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分流淘汰制”真来了!多所高校发布实施细则,准备好了吗?

以美国博士的成长链为例:美国“博士生”的入学门槛相对宽松,但“博士生”的选拔非常严格,淘汰率也很高。“博士生”必须在一到两年内通过相当严格的博士资格考试,才能成为“博士候选人”。通过优胜劣汰机制的生存,可以选拔具有学术能力和学历的人攻读博士学位。从“博士生”到到“博士”的这种增长链目前是最受欢迎的国际博士生增长链。这也保证了高质量博士的诞生。

首先,博士学位招生的扩大已成定局。在扩大硕士和博士后职位的入学率之后,一些大学还发布了橄榄枝以扩大博士生的入学率。其中,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已经发布了博士生招生指南,明确提出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然而,数量≠质量以及如何解决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博士生缺乏学习动机,造成了一种特殊现象,即博士生入学前要努力学习,入学后才能通过,因此毕业后的学术素养较低。

第三,由于没有淘汰机制,对导师的压力不大,导致博士生在学习,研究中的监督和指导不力。导师没有激励机制,因此有些导师确实是“水”。

第四,缺乏淘汰机制导致一些博士生的研究生学习目的发生了转变,并导致他们学习动机的疏离。

思考:随着我国扩大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实施,博士研究生的人数正在增加。如何保证博士生的素质?

对策:“博士转移和淘汰制度”的出现使国内博士面临生存危机。清华大学在修订《博士研究生培养条例》时,明确提到需要“完善实施规则,考核要求,资格考试,选题报告和其他培训环节的转移和退出制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还发布了详细的“博士学位研究生分流和退出机制的实施细则”。

分流一般在博士的中期考核后进行。从实践来看,分流一般有三种结果:直接退出;向较高一级分流培养(比如硕转博);向较低一级分流培养(比如博转硕)。曾经被认为是“走个过场”、“纸上谈兵”的博士分流,真的要来了,作为博士的你准备好了吗?

读博过程中心理上的痛苦和折磨使得很多博士生选择了退学、混日子或轻生,读博需要你有一个强大的心理支撑,读博的过程是十分煎熬的,我们经常讨论的博士脱发、失眠、抑郁、自杀等都充斥着整个博士生活。

一入科研深似海,从此只有读书时,所以在读博的过程中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坦然接受各种挫折,并耐得住孤独,学会适应孤独。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读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怎么办?就是两条路,一条quit,一条继续读下去。

quit就不多说了,估计你也不是很想quit。不过过去的都是沉没资本,不要也罢,这点要想明白了才能洒脱。另一条就是继续读下去了。“既来之则安之”,不管你喜不喜欢,他就在那里。

所以不管你是否读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都要接受现状,熬过这4年。既然选择了读博,你只管奋力前行。不过最好先弄明白,到底是不喜欢目前的专业,还是不喜欢正在做的课题?课题不喜欢,没有进展,做不下去,或许换个课题就能解决了。不管是专业内课题,还是跨专业课题,都是可能的解决方向。

许多学科的博士学位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拿,只要下够苦功夫,用笨方法也能最终毕业,最困难的基本上都出在你不喜欢这个东西,读博对你来说就是一个任务,稍微一遇到一些挫折,你的心里就会爬满抱怨感和强烈的无意义感,然后科研进度就会无限期停滞,最终导致延期。

所以应培养个人研究兴趣,选定某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之后奋力前行。还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对学科很感兴趣,其实内心深处他只是对这个名校或者博士头衔感兴趣而已。

尽快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博士只是对某一领域的精通,博士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快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后朝着这个研究方向去努力,争取在这个研究方向内有所建树。

厚积才能薄发,所以科研的过程中要克服功利性,戒骄戒躁,打好理论基础,做好理论积累。当然理论积累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文献,多多阅读文献。以自身为例,由于老板属于散养,所以在科研过程中我就是“自己找paper看”+“自己找idea做”+“主动和老板师兄讨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读文献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在读文献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的目标,主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文献和有针对性的阅读文献的章节内容。

夯实了理论基础之后就是形成自己的idea去写论文,在形成idea的过程中要多问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如果换一种方式行不行?为啥结果这么优(扯)秀(淡),是不是有什么问题?等等。

学术研究要多和他人讨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大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程度不一样,可能与老板师兄一交流,老板一challenge,idea就出来了。当然做研究要耐得住孤独,但是此孤独非彼孤独,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要多于他人讨论沟通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启发自己的思维,获得更多的灵感,所以做研究不是闭门造句,可以多参加学术会议,多与会议中的大咖进行交流,多参加学术沙龙,如果有交流或交换的机会可以出国交换,开阔视野。

读博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构思idea,绞尽脑汁推公式,设计算法,读文献,然后就是试错,尝试哪条路是通的,关键在于极少有人告诉你你现在这条路对不对。读博早晚是要跳出自己导师的知识范围的,如果一直在其内打转,我也不认为这是合格的博士的表现。因此读博的过程中存在着狠毒苦需要你独自去吃,可能有人苦于:入门老板不管,对领域不了解,没有基本能力,没有研究方向,没有师姐师兄取经,不知路在何方等。切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不管你喜不喜欢,不管你信不信,“博士分流淘汰制”就在这里,不久的将来,“零淘汰”的博士培养机制终会终结,正在读博或想要读博的你,准备好了吗?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