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男孩体重骤降,不要忽视这个病因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儿童糖尿病不同于成人

前段时间有位妈妈带着一名男孩就诊,大约8、9岁的样子,神采奕奕,形体微胖,看不出生病的样子。

一进诊室,妈妈就说:“大夫,我想给我家孩子测个血糖。”

“怎么想到测血糖了?孩子以前血糖有问题还是最近有不舒服了?”我问道。

“孩子爸爸昨天带孩子去药店买药,看着免费测血糖,孩子爸爸查了一下,也顺便给孩子测了一个,结果爸爸的没事,孩子却有20几的血糖值。昨天有点晚了,就没来这边,也不知道是药店的血糖仪器有问题还是咋回事,今天早上没吃饭,就赶紧来这边,想给孩子重新测一个。”

让护士给测了之后,血糖值显示30mmol/L,妈妈顿时变了脸色。

“孩子近一段有没有异常表现,比如:吃得多,喝水比较多,尿量比以前多或者体重下降?”我继续问道。

“他一直吃得不少,最近饭量也没大变化,就是这几个月体重下降得有点多,3个月差不多降了20斤,喝水也多,总说渴,小便还行。

本来孩子比较胖,最近体重下降,还觉得是好事。孩子吃喝也没问题,就没把体重下降当回事,体重变化跟血糖有关系?”妈妈补充道。

根据妈妈的描述,我心想:孩子糖尿病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具体是哪一型,还要做相关检查协诊。

以前很多人觉得,代谢性疾病跟中老年人有关系,和小毛孩不沾边。殊不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代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也成了孩子们的高发疾病。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也是遍发世界各地、分布极广的一种常见病。

糖尿病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分为两种类型:

1型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急,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必须用胰岛素药物治疗,否则将危及生命和出现截肢、失明、神经炎、肾衰竭等并发症。

2型糖尿病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于成人时期(在儿童中也有发生),起病比较缓慢、隐蔽 ,此类患者占糖尿病人总数的95%以上。

表.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在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分型时,首先考虑为1型糖尿病,有如下线索者提示为2型糖尿病:明确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发病年龄较大、无需使用胰岛素治疗,或存在和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表现,如黑棘皮病、高血压、血脂异常、PCOS 等。

二、怎么确诊是糖尿病?

(1)空腹血糖≥7.0 mmol/L;

(2)口服糖耐量负荷后2h血糖≥11.1 mmol/L[葡萄糖1.75g/kg(体重),葡萄糖最大量75g];

(3)HbA1c≥ 6.5%(HbA1c测定方法需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认证);

(4)随机血糖≥11.1 mmol/L且伴糖尿病症状、体征(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

符合上述标准但对于无症状者建议在随后的1d 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此外,血糖5.6~ 6.9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口服糖耐量试验2h血糖 7.8~11.0 mmol/L为糖耐量受损。

图.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诊断路径图

三、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占较大比例,与自身免疫系统有关;

此外,热量的摄入过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及心理压力过大等都给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四、得了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记得上学那会,老师讲到糖尿病的时候说:“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 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

阶段Ⅰ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和肾脏肥大;

阶段Ⅱ肾脏轻微结构改变伴有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加,但是尿蛋白排出量在正常范围之内;

阶段Ⅲ肾脏结构改变更加严重,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为30~300 mg/24h或20~200 μg/min;

阶段Ⅳ出现大量蛋白尿(AER>200 μg/min 或>300 mg/24h)伴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

阶段Ⅴ为终末期肾病。

糖尿病眼病:

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眼球运动神经麻痹以及视神经病变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特有并发症。

糖尿病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起病隐匿,最初表现为“袜子和手套”式的感觉功能丧失,小纤维功能障碍先于大纤维损伤,患儿通常抱怨手和(或)脚麻木、刺痛、灼烧和(或)感觉异常,可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后表现为轻度的运动功能丧失。局灶性周围神经病较少见。

自主神经病变包括: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常见症状是体位性低血压和心率改变,心率变异性丧失的进展可能增加严重低血糖的风险。胃肠道症状包括“糖尿病性胃轻瘫”、胃排空迟缓、恶心、餐后呕吐、嗳气;肠道下段损害,腹痛、腹泻、排粪便失禁。泌尿生殖系统常表现为膀胱轻瘫,是否排尿犹豫不决,排尿间隔时间增加,膀胱排空不足和尿潴留。出汗异常,体表“袜子和手套”形状区域出汗减少,逐渐进展为无汗症,瞳孔对光线与黑暗反应改变。

五、怎么预防?

1、补充维生素D:具有明确1型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家族,孕妇和婴儿需适当补充维生素D。

2、母乳喂养:由于自身抗体阳转的高峰年龄为 1.00~1.99岁,故1型糖尿病高危家族婴儿自出生后应尽可能行纯母乳喂养,对于无法实现者尽量采用水解蛋白乳制品喂养。

3、膳食要平衡:饮食中要多些谷类(粗粮),并有足量的蔬菜和少量水果,避免吃含糖高的食品和饮料。

4、减少每天的热量摄入:4~6岁90~100卡/每千克体重,7~9岁70~80卡/每千克体重 ,9~12岁60~70卡/每千克体重。碳水化合物应占50%,脂肪30%,蛋白质20%;热量的比例分配为早餐1/5,中、晚餐各2/5。

5、保持适量的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坚持每天锻炼至少30 min,最好达到每天60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每周至少完成中等强度运动5d;有氧运动时脉搏应达到最大心率的60%~75%,可参照公式:脉搏=(220-年龄)×(60%~75%)。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上下楼梯、跳绳、打球、游泳、骑自行车、登山等。力量运动可采用哑铃、杠铃以及其他的沙袋、器械等进行;柔韧性训练包括各种伸展性活动。

6、保持开朗、豁达、乐观的性格;避免过度紧张劳累。

六、哪些人群需要重视监测?

对于具有明显遗传基础高危人群儿童,需要定期检测各类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每年进行1次OGTT检查和2次随机静脉血糖检测以早期识别暂时处于亚临床型的高危患儿。

超重并有2项或2项以上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病史,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状态,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儿童和青少年,应考虑筛查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可使用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2h血糖或 HbA1c筛查糖尿病前期。

对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需同时筛查并治疗可改变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血脂、血压的检测和控制。

参考文献:

[1]薛志安,毕连华.儿童糖尿病的预防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1999(05):324.

[2]范言诗,谢晓恬.儿童1型糖尿病早期识别与诊断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20):1595-1598.

[3]吴蔚,傅君芬.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7,55(06):404-410.

[4]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J].中华儿科杂志,2020,58(06):447-454.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医学小白

责任编辑:李小荣

2021年1月23日-24日,医学界传媒联合4个顶级风湿免疫科室,即将举办“乘风破浪——2020风湿年度盘点”线上会议,会议汇聚20位大咖,涵盖8个疾病领域,纵览2020年度大事件,希望传播风湿最强音,打造学术新风尚。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