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说过:“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孩子的学习也是为了进入社会做准备,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并不仅仅取决于孩子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孩子掌握的有很多。其中,这样能力就是十分重要的一种。
我家的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后,经常回来跟我告状“小明今天推了他一把”“和小丽闹别扭了”……随着次数的增多,我不禁担心起孩子的社交能力。因为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交圈”,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内没有办法和其他的小朋友和平相处,那么他们在长大之后就有很大的概率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
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确实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那些目光长远的父母才会发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许多父母只是一味强调孩子要学习成绩好,却没有顾及过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发展。孩子最后成为一个能力强却惹人生厌的人。
社交能力差对孩子会有什么不利?
第一、不受人待见
社交能力差也就意味着他们没有办法很好地和别人相处。可是在这个社会上,随时都需要做好和别人相处的准备。如此来说,孩子就很容易不受人待见。我们可能听说过一些校园冷暴力和公司冷暴力的例子,也许不待见孩子的人未必会直接伤害孩子,但他们的恶意会以另一种更加冷漠的方式到来。
不受人待见就意味着孩子在交际圈中已经缺少了一份公平,被别人拿有色眼镜看待。而孩子又无力改变这一情况,那个时候他们就会很无力,甚至开始责怪父母。甚至可能多年父母的培养都毁于一旦。
第二、错失时机
人脉和资源是社会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有好的人脉和资源就可以说意味着已经半只脚踏入了成功的大门。小的时候,老师要求组队参加比赛,社交能力差的孩子甚至连队友都没有,直接失去比赛的资格。长大之后,如此现实的情况还有很多,有的时候令人懊恼的不是自己能力不够,而是在能力之外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我们却没有重视它。
第三、性格缺陷
孩子性格的塑造是由生活环境决定的,身边的人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孩子的性情。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占比并非100%,朋友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如果孩子没有好的社交能力,他们会受到的负面影响比较多,因此在人格培养上也会有一些缺陷和不好的地方。
柏拉图说过:
“ 我认为一种适当的教育,只要保持下去,便会使一国中的人性得到改造,而具有健全性格的人受到这种教育又变成更好的人。”
那么对孩子性格养成不利的教育,自然称不上一种好的教育。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父母的顾此薄彼只会让孩子留下无法弥补的缺憾。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第一、培养自信
我们也许会遇到一种孩子,他们很羡慕能够在人群中侃侃而谈的同学,但是自己却始终无法鼓起勇气走到人群中去。苏格拉底说过:
“ 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自信是让孩子能够正常面对社会的基础,如若孩子的自卑太深,对于他们可能造成毁灭式的打击。
自信心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有些父母崇尚“打击教育”,对孩子的任何能力不轻易予以肯定,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斗志。不可否认,对于部分孩子这种“激将法”确实受用,但是有一些孩子天生不善言辞,本就内敛,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他们,只会让他们更加没有自信心。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地鼓励孩子,让孩子能够有底气、有胆量的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二、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社交的媒介,在人与人的交往间,也是语言占了大头。我们能够与别人进行情感交互,也是通过语言交流来进行的。语言可以给予人温暖和力量,而言行不当则可能对别人造成很严重的伤害。同样,在语言表达的技巧上,仍有许多可探索的东西。
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除了自身的作用之外,还有其他的附加价值。比如,语言逻辑的锻炼,能够提升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语言表达的锻炼,也是在给孩子增加自信心;语言方式的锻炼,能够让孩子对人情世故看得更加通透……诸如此类,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忽略呢?
第三、教会孩子的爱与善良
无论孩子的个人能力多么强,能够让孩子立足于社会的仍然是他们对别人的善意与爱。之前听别人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很聪明的人和一个傻子进城,聪明人精打细算却也狡猾无比;傻子却只会傻笑,但为人善良。他们在镇上住下了,一段时间之后,聪明人被赶出了小镇,而傻子却获得了居民的信任与爱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与真诚是基础,如果满心都是“小算盘”,那么最后只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只有一个人心怀善意,才会有更多情投意合的人愿意靠近他。交友社交都在于一个“合适”,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合适的人在一起也只是“凑合”。社会就像一面镜子,你付出了什么,就能够收获什么,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罢了。
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能够收获到快乐和友谊,但往往或多或少地会夹杂些困难和争执,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我们不能过于溺爱孩子,这样往往都是治标不治本。真正藏在表面之后的问题,才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教育。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会逐渐显现出来,但是当问题真的爆发之后,我们就已经无力改变了。想让孩子更加顺利地过完一生,我们不仅要看孩子的学业,更要注重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