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她》丨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心理学家武志红

我们常常喜欢把家比喻成孩子的避风港,殊不知如今很多“避风港”已经突变成了孩子的暴风港。

当温暖的家演变成冰冷的“魔窟”,父母在里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而孩子又在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或许《不完美的她》会告诉你一个答案,因为这正是一部揭露家庭伤疤的伦理剧,围绕父母对孩子的伤害问题展开叙述,向观众揭开了家庭的真相。这类聚焦于家暴的话题一直都备受公众关注,然而人们之所以十分重视此类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共情的心理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此类问题普遍存在于社会中,性质恶劣亟待解决。

关于父母伤害孩子的事件,我们听说的、媒体报道的数不胜数。可见,我们的社会里伤害型父母有很多,他们所具有的共性包括虐待、辱骂、殴打、遗弃、性侵等等,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概括的话,我想“有毒”这个词是最合适用来形容他们的。这些父母加诸在孩子身上的伤害就像毒素一般侵入孩子的体内,不断蔓延不断侵蚀着他们的身心,影响孩子的成长。

伤害一旦造成就是不可逆的,我们无法抹去父母对孩子造成的创伤,却可以反思:父母为何要伤害自己的孩子,这些“毒性”到底从何而来?伤害对孩子又会产生何种影响?孩子该如何实现自我救赎?我想问题的答案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摸索。

 1丨父母“毒性”的来源

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关系圈,依存于其中的我们几乎都拥有多重身份,比如员工、孩子、朋友、父母等。而在这些角色当中,“父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存在,他们就像中转枢纽,在一个家庭里既要做好自己父母的孩子承担赡养的义务,又要做好自己孩子的父母履行抚养教育的职责。

可见,处于“父母”这个位置的人们肩上的责任都很沉重,想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也显得极其困难。人并不是生来就会做父母的,孩子的降生促使他们匆忙上岗充当父母,有的人对此得心应手,给予了孩子爱和尊重,而有的人力不胜任,留给孩子的只有伤害和恐惧。

每当我们接收到一些父母伤害孩子的消息时,通常除了同情孩子、恼怒父母之外,还会思考那些父母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到底图什么?

在我看来,父母“毒害”孩子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释放生活压力和内心的负面情绪,譬如恐慌、忧虑、挫败感等,他们把伤害孩子当做发泄口,通过伤害孩子来获取成就感麻痹自己的意识,以求从不如意的生活里暂时解脱出来;另一种则是为了寻求快感,虐待、折磨孩子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乐趣,这一类父母往往是有心理疾病的,心理扭曲的程度决定着他们伤害孩子的方式和严重程度,他们是被疾病趋势的刽子手。

简单说来,父母的“毒性”来源分为两种,一种源自于逃避生活的意识,一种是心理疾病所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完美的她》讲述的故事里就有这两种类型的父母。穆莲生的妈妈穆静就是第一种类型,生活的困顿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七岁的女儿穆莲生对她来说是个“拖油瓶”,她曾尝试抛弃莲生以换取更好的生活,可失败了。所以当男朋友尚武虐待莲生时,穆静并没有阻止,反而跟尚武一起伤害自己的女儿释放内心的痛苦。

其实穆静伤害莲生并不仅仅是为了发泄,也是为了逃避现实。尚武把莲生打扮得像个洋娃娃,还给她抹上浓厚的口红,穆静看到这一切没有心疼女儿却辱骂她勾引尚武,偏激的穆静选择打骂莲生是为了讨好尚武,她害怕尚武会离开害怕自己以后没有男人依靠,自欺欺人地认为心理扭曲的尚武能带给她幸福。这种逃避现实的想法令穆静总是将一切不幸都归咎到莲生身上,而不是罪魁祸首尚武和她本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想穆静这样的母亲即可悲又可恨,作为母亲,她不自强,作为女人,她没有尊严。凡事不想靠自己总想着靠男人,懦弱的性格和愚蠢的思想是痛苦的根源,因此才有了发生在她和莲生身上的悲剧。

尚武和李泽属于第二种类型。从尚武异常抗拒与穆静谈论自己的童年就可以看出他是个有童年阴影的人,心里缺陷没有得到弥补以至于长大成人后变得心理扭曲,而这就是他虐待莲生取乐的原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林绪之的父亲李泽与尚武聊天时有提到“杀人诛心,人最恐惧的不是暴力而是未知,看到有人被自己的心灵折磨,那才是最大的乐趣啊”,一句话就把李泽心理变态的人设立住了。李泽以伤害妻子、折磨女儿为人生乐趣,尚武以玩弄、虐待继女为嗜好,他们的可怕之处不仅仅局限于暴力,更体现在病态的思想和心理扭曲的程度上。

总的来说,以上两种伤害型父母都是病态的,表面上他们虚有其表地高喊“爱孩子”,俨然一对慈爱父母,背地里却是悄然滋生在阴暗处的无耻“病毒”。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丨孩子深受“毒害”,影响一生

“有毒”父母加之于孩子的情感伤害,就像化学毒素一样蔓延至孩子的整个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会随着成长不断加深。——苏珊·福沃德

电视剧的片头很出彩,一个个家暴事件的真实案例标注在苍茫崎岖的地图上,既证明了此类事件在我国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也能让观众清楚地认识到了家暴的可怕之处,就像地图上的脉络一般蔓延在我们国家,一点点侵占我们的生活,直至染上一片灰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在童年时期是柔弱的,他们能依赖的只有父母,安全感也全部来自于父母的保护。可以说父母是幼小孩子的全世界,如果哪一天他们被父母无情地伤害了,可能也不自知或者说即使知道了也无力反抗,忍受是唯一的选择。

穆莲生最初被继父尚武虐待时有向妈妈穆静求救,可惜换来的却是穆静的麻木不仁和父母共同的伤害。现实的残酷刺痛了七岁的小女孩,看不到逃离的希望,她唯有忽视内心求救的本能,带着恐惧忍受父母的折磨,即使身体再痛、心里再伤也忍着泪说没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剧中有两个场景我印象很深刻,一个是穆静从箱子把穆莲生抱出来时莲生一直安慰妈妈说“没事,真好玩”,另一个场景是穆静抱着发烧的莲生去医院挂号,因为怕虐待孩子的事情暴露,穆静没给孩子看病就抱着她匆匆离开,走廊里莲生说“妈妈我没关系了,你就这样一直抱着我行吗?”

由此可以看出来莲生是一个很懂事的小孩,为了妈妈的幸福,受伤、生病她也不哭不闹,总骗妈妈说没事让她安心。与其说莲生聪明善良,不如说她是中了一种叫“妈妈爱你”的毒。穆静一边伤害着莲生,又一边口口声声说爱莲生,骗取了孩子对她的爱。莲生就因为这一声“爱”在痛苦的深渊里越陷越深,即使伤痕累累也不曾怨恨她的妈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深受父母“毒害”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不完美的她》里“中毒”的孩子除了穆莲生这类的,还有林绪之那样遭到父母抛弃而受伤的。

从小被母亲遗弃的痛一直埋在林绪之的心底,为此她一直想找到亲生母亲,弄清楚自己到底是谁,妈妈为什么要抛弃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三十几年的时间,林绪之都走不出“被抛弃”的阴影,她不愿与人接触就证实这一点。我想她始终把自己与世界隔离开来是因为害怕再次被别人抛弃,所以才几乎不交朋友,也不爱与别人有身体接触,就连养母袁玲她都不愿拥抱一下。

林绪之用自我保护机制将自己捆绑得严严实实,为了避免心再受伤,她选择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漂泊。从她钟爱迁徙的鸟类就可以知道她的内心是孤独的,一直在等待亲生母亲的回来、等待一个解救自己的理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会追随、影响他们一生,随着成长的到来,“中毒”的成年子女会表现得不自信,认为自己不讨人喜欢,甚至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举例说来,林绪之作为一个高智商的成功女性却在与人交流时偶有结巴,显得力不从心,正是她的不自信所导致的。此外,不合群、怀疑自己童年时期做了坏事才会被母亲丢弃等行为体现了她认为自己不讨人喜欢的心理,这些都说明了她受父母“毒害”之深。

这部剧把受伤的孩子的人生设计得很巧妙,穆莲生像是林绪之的小时候,而林绪之又像是穆莲生的未来。当林绪之帮助穆莲生逃离时,拯救的不只是小女孩还有她自己,那是受伤的她们共同展开的自我救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丨受伤的孩子该如何实现自我救赎?

过去的创伤如果没有愈合,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但如果我们用健康的方式把伤痛处理好,我们的信念也会随之改变。——克里斯多福·孟

痛苦是需要治愈的,如果不处理,它就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而且是具有破坏性的那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小到大我们都经历过一些令人心碎的伤痛,可能是工作上的、生活上的、家庭上的或者朋友圈里的。不管是遇到哪种痛,我们大部分人都会习惯性地选择逃避它,对曾经受过的伤痛置之不理,甚至把有关伤痛的记忆封锁在潜意识的某个指定空间内。

那里面堆满了我们不愿意面对的人和事,就像专门接收废弃品的垃圾站,除了扔垃圾之外我们从不去关注它,更不愿意去处理它。除非哪天它发烂发臭了,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会鼓起勇气正视受过的创伤,进而寻找痛苦的根源以求取解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么受伤的孩子到底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实现自我救赎呢?我想这要视情况而定。

如果孩子是被父母遗弃而受伤,那么可以尝试开启另一场美好的亲密关系,用另一段父母缘弥补童年缺失。就像林绪之一般,养母袁玲的收养将她从被遗弃的痛苦里拉出来,虽然她的心底仍有一道深深的伤疤,可袁玲给予她的母爱让她再也没有被抛弃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疗愈了林绪之的心。正如克里斯多福·孟说的一样:“亲密关系让我们有机会重新面对并治好旧伤,从而改变衍生自伤痛的错误想法。”

可以说袁玲用无私的爱拯救了林绪之的一生,即使没能完全抚平林绪之的伤口,但也为她带来了光明和温暖,给了她新生的机会得以让她能好好长大成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孩子的痛苦是被家暴所致,想要让孩子完全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很难。因为父母是我们没法选择的,既定的亲缘关系我们无法否认,我们能做的唯有尽量保持远离

就拿张韶涵来说,父母在媒体面前公开诋毁她,导致她事业受创、名声受损、人生跌入低谷。面对父母的伤害她果断选择召开记者会,宣布与母亲断绝关系,获得了解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说张韶涵的例子并不是要鼓励受伤的孩子去抛弃父母或者做个六亲不认的人,而是告诉大家有这样的一种选择和态度存在。倘若孩子受的伤并没有到必须断绝法律关系那一步,其实最好的选择就是尽量远离,给父母和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也许可以把伤害降到最低。

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从小被父亲束缚在山区里,不允许接触外面的世界,因为父亲一直教育她外面世界的人和物都是恐怖的、邪恶的,对此她深信不疑。直到她后来通过自学考上大学,远离父母接触了外面的世界才看清了父亲的谎言。

塔拉的人生就像她的著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个名字一般是逃离和自救的过程,她用自己的方式逃离了父亲,挣开父亲给予的思想束缚,最后通过学习拯救了自己。距离让她逃开了父亲在思想上对她产生的伤害,换来了她的自我救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然,受伤的孩子想要完全获得解脱仅仅远离父母是不够的,还需要他们在未来的成长中学会挣脱痛苦所造成的束缚,让时间和距离慢慢疗愈他们的身心,才能解救出那个被困住的真正的自己。

消除父母对自身的伤害、克服心理阴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用一段全新的、美好的亲密关系或者一定的距离尝试自我救赎,既需要孩子能坚持下去也需要他们有直面恐惧的勇气,才能有机会真正被治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4丨结语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也无法选择童年,万幸的是我们能选择做更好的自己。痛苦如同黑夜一般总归是会过去的,而站在黎明前的我们终将成为散发着光和热的人。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