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研究生,寒假已经结束了…

“暑假十天假,过年七天乐。”

对于广大研究生群体而言,寒暑假时间短已是稀松平常的事。

事实上,在毕业的压力下,当代研究生已无所谓放假长短,当论文进度迟迟无法推进,牺牲寒暑假,春节依然留守实验室的也不在少数。

▎搞科研的人,没有假期

尽管和本科生共享校历,却不能共享寒暑假。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不少高校都把放假权利移交给了导师,研究生的休假时间在学生与导师沟通后,由导师灵活安排

导师不同,哪怕同专业的学生放假时间也不同。在科研任务比较重的导师门下读研,“996”、“白加黑”地搞科研已是稀松平常,更要做好可能“全年无休”的心理准备。

随着教育扩招,学校每年招生的研究生人数水涨船高,但高校的硬件设施却未能及时跟上。

有限的实验资源,需要排队预约的实验室,对于想要专心搞科研的人来说,避开“人满为患”的高峰期,错峰做实验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法。代价就是,夜里一个人独享实验室的“清静”。

一些实验,开始了就不能停,为了保证实验不被浪费,哪怕困到两眼发黑,打地铺也不敢离开实验室一步。对科研er来说,睡眠固然宝贵,但远不如一个具体的实验数据、一个成功的样本采集来得重要。

▎假期诚可贵,实验更宝贵

在我国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共有6所高校实行三年博士学制,29所高校实行四年制,7所高校实行3-4年弹性学制。

对绝大多数博士研究生来说,这几年并不耐用,近一半的时间被课程学习和琐事牵绊,真正专注科研的时间其实很有限,想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准时毕业并不容易。

2019年,我国预计毕业硕士生人数为645570人,实际毕业人数为577088人;博士研究生预计毕业人数为172824人,实际毕业人数仅为62578人。数字背后,是多少失意的延毕学子?

高校延毕率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大隐患。《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数据显示,我国博士生的延毕率高达39.68%,女性博士延毕率略高于男性博士,为40.76%

不少高校都对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SCI或EI论文的数量和级别有要求,论文是证明研究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科研成果,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发表刊物的级别对研究生们来说意义重大,这是进入学位答辩程序前的必要前提。

科研及论文进度,是绝大多数研究生自愿放弃寒暑假、留守实验室的重要原因。

尤其理工科博士生科研任务重、实验要求高,但科学研究结果不确定性强,一旦实验预期达不到效果、发刊周期过长都有可能延毕。

不想延毕,只能加班加点搞科研,春节坚守实验室,也是无奈之举。

▎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

顶刊论文,是进入高校的有力敲门砖。

2020年,国家相关部委连续下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与《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两个重量级文件,将中国学术界已高喊了多年的“破五唯”真正推向了改革的拐点。

论文代表作制度的提出,让论文质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

一篇优秀论文的产出,离不开精心的打磨,付出的时间和心血不计其数。

和普通人想象中的“高大上”不同,科研的过程是枯燥且乏味的,前有化学人周而复始的“过柱子”,两寸硅胶爬岁月,三根柱子过流年;后有农博士,为了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村民斗智斗勇。

读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你的同龄人拥有了自己的第一笔工资、第一幢房子、第一辆车子,而研究生们收获的除了日渐稀疏的头发和聊胜于无的生活补贴外,还承载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每一个研究生,都曾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们将会经历第一次实验失败,第二次实验失败,第N次实验失败;第一次被拒稿、第二次被拒稿、第N次被拒稿。

科研的道路上,注定是一个人在踽踽独行。

顶着英年早秃的压力专心科研的他们,所希望的,也不过是在自己所研习的领域能拓展知识的边界,哪怕一分一毫。

“放假不等于休假,休假不等于休息”,对于那些热爱科研的人来说,无所谓假期不假期,人在家中,心里记挂的依然是论文、培养皿、实验数据。

选择做科研,时间就是无底洞。

只愿,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