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的瓜我们不吃!但我却从郑爽妈妈身上,看到了很多家长的影子

2021开年最大瓜的主角莫过于艺人郑爽。新闻刚曝出来的那几天,全网都在追代孕和弃养的热点,我不想追,因为我总觉得“代孕”、“弃养”这两件事,离我们的读者很远——我相信常读我们文章的,都已经为人父母,对孩子教育十分上心的家长。

我们虽然也追热点,但是一直以来的原则都没有变:不为吃瓜而吃瓜,则是希望探讨一下社会热点新闻能给我们自己的成长或育儿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反思和改变。

后来我看到关于郑爽原生家庭的相关报道,发现这些被人诟病的郑爽父母的教养方式其实很有代表性,典型到我们仿佛也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我想拿出来聊聊,与大家一起引以为戒。

“我小时候没受到过好的教育,所以我要在下一代身上补偿”

郑爽的母亲从年轻时起,一直有个明星梦,她觉得自己的长相和天赋,都被自己那“不懂教育”的父母耽误了。

所以郑母给女儿制定了一个“十年明星养成计划”,郑爽从5岁开始就开启了连轴转的生活:舞蹈、长笛、钢琴、声乐、表演、游泳……郑母坦言,让郑爽上这么多兴趣班,是为了实现她自己的理想,因为她小时候想从事演艺事业,却因条件所限没干成。

在谷雨新闻的报道里,我摘出来这样几句话:

“一岁半起,郑爽就被母亲控制着饮食防止变胖,从牙牙学语的年纪,郑母就把演员梦不断地植入郑爽的脑海中。”

“让妈妈和评判者满意,成了郑爽最大的使命。”

“郑爽在《一起来看流星雨》出名后,母亲看着女儿镜头中的某个侧身,心里一惊,‘呀,我家的姑娘怎么和我年轻时候一模一样’。”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女儿互换人生,哪怕一年也行。”

哪怕你没看过全篇报道,从这寥寥几句话里,你是否也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压力和压抑?然而仔细想想,是不是又有点似曾相识?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句我们常说的话:“我小时候没受到过好的教育,就这么被耽误了,所以我不能耽误你,我这是在为你好。”

人到中年,我们回看自己的人生,总觉得如果父母当初“懂”一些、家里条件好一些,我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平庸,所以孩子的童年一定不能 “浪费时间”,孩子的人生也不要走我们的老路,无所成就。

善意的补偿心理、对“孩子要比我过得好”的希冀,所有的父母都会有。

但郑母错就错在她所遗憾的、想要的,都不是孩子真正渴望的、想要的。

郑爽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发表言论:我做这一行做得不开心、做演员不是我的选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长大后紧张的母女关系,也让郑母感到恼火:我把女儿托举、培养到这个份上了,她为什么不感激我?如果有人当年愿意为我倾其所有、让我当上演员,我肯定感激涕零,她怎么就不知感恩?

我们也同样地:我为你好、为你花了这么多代价培养你,你怎么就是不识好歹?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去理解他们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一切都是强加的,孩子都是顶着“为我好”的亲情压力被迫接受。

我们以为的“为你好”,并不是真正的“孩子想要”。

我们的那些不甘心和遗憾,应该从自己身上着手去弥补,为什么要让孩子来圆我们自己的缺憾?

“我问你想要什么,你又不说”

孩子不懂自己要什么,我帮她选才是对的

“不要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孩子”,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并不妨碍我们一边批评郑母,一边也在无形中践行着和她相同的养育思路:

“孩子其实不知道哪种选择对他好,所以我们替他选、帮他安排是最稳妥的。”

就像郑爽的母亲,从小就给孩子立下了一条特别清晰的发展道路:当明星、当演员、出人头地。我们觉得她极端、不可理喻,但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

大学专业是父母帮着选的,工作是父母托关系找的,对象是父母安排相亲的,房子是父母帮着买的,这样从小被“安排”到大的孩子,好像过得也还不错。

孩子只是听话、配合的执行者,主宰者依旧是父母。

因为这背后往往暗含了这么一个逻辑:

人生不容出错,孩子什么都不懂,当然要父母做主,这样孩子的人生才“保险”。

这些从小到大没自己选过、但看起来过得还不错的孩子,有什么“不好”?

没有自主的空间,去自由探索“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想要做什么”,而只是活在父母的要求和期待里的孩子,很难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判断,大多依赖外部评价(小时候主要是父母)衡量自己的价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郑爽168cm的身高,一度减肥到35kg,瘦到皮包骨,正是因为公众审视的目光让她焦虑,于是疯狂地自我克制。而她又曾在节目中说:“如果公众希望我是个胖子,那我就吃,我没什么不可以做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成长不仅仅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的,也是在自己探索想要什么、寻找自己的目标、价值观、理想的过程里完成的,所以真正的成长,是父母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而我们时常也会错误评估自己的作用,而剥夺了孩子自己发展、成熟的机会。

而即便选错了,孩子也能从中学到“承担责任”这一课,让他明白人生大大小小的决定,最终都还是要自己负责和兜底的,我想如果郑爽在成长过程里学到了这一课,她会在选择代孕和弃养这件事上慎之又慎,或许会做出不同的决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此前的直播翻车事件:明明收钱做了带货主播,郑爽却在播到一半说不接受这样的销售行为,被公众指责不负责任)

而很多人也会说,我让孩子选了,孩子自己没想法,那只能由我帮他安排。郑爽曾经向母亲示意反抗,暗示自己的人生从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但是郑母不承认:“小时候我问过你喜欢哪个,你说‘妈妈你说’,现在我不认。”

我们给孩子的安排太满、太多,孩子连发呆放空的自由时间都没有,他不可能有时间去思考和探索“我要什么”,而是疲于应付“我妈让我干什么”。没有选择的权利,久而久之,自然也丧失了选择的能力。

“我的乖女儿,为什么变成了如此‘疯癫’的模样?”

你以为的“听话”,其实是一场爱的交易

小时候的郑爽,是非常顺从且听话的。

12岁就离开东北老家去成都求学,被同学欺负了也不会和父母抱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姑娘在外独自上学想家,每天写日记偷偷哭,也从不向父母诉苦,因为要做个独立的好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时候和长大后在公众面前的“疯癫形象”,以及和父母拒绝交流的态度,一度让郑母非常不适应。

郑爽的父亲也曾在综艺节目里说,我真是怀念她小时候的样子。

其实一个乖孩子出现这样的反转,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并不意外。因为总是听从父母、压抑自己诉求的孩子,总有想要挣脱束缚和控制的那一天。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亲职化(Parentification),说得通俗、好理解一些就是:孩子会像个“小大人”一样反过来照顾父母的情绪,他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才能让父母高兴、欣慰,而代价就是,他会压抑自己真正的想法和需求。

这种懂事,不是在自我成长之后,真正体谅和理解父母后,发自内心纯粹的、不求回报的、出于良知而产生的爱,而是为了获取父母的爱,所做的一场压抑自我需求的“交易”。

它往往非常隐蔽,因为敏感的孩子擅长察言观色,知道爸爸妈妈喜欢什么,于是把父母的期待包装成“我也很喜欢”的样子,而我们总是忽略,因为我们做父母的太希望孩子“好教”、“好带”、“听话”、“懂事”。

身处高压娱乐圈的郑爽或许是个极端个例,但我还是希望给我们做父母的提个醒:

如果你身边的人觉得你的孩子很累,但你的孩子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懂事、好学、能吃苦,那我希望我们在庆幸自己“生了个懂事的孩子”之前,可以先警惕和反思自己,我们给予的爱是有条件的吗,孩子的“懂事”是不是为了获取父母的爱而做的压抑自我需求的“交易”?

(当然,不排除有些孩子就是比同龄人懂事、好学、能吃苦,跟亲职化无关。但这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这里只是提个醒,不是非要对号入座。)

从郑爽身上我们看到,被包办和控制的人生是个悲剧。当然,我们不认为她今天的所做所为,都是原生家庭的锅——毕竟这么大人了,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但关于她原生家庭的报道还是可以给我们很多经验和教训:

比起我们一厢情愿“为你好”、补偿自我式的安排,更应该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哪怕他不知道想要什么,但他的“我不要什么”的想法,也应该被看见、被尊重

不给孩子选择权,全盘包办式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无法发展出健全、独立的自我;

如果孩子过于顺从、听话、懂事,我们身为家长需要自省:孩子是出于爱,还是讨好?我们给予的爱,是不是在无形中,都有了一个“你要乖”的条件?

当然,一切都有个“度”的问题。在孩子小的时候,阅历浅,逻辑思维能力不健全,家长肯定还是要在很多时候帮着孩子选择,或者引导他们选择。只是不要为了弥补自己成长的缺憾,把孩子当成自己圆梦的工具,也不要因为怕孩子“行差踏错”,就帮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孩子无法绕开那些父母帮躲的坑 ”!有些坑就得孩子自己踩一踩,才能真正得到教训,帮他下次做出更好的决策。

孩子的教育真的不是件简单的事,而正视这些挑战是让我们变得更好的基础。最近网上传的娱乐圈的瓜有点多,谁跟谁生了娃,谁又跟谁分手了,这些其实跟我们没半毛钱关系,希望大家不为吃瓜而吃瓜,则是借着社会热点新闻,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以期成为更好的父母。

标签: 郑爽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