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一个女博士跳楼,有何隐情?真相揭开,让人不敢相信

南大女博士跳楼,我很心痛,即为她的父母心痛,辛苦培养女儿成人,却不得不白发人送黑发人;又为国家心痛,从小学一路读到博士,正当报效祖国,不负韶华,却如此决绝,人才之殇。

一、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其灵魂不在署名权前后,而在于论文本身。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生要发表多篇论文,而此毕业论文,不过是初窥门道的浅尝辄止。署导师的名字,倒是有沾几分导师名气的好处,换我,我会主动添上老师,并在论文中表达对导师的尊重。

一篇毕业论文,不过是从学校踏入社会的一次职场尝试,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

科研讲究的是协作、共享,而不是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没有团队的协作,一个人将会局限于知识壁垒和信息孤岛,钻入研究的死胡同。

二、视名誉重于名利,是知识分子的风骨,但尊重生命,与风骨并不对立。

从事科研,扬名立万不是最终目的,造福人类,才是科学服务大众的根本目的。

如果把毕业论文作为一个项目来说,作为一个创作者,选择结束生命,是对作品的不尊重,因为随着作者的香消玉损,这篇论文可能胎死腹中,湮灭在舆论的搅动之中。

同时,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如此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很难相信,在科学道路上,她会矢志不渝,献身科学。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却没有献身在自己喜爱的事业当中,而纠结于名利漩涡,这是一种偏差,更是一种科研名利化的缩影。

三、科研之路充满挫折,署名之事,实在难以与科研成果相提并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想起来邓稼先老先生。

当年一次核试验,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为了保护其他科研人员,邓老亲手把试验品捧回了基地,而后,因为受了过量辐射,最终告别了心爱的科学事业。

邓先生没有响当当的论文,却功勋彪炳,青史留名。

邓先生没有属于自己独立的科研成果,却为中国在世界有话语权争得一席之地。

邓先生一辈子置身荒漠,换回祖国万世之太平。

这才是科研人的风骨,的传承,的节操。

四、下面说一个我身边自杀的女同学例子,我们很想念她,每次同学聚会都会谈起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她走的原因很简单:世间已无爱,情非不得已。

初中时,她的父母离异,她跟父亲生活,妹妹跟母亲生活。

然而,父亲娶了后妈之后,却不再爱她。

这个女生转回头去找亲妈,结果亲妈有了后爸,也不再理她。

大二那年,她的学费迟迟没有着落,亲生父母都不愿意支付,就在开学前一天,她选择了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这一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们也是毕业后聚会,才知道这件事情,要知道,我们初中同学每个人捐出一部分生活费,也能够供她读完这个大学的,但是,一切都太迟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她消失在那个无情而绝望的晚上,令人心痛。

想想当初要是有微信,我们班同学直接转账给她,四年的学费也有了。

最后说一句,人生无常,爱恨随缘,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