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妈妈还想跟女儿互换人生吗?

郑爽负面事件已经尘埃落定了,因为它的社会恶性影响,主人公们从头到尾没有辩驳空间,折腾几天的结果算得上众望所归。也像有人说的,退圈做个普通人,也许是郑爽最好的结果。当然,这对她父母来说应该是噩耗。

风头过去,今天终于能好好聊一聊亲子教育话题了。郑爽父母一门心思栽培的明星倒地,这个恶果算不算是自己种下的?我觉得算。就像是《顶楼》里千老师把极端教育方式复制到女儿身上后,最后和女儿双双都没有落到好结果。间接弑父,寄望的会长之位崩塌,身败名裂,而女儿也在她的手把手调教下有了精神和人格障碍,悲剧的是,女儿并没有成为艺术人才。

前几天吃瓜的时候,我就在爽妈和千老师之间反复横跳,影视剧真的是现实的夸张化表达。 这几天我也一直在想——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帮孩子做飞上枝头的明星/艺人梦,是不是最大的教育误区?谷雨实验室那篇报道里,郑的妈妈在家里非常独裁专制,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制定好了十年计划,做演员,帮自己完成梦想。钢琴声乐游泳骑马样样不落,弹错一个琴键会被打,困了会被浇凉水。为了把做演员这件事根植于心,郑爽在刚学会说话的年纪就要反复演练和母亲的对白,开始了漫长的生理折磨与精神洗脑。

via|谷雨实验室

郑妈操控女儿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做什么,学什么军事化管理,从一岁半起就开始严控女儿的饮食,和《顶楼》里的千老师一样,一顿饭会变胖会影响声带,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为做明星让路,也忍心让五年级的女儿远走他乡做艺考生。

对自己命运不甘心的郑爽妈,把虚荣心和占有欲全盘摁在了女儿身上。这种控制欲化作了一股狠劲。所以直到后来她仍然觉得当演员多简单啊,在那个圈子里阿谀奉承八面玲珑一下有什么难?女儿怎么会不懂事地觉得它不幸福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郑爽爸爸也在这种强硬的环境中变成了差不多的人,传说中温和如他,却也在节目里说爸妈是为了你好。 毒父母制定家庭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谁会想到这会是下一代的悲剧诱因呢。 不晓得同样做着艺人梦的家长们会不会瑟瑟发抖。 现实里有很多类似的父母,逼孩子走艺术道路,市面上那些兴趣班、艺术特长班的热度完全不输K12教育机构,挺多有钱的家庭希望孩子成名或爆红,满足家族虚荣感。 又或者看到了娱乐圈的光鲜,觉得那些长得好看的人,不用付出太多就能获得很多,像郑爽妈一样想着做演员比一个月挣几千块有出息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不是小孩真的喜欢,搞艺术是相当苦的,非天赋型选手更是走进了hard模式,一般人吃不下来,反而自信心大跌,好多小孩都被父母假大空的成名梦搞抑郁了。 林妙可的伤仲永结局和她经纪人母亲脱不了干系,包办式教育,过早地追逐名利,童星陨落确实没什么值得同情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也是很巧,前几天我刚好和培训机构的朋友聊天,她说她同学一手帮孩子规划好了职业走向,立志要把孩子培养成模特,觉得这种天选之子以后是要从艺,走向国际的。孩子每天的日常就是练习,上各种形体班走秀班,做不好就是语言暴力和威胁伺候,妈妈觉得是投资,但孩子每天超痛苦。因为现在孩子有点名气,可以到处接活儿挣钱了,这妈还非常骄傲,准备继续帮孩子进阶深造。 现在的家长就蛮奇怪的,孩子在校外机构上了各种语数外班课和一对一,回家终于有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了,结果家长一万个拒绝,并且跑去和机构老师反馈,焦虑啊,孩子不省心,压根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再一问,孩子在家挑灯阅读的是儿童文学,历史类的。我转身就是一脸问号。

而一门心思只想好好学习,和别的孩子一样上课享受快乐的小孩,家长偏觉得自己睿智又冷静:你是要当超模的。有名气的小孩比大人还能挣,家长们蠢蠢欲动。几年前某宝的童模妞妞被母亲踢打的热搜我还记得,因为做动作不规范,被亲妈打一顿是家常便饭,小孩从小就要进生意场,看成年人的脸色做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家长怎么想的呢?孩子终于成了固定增值产品,这个增值空间还会随着日后的光环而扩大,阶级再跃它一跃。 真的是这样吗?很多父母忽略的一点是,艺术,尤其是专精深、有审美取向的艺术,可能真不是靠灌输和培养出来的,而是靠发现。察觉孩子有做艺术的天分,并且愿意坚持,表现出了喜欢,那父母能做的事情才是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给孩子最大程度的支持,让孩子不要在关键时刻放弃。而这种支持往往是不带着功利和野心的。 因为天赋型选手自己也能独立行走。 硬凹明星,像打造产品一样去运营孩子,这种畸形教育+不尊重客观规律双重培养模式下的结局,往往都很惨。 首先是孩子从小活在不被认可的阴影里,长大后这种自卑与敏感可能会如影随形。 真正像郎朗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郎朗也是在高压中长大,他爸让他把明天当成末日一样去练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还好他是天才艺术家,自己练着练着找到了热爱的奥义,而且可能因为性格比较刚强,长大后能慢慢找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再一个,即便成名也艺/德不配位。 文化教育的存在是有道理且必要的,很多有钱人的小孩,根本无暇顾及文化课,因为精力有限,基础教育可以说是空白的,我觉得这样的路径下,即便做艺人做出头了,也没有那个支撑他走长走稳的底蕴。(好比文化教育缺失给郑爽带来的直接影响大概就是那些需要做阅读理解的爽言爽语。) 而且,就像做演员,需要天赋和热爱,不晓得郑爽妈妈当年是如何判断女儿的演戏天赋的。 更重要的是,过早接触圈子和名利场,从小学习察言观色,沾染娱乐圈的攀比和虚荣之风。 之前就听说,有的家长从小把孩子培养成主持人,学各种绅士礼仪课程,人前要乖巧懂事,接受着只有做好了才能得到肯定的畸形价值观。 有的小孩觉得无法反抗家庭命令,干脆和父母站在同一阵营,有超越年龄的油滑和老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几年前上热搜的童模

小孩需要有释放天性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直接被父母腰斩。畸形教育的后果,就是孩子和父母一样走极端/变成同类,他们是家庭教育的受害者,讨厌自己的现状,但也能在这种现状中获得快感。 很多成年人的放飞自我或其他异常,大多可以从缺失的童年中找到答案。只是说,我们在找原生家庭之痛的同时,也要明确,原生家庭不是一个成年人的免死金牌。就像是李雪琴之前说的,大概意思是如果什么事都赖原生家庭,那成年后的我到底做了什么? 郑爽显然没有选择从原生家庭的魔爪中逃离出来,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压抑中,干脆破罐破摔,也像网友说的以毒攻毒。 千老师的女儿后期完全复制了她妈的狠毒。郑爽也在脆弱和敏感中找到了新路子:开启了一种变态的强硬。我们在郑爽身上看到了高压教育的后遗症,这几年围绕郑爽的评价是反社会人格前兆,我们总能看到她不由分说地在荧幕里一次次情绪失控,回归生活后依然无法冷静思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因为智识的欠缺,她在面对生活、人际甚至人生走向的矛盾时无法自我调和,也没有高看一层的智慧格局,拧巴到极致也就成了后来大家所看到的疯。但毒父母千千万,毒女儿却是自己选的。那些在原生家庭受过创伤的人,成年之后的路到底还是自己走。有很多机会可以尝试—— 从原生家庭逃离,建立自主思考的意识,主动从不好的事情中抽离;面对矛盾与是非的时候,保持自己的判断与基本道德底线。 就像是武志红老师根据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的观点总结的: 如果一个人成长到有独立意志的时候,还和父母的意志共生共存,那你的自我会被完全剥夺。 最后还是回到家庭教育上来吧。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做教培的朋友聊天,她说,每天和各种家长沟通,得出的最大结论就是,家长都不愿接受自己孩子的「普通」。总有父母到老也没明白某些道理,死乞白赖地控制下一代,达成自己超出常态的欲望,辽宁卫视有一档调解节目,有一期节目内容就是大龄女儿哭着求妈妈放过,说自己荒废了9年,自己并不是演员,只想当一个普通人。嚯,又一个被家长逼着一起做明星梦的可怜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到底是谁在定义孩子的平凡与不平凡?在郑爽的妈妈看来,女儿如果按部就班,顺应自己的意愿和特点自由生长,甚至真的像她自己有一天在商场驻足时所说的去打工,这样的人生就是悲哀的,平凡的,只有当上明星,进了名利场,赚大钱才是成功,才是不平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via|谷雨实验室

所以郑爽的父母,似乎比明星本人都热衷这个五光十色的名利圈,父母一起录综艺,爸爸收钱回答网友的私生活提问,成了网红博主,甚至插手女儿的事业,而妈妈恨不得替那个不争气的女儿自己上。 爽妈一定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的忠实拥趸,但我觉得这是对所有努力生活的普通人的冒犯。 什么时候,那些掌控欲和虚荣心爆棚的父母,才能真正——意识到子女并不是自己的人生续篇,他们是自由的,不再以爱之名去捆绑他们的人生呢。

标签: 郑爽 千老师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