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哭诉在学校的遭遇,这对父母的反应绝了:这些情况,你不必急着共情

来源:积木育儿(ID: jingguanyuer) 作者:白芥子

这几年,随着育儿知识的科普,很多父母应该都了解过共情的重要性,也都在育儿中践行过这一育儿方法。

但是,有时候难免有些跑偏。

比如,一个妈妈最近就遇到了一个小插曲。

她儿子即将6岁。这个假期报了个兴趣班,还是孩子自己主动要求去上的。

可没多久,孩子就开始闹情绪。

妈妈问:怎么了?

儿子答:因为某某老师太讨厌了。自己只是因为急着上厕所、跑得快了点,就被某某老师严肃批评了,还罚站了。

听完儿子的话,这位妈妈就开始共情儿子:

“你一定很委屈吧……这个老师也真是的,不问问清楚就批评你……blablabla。”

妈妈说完这些话后,小男孩就愈发觉得委屈,对培训班的抵触情绪似乎更浓了,干脆询问妈妈:“我今天可以不去上课了吗?”

这个时候,妈妈才觉得有些不对劲。

自己怎么劝着劝着孩子还更来劲了呢。不是说共情就能缓解孩子的坏情绪吗?

共情本没错。

当孩子有情绪,我们可以去对孩子的情绪感受表示理解,但是这个妈妈做错的地方在于,她过度和孩子一起去自怨自艾,并且愤愤地去指责老师的不是。

有时候,老师的确应该做得更好。

但是只要这个老师的行为没有越过界限,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其实应该去引导孩子对老师有基本的尊重和理解,同时尽量去做好自己。

当然,家长也可以同时去跟老师加强沟通,多以支持配合的态度去跟老师交流。

当我们做到了这些,孩子和老师的互动才会转入良性循环。

跳出这个事情本身,我们额外再说说共情这个方法。

一般来说,孩子小的时候承受挫败的能力弱一些,所以需要我们更多的共情,更及时的回应。但是,孩子越大,他们的内心其实也是会更加强大的。

我们真的不需要总是立刻、过度地去共情孩子。

前两天,我刚看了一期TED演讲,名为《如何培养一个能够克服焦虑的孩子》,就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演讲者上来就告诉我们,她从小就是个比较胆小和敏感的人。怕闪电,怕下大雨,怕看医生,怕打针……打疫苗要几个人拉住她才行。

即将升高中那年,她转学了。

她很担心自己会不适应新环境。结果,怕什么就来什么。

第一节课上,她的说话口音就被老师和同学笑话了。

也是从第一天开始,糟糕的感受就一直缠绕着她。

她回到家,哭着告诉父母一切,明确表示,她想要重新回到原来的城市(纽约)读书,哪怕去修女院都行。

父母听了女儿的话,表示:他们会去跟纽约的教父商量(进修女院的事)。但在此期间,女孩必须要坚持去上学。因为只有良好的出勤记录,后面转学才会少一些麻烦。

女孩一边耐受着转学带来的不良感受,一边等待父母兑现承诺。

父母似乎也一直在跟纽约那边的教父通过信件联络、沟通女孩回纽约的事,时不时还会转达来自“主教”的口信——

就这样过了几周后,某一天,女孩跟一个女同学成为了好朋友。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她结交了更多的小伙伴。

这时候,她早已经把回纽约的事抛到爪哇国了。

看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吗?这对父母当时的确回应了女儿的情绪,但他们的共情也仅止于此。

在对事情有了一定了解后,他们没有去批判新老师和新同学,也没有立即付诸行动,干脆出于心疼女儿就赶紧帮她去转学。

他们只是演了一场戏(假装帮她安排转学事宜),借此帮助女儿缓解情绪上的焦虑,但同时该做的事,仍然要求女儿去做了。

事后,幡然醒悟的女儿问过父母:

“我那么害怕打针,你们为什么还要带我去?我那么害怕被嘲笑,可你们却编了那么多的故事骗我去上课?”

父母回答说:“我们每次看到你的样子都很心疼,但我们知道,那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我们冒着让你难过的风险,希望等你慢慢习惯后,能够逐渐适应这些状况。你必须打疫苗。你必须去上学。”

我相信,在女儿煎熬的那段日子里,这对父母也一定不好过。

但他们在经过客观评判后认定,女儿的情况是可以不那么着急解决的;那个糟糕的局面,是女儿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克服的。

真的是一对非常厉害的父母。

他们显然明白,共情只是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父母最后一定要启发孩子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以此为结束。

也就是说,父母需要帮孩子从受害者的角色里跳出来。

孩子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会遇到各种具有挑战性的人或事,让孩子学会怎样应对才是帮TA强大。

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也需要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

你不必一直像对待一个小宝宝一样对待他们。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文章,主要想表达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孩子已然受到父母过度共情的影响了,该怎么办?

说个我认识的朋友的亲身经历吧。

朋友曾经最擅长用的就是共情。

儿子但凡有情绪,她立刻就会回应他、安慰他。

可是,后面她就发现了问题。

比如,聚会的时候,一群孩子一起没玩多一会儿,就听见她儿子哇地哭开了。

朋友赶紧飞奔过去,心疼地把儿子抱住。

小男孩哭得愈发响亮了。

他脸上有道红印子,问题并不大,可孩子却委屈极了。

显然,在朋友非常及时周到的次次回应下,孩子学会了:一点疼痛都是不可忍受的。一发生伤害,就要有人安慰才行。

就这样,他变得越来越依赖妈妈,自己的勇气和调适能力却没能真正建立起来。

该怎么调整这种局面呢?

在孩子下一回哭泣时,不那么着急地赶过去。

抱孩子在怀里时,故作镇静地说一句:你很疼呀,不过很快就没事了宝贝,这只是个很小的伤。

说完就结束安慰。

过多的安慰只会让孩子产生更多被伤害的情绪,却没有机会把关注收回到自身,去处理自己的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总而言之,请不要把共情当做育儿的全部。

共情只是一个单纯的小环节,所以请不要加入不必要的评判,以及不要自己也失了分寸,陷入孩子的情绪漩涡里。

共情结束后,我们仍然要引导孩子积极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特别是一个5、6岁以后的小孩,马上要进入学龄期了,就需要试着去强化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

比如,有时候我家孩子闹情绪,过分抱怨的时候,我就会严肃指出来,我们对他的要求是什么,作为一个人,以及作为一个家庭的一份子,需要承担一些什么。

这些我都会讲出来。

有时候孩子自己沉浸在一时的情绪里,需要大人帮他清醒过来,回到正轨上来。

孩子当然任何时候都可以有负面情绪,但他们更需要学会的是,怎样从负面情绪的泥水中抽身出来,回到岸上,继续走他们该走的路。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