后的

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都源于

自己的童年

字里行间更是再次印证了我们这种无意识重复的足迹。儿童是成年之父,它是我们人生的重要基石,在此,我无须列举众多名人的命运来佐证,因为我自己就是个典型案例。

我一直认为,我有一种爱的严重匮乏感,而这,左右了我的大部分选择。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的: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而幸运的人一生都将被童年治愈,事实证明,我为此白白浪费了接近40年。

我出生于1978年的农历八月十六,据说母亲吃完月饼之后就生下了我,而我生命的前十七年,一点也不像十六的月亮,甚至可以说匮乏、孤寂,我是母亲眼里活得最不圆满的孩子,性格敏感、叛逆、我行我素。

邻居曾经描述过婴儿时期的我,经常一脸鼻涕一身尿在地上爬,有时候抓到鸡屎也往嘴里塞……我想,我不仅缺少父母关照,还应该是那个物资匮乏年代的代表作品。

据说,那时爷爷奶奶分批管孙子,受父母重视的归奶奶,而父母随便的则丢给爷爷。爷爷不知怎么带孙子,又时常丢了我。

对于爷爷,我唯一留下的记忆是被背带背着,吭哧吭哧地东走走西走走,爷爷没有穿上衣,一条裤头带束着条大裤叉,一身汗津津的佝偻着背,任着我在背上使劲敞开喉咙大哭……

小时候我喜欢哭,并对此有强烈记忆。大部分哭是满含委屈不被肯定地哭,例如在家里,和姐姐弟弟有冲突,奶奶通常会指责我不如姐姐和不让弟弟;而在外面,亲戚邻居们会不厌其烦地嘲讽,基本逻辑是:你妈太牛,但你爸,简直天下奇葩……此外,便是知道想母亲后到处去找的哭,有时候在黑夜的田野里找不到北害怕的哭,感受不到被爱看不到希望焦虑的哭……

这几十年,过早离家的我既不像姐姐那样和母亲惺惺相惜,也不像弟弟那样被重男轻女的家人围着转,我独自在外面闯荡,是个十足的城市游牧民,我是一只断线的风筝,如果主动失联,就随时在世界消失的那种。

回想我的整个童年,温馨有爱的家庭记忆很少。而且大多数停留在父亲未下岗之前。跟随过部队走南闯北的父亲时不时会带着我们包饺子或包子,而这和母亲难得闲下来的大年初一,和年少无知时放牛放鹅的记忆一样,是难得的美好时光。

随着父亲1991年的下岗和意志消沉,母亲需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家几乎见不到母亲的身影。

一年365天,从早到晚,母亲70年如一日在土地上劳作。而城镇化早已使村里无地可种,她也要四处开荒,似乎一停下人生就没有了指望。

忘我的种菜使母亲在我们那一带远近闻名,只要一说起大名无不举起大拇指,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她独自撑起家业的悲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今,母亲已不再依靠种菜来养活我们,但习惯已无法改变,这如同她的终生事业,包括我后面的养儿育女……这四十多年,母亲似乎一直都在我的人生里缺席。

其实,我应该为拥有勤劳而忘我的母亲而骄傲,并对养活了我们的“事业”感激涕零,但事实上,我对这份“事业”恨之入骨,因为它完全剥夺了我的母亲。

我心里始终有一种难以承受的匮乏感,像一个精神留守儿童那样,带着孤独至死的烙印远走高飞,却又如伤弓之鸟回到故地徘徊,终其一生难以抵达爱的彼岸。

大家都在一起,大家都在家里”是我儿时的愿望,也是成为母亲后的我一直努力实现的方向。

我不是一个温和有耐心的人,但作为服装设计师,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却最好不过,因此婚后两年,我一直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准备。

直到2008年去完香格里拉,我莫名奇妙地怀孕了,那时我才真正开始思考母亲的意义。

我们不能选择父母,在心理学层面上,我也理应相信母亲已经付出了最大努力。

我无法回避内心真实可见的遗憾,希望带给未来的孩子除了温饱,更多的是没有任何借口的陪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是,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成为一个真心考虑孩子不离不弃的母亲又谈何容易?

首先,我辞去了月入过万的工作,接下来又拒绝了年薪30万的应聘邀请,紧接着熬过了不断流产和住院的三年,直到第四年才真正成为母亲。

作为毫无外援的我们来说,浩爸不能失去工作,但又为了可以陪着孩子一起成长,我们不得不放弃了广州和深圳的高薪工作,而这又间接导致了后面的破产……

虽然经济上已一蹋糊涂,但值得庆幸的是,孩子没有成为留守儿童,我们始终一家人完整地生活在一起,并从最近的5年起,我们作为“浩爸嫣妈”亲子游的陪伴方式,带领和影响更多的家庭走进精彩的户外……

陪伴孩子成长已使我获益匪浅,我共享着他们成长带来的喜悦和觉悟,慢慢改写着不被爱的原始体验,也渐渐滋生出爱自己和爱别人的能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这些被认定的人生至暗时刻,在孩子内心,原来也散发出别样的光芒。

浩嫣兄妹俩至今回味的农村生活,是我们荣归故里破产后的第三年,那是春天的某个黑夜,我们仓促搬离自己的大房子,撤退到城中村。

临时落脚的农民房是个握手楼,因为正门被挡无法对流,到夏天时才知道闷热难忍,于是,我们全家人只好都挤进有空调的唯一一个房间。

原本的木床根本睡不下4个人,于是在地上铺了两张瑜珈垫,4人2组分头睡,而浩嫣似乎乐坏了,除了吵着我每天和他们讲我小时候放鹅放鸭放牛的一切趣事,还在那小小的空间里面,骑在我和浩爸身上游戏打闹……

住在农民房的那一年,浩嫣失去了以前的玩伴,于是无聊时,兄妹俩经常到附近的野草丛里设捕鸟机关,到我开荒的菜园子里抓小虫子,或者天没亮就跑到楼顶上看鸟学鸟叫,到不远处的河涌里钓甲鱼……

除了想念以前的玩伴之外,浩嫣对现实处境毫不在乎,而这次流离失所,更成为了一段难忘时光。

这些和我们在旅途上经历的许多事情一样,陪伴孩子走过的每一段路,浩嫣或许终身都不会忘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爱我,就多陪陪我。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发展心理学家哈洛的猕猴实验,就已证明:爱源于接触,而不是食物

哈洛为了探寻猕猴的“爱”到底源于什么,为与生母隔离的猴宝宝设计了两个类似猕猴的“代理母亲”。

第一个为小猕猴提供奶水,用钢丝做成,第二个则在钢丝架之外蒙上了一层软布,为小猕猴提供温暖和怀抱。

实验发现,小猕猴除了在饥饿时才会靠近第一个代理母亲,其余大部分时间都与第二个代理母亲一起度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反对哈洛结论的心理学家华生,主张只提供食物,不与父母接触也可以活得很好,并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论证,最后三个孩子在成年后均患上抑郁症:大儿子自杀,二女儿自杀未遂,小儿子长期居无定所,穷困潦倒。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们情绪上的最后失控?

继哈洛之后,著名儿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在依恋和自控力的关系上有了更深入研究。温尼科特认为“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婴儿的时候,一定会同时看到照顾他的母亲,婴儿的第一环境是母亲,如果环境不够好,尤其是生命之初,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失衡,继而对婴儿的人格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而现代更多的心理研究和资料证明:从婴儿出生起,母亲的存在就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温尼科特把母亲的气味、声音 、手法、语言、习惯等,统称为“环境母亲”,这对孩子形成一个包裹,而呆在这个稳定环境里,孩子就会变得自信和平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因此,孩子的自控力取决于在孩子的婴儿期有什么人在他身边,和什么人以什么方式陪着他一起,包括陪伴和陪伴的方式和质量,以下,我把影响孩子自控力的因素整理为三点:

(一)母亲的“恒定性”。

事实上,一个不稳定的母亲,也比母亲不在孩子的身边要好得多。即便是一个变化多端的母亲,对孩子来说,它都是一个稳定的存在。

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作为母亲去照顾孩子,比任何人来照顾都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环境。

(二)父亲的存在

父亲陪孩子玩不同类型的游戏和探索,会拓宽孩子的心理边界。

一个没有经历过危险的孩子, 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危险的边界,所以他一做事情就可能是一件极危险的事。

同样,一个没有父亲陪伴探索的孩子,他对事情的畏缩,探索的机会自然不多。

所以,探索边界的宽窄也影响着孩子的自控力,如果这个边界比较大,以后他就不容易失控。

打个比方,一个经常旅游和出门游戏的孩子,见惯不怪它就不容易害怕。反之,稍微出趟远门,他可能就东张西望战战兢兢。

(三)分离反应

弗洛伊德把人类所有的焦虑归结在“分离”二字 ,早期孩子的分离,比如断奶,或经常频繁地送给不同的人抚养,如今天爷爷奶奶, 明天外公外婆,那么孩子经常性体验到找不到妈妈。等到这个孩子长大后,碰到任何一个分离,他都可能耐受不了,甚至会死。

所以,分离反应是很多孩子有严重失控的来源。

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尽可能保持母亲的恒定性,至少也要少出差,多陪孩子,这个陪伴的重要时间段是:

1、 上幼儿园 、三四岁之前。

2、 七岁、在上小学之前。

3、 十三岁、上初中之前 。

这三个照顾阶段,父母亲都应该在,并且母亲起码是稳定的,作为一个“恒定”的存在。在陪伴质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再有父亲作为第三方的加入, 那么这个孩子的表现就会比较自信,而他也愿意去接触人、去探索世界,这个孩子的内心就不容易失控。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孩子对于挫折已有所准备,抗挫折能力更强,而有能力管理好情绪的孩子,也不可能不幸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每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希望你能站在未来看现在,再次衡量温暖童年对于孩子的意义。

在孩子拒绝上学、拒绝沟通、愤怒、自杀、崩溃……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之前,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无疑才是最大的幸福。

对于天下父母来说,能和家人在一起相视而笑,在我看来,才是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情。

“行走中的浩爸嫣妈”:专注户外亲子游、户外活动组织、儿童行为观察、自然观察及写作、心游定制。

嫣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语文老师。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