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感知觉和觉察力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反映物体的个别属性,如通过眼睛看到颜色,这是视觉;通过耳朵听到声音,这是听觉。而把物体的各个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我们看到了猴子的动作、皮毛颜色,又听到了猴子的叫声,在头脑中就形成了对猴子的总的形象,这就产生了对猴子的知觉。幼儿时期的感知觉主要有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以及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等。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在感知觉中占有重要地位。
幼儿感觉和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门户。幼儿是世界的新客,周围许多事物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新鲜的,都有待于去认识;而幼儿认识每个新事物,都不能象成人那样,看一下书或听别人介绍一下,就可以对事物有个初步的认识。幼儿需要用各种感官去接触事物,对它们进行直接的感知才能认识。比如:苹果、葡萄、核桃的不同,幼儿是在对它们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亲口尝一尝中认识的。孩子们把木块和铁钉放到水里,看到木块总是浮在水面,而铁钉总是沉到水底,久而久之,逐渐就懂得了物体沉浮和物体重量的关系。孩子们在夏天多次看见天空出现了乌云,感觉到很闷热,随之闪电霹雳,又听到雷声轰隆,继之大雨瓢泼而下,这一情况反复多次,他们就知道了雨前的一般征兆。正是因为幼儿对每个新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因此人们通常称感知是幼儿心灵的“门户”,是幼儿认识的来源。
感知不仅是幼儿认识的第一步,同时还是幼儿其它较复杂的、高级心理过程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感知为记忆、想象、思维等提供感性材料,幼儿就不可能产生、发展他们的记忆、想象和思维等。举个例子来说,幼儿只有看见过各种各样的苹果、桔子、梨、桃及西瓜等,才可能在脑子中留有它们的形象,产生“红红脸盘象苹果”之类的想象,也才可能有“水果”这个概念的掌握和“这是苹果”,“西瓜是绿颜色的”,“桔子是一种水果”等判断。因此,要发展幼儿的记忆、想象和思维,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首先要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从发展感知入手促进幼儿整个智力水平的发展。
二、幼儿观察的特点
三岁以前儿童的知觉主要是无意的,没有目的的,因此谈不上什么观察。进入幼儿期后,孩子的观察力开始发展,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渐由缺乏目的性转变为相对独立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有目的、有方向、自觉的观察能力。但就整个发展来说,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还是不够的,他们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精确性、概括性、组织性等都还不强。下面,具体谈谈幼儿观察的特点:
(一)观察的目的性。学前初期幼儿常常不能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观察。他们的观察或事先无目的,或易在观察中忘记了目的,很容易受外界刺激和个人情绪、兴趣的影响。比如,有这样一张图片,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在玩,其中一个小朋友的衣服扣扣错了,鞋也掉了一只。请幼儿从画上把这个小朋友找出来。小班幼儿常常不能完成任务,他们会被画上那些好玩的玩具所吸引,而完全忘记观察的目的。中、大班,幼儿的观察目的性有较大提高,在我们的观察实验中,有78%的中班孩子和93% 的大班孩子可以完成观察任务。
(二)观察的精确性。学前初期儿童的观察也往往不够仔细、认真,常常是粗枝大叶、笼统、片面。他们能看见颜色鲜艳、位置突出、新鲜、有变化的物体,看不见虽然能代表事物实质但却不显眼、不突出、比较细致的部分,有时甚至发生错误。如小班幼儿把柿子当成西红柿,分不清蜜蜂和苍蝇、绵羊和山羊的事常有发生。通过教育,中班孩子能逐渐比较精确地观察事物,能发现众多小朋友中哪个唱错歌了;动物园里一共有几只猴子,几只熊猫,几只松鼠,就是躲在树上、藏在山后的小动物,也能找出来。
(三)观察的持续性。学前儿童,特别小班孩子的观察常常不能持久,很容易转移注意的方向和对象,到中班,特别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时间才能逐渐增加。有个实验表明:三、四岁幼儿对图片的平均持续观察的时间只有六分八秒,五岁的儿童增加到七分六秒,六岁达十二分三秒。可见,学前儿童观察的持续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特别是六岁儿童,观察的持续时间有明显的增加,进步较大。
(四)观察的概括性。学前初期儿童观察时,常常不能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因而也不能发现各事物或物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当你给幼儿看两盘萝卜头,其中一盘泡在水里,萝卜头长出了小绿叶;一盘无水,萝卜头萎缩了。小班幼儿通常看不出萝卜头生长与水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再给幼儿看两幅图画,其中一幅画着小孩玩球,另一幅画着球把玻璃打碎了,小班孩子也往往说不出这两幅图画间的因果关系。中班幼儿观察的概括性稍有提高,但也只有部分儿童能作出比较令人满意的回答,到大班,才有多数儿童能作出正确回答。
(五)观察的组织性。学前儿童在观察中,常常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地、有组织、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而时常是一会儿看东,一会儿看西,杂乱无章;甚至还不会有条有理地区别两个物体或图片的异同,不会将两个物体或两张图片中的相应部分逐一进行比较。在这方面,中、大班的幼儿较小班幼儿有较大的进步,但即使是到了大班,也仍然不是多数的孩子都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观察事物。
三、怎样使幼儿观察全面、精确
观察是幼儿认识的源泉,幼儿通过对外界事物的直接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但是由于学前儿童观察能力不强,观察不能认真、细致,结果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粗略的,对事物的印象也只能是表面、片面、孤立零碎、星星点点的。因此,在培养、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时,幼儿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怎样发展幼儿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呢?下面提供几点方法:
(一)给幼儿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比如,在幼儿观察桃树之前,就先向幼儿说明:“今天我们观察桃树,要仔细看看桃树的树干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它从哪儿开始分杈,树杈多不多;桃花是什么颜色,它有几个花瓣。”等等,使幼儿对观察桃树的任务,要求有一个比较具体、清楚的理解。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请两组幼儿观察两张初看完全相同的图片,对其中一组幼儿在观察前讲明这两张画有五处不同,而对另一组幼儿只笼统地要求他们找出图片的不同处,而不告诉共有几处不同。结果前组儿童平均找出4.5个不同,后组儿童只找出3.7个不同。由此看出,观察目的、任务的明确程度,是会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目的、任务越明确,效果越好。
(二)给幼儿以具体的观察指导。在幼儿观察时,教师可以用语言(比如谈话、提问等)提醒孩子在观察事物时,应该做到注意力集中、认真,不光要看得见那些色彩鲜艳,位置明显,有强烈刺激性的部分,也要注意那些色彩不太鲜艳,位置较偏,面积较小,不太明显的部分;不仅要看到局部,而且要看得到整体;特别要注意那些细小、不突出但却反映事物实质、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是指导的重要内容。老师应具体指导幼儿如何有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如何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地进行观察。同时,还要使中、大班幼儿懂得观察的方法、顺序。根据观察对象及任务、要求的不同,指导的方法应有所变化。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主次程序法(即先中心后四周)、方位程序法(即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由近及远、由远而近、自头而尾等等)、分析综合法(即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或先局部,后整体再局部)等等,使幼儿的观察方法逐渐服从于观察的目的、任务,直接为取得较全面、精确的观察效果服务。
(三)尽可能使幼儿眼、耳、鼻、口、舌、手等感官都参与认识活动。比如,认识黄瓜和西红柿时,可以不仅让幼儿用眼睛看,还可以让他们用手摸、用嘴尝;教幼儿认识菊花、水仙花时,不仅可以让幼儿看看、摸摸、还可以让幼儿闻闻,这样可使得幼儿对黄瓜、西红柿、菊花、水仙花,从形状、颜色、气味等各个方面都有个比较完整、精确的认识。
四、怎样培养幼儿观察的概括性
我们知道,幼儿观察的概括性较差,他们常常是孤立地而不是联系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因而发现不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抓不住事物的主要情节,也概括不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幼儿观察的概括性呢?
首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它是如此的纷繁复杂、千姿百态,既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也有助于促进幼儿观察概括能力的发展。春天,老师可以带孩子们观察小草怎样变绿,小花怎样开花,到冬天可以带孩子再看看它们又怎样凋谢、枯黄,然后启发幼儿想一想小草、小花的生长与季节气候间有什么关系。夏天,在下雨之前,可带幼儿去观察地上蚂蚁怎样忙碌搬家,下雨后再带幼儿去看天上出现的美丽的彩虹,使幼儿懂得下雨与蚂蚁搬家、彩虹出现间的联系。小朋友都是十分喜欢看星星的,但是也都是很少注意星空的变化的。其实,晚上的星星变幻无穷,四季的星空也不一样,老师可以围绕满天星斗,向孩子们讲解有关星星变化内在的奥秘。其它象日出日落,月缺月圆,云霜雨雷以及四季的更替变化等自然现象,都是用来培养训练幼儿观察的概括性的极好材料。
其次,要引导幼儿多动手实验。比如,把两盆花分别放往向阳和背阴的地方,将两颗蒜分别放在有水和无水的盘子里,然后带幼儿观察它们生长变化的过程及其异同,使幼儿具体、实际地了解植物生长与阳光、水份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比单纯用语言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类似这样的实验很多,象把树叶、铁片放在水里看它们的沉浮;做架风车看空气怎样使它转动;用水冻冰花了解气温和水、冰之间的相互关系;养几条小蝌蚪,观察它们怎样长腿、脱尾,最后变成小青蛙。诸如此类的实验都是可以指导幼儿动手做一做的。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幼儿观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能够帮助幼儿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幼儿概括事物主要特征的能力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
再次,要具体教给幼儿理解、概括观察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与步骤。在组织观察图片《你先玩吧》时,应该教幼儿首先要看清图片上都有谁和谁,然后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并思考:图片上有几个皮球?小男孩正拿着皮球做什么?他为什么要把他的皮球递给小女孩等等,以便帮助幼儿去理解概括出小男孩与小女孩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如,在观察《谁又替我把雪扫》这张图片时,可以指导幼儿先观察画上有一位老爷爷和一群小朋友,老爷爷手里拿着一把笤帚,他正推开房门,四个小朋友躲在门背后,手里也拿着笤帚;然后观察老爷爷家门前小路上的积雪已经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老爷爷家门前的雪是谁扫的?”“这四个小朋友为什么要躲在门背后?”“他们手里为什么也拿着笤帚?”“扫雪和他们有没有关系?”等问题,使幼儿逐步概括出老爷爷——小朋友——扫雪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出图画的主要内容。总之,教幼儿掌握理解和概括观察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和步骤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在指导幼儿观察时,应该努力教幼儿把握这样五点:(1)仔细分辨图片、实物以及某一观察情景中的各主要物体或主要部分;(2)看清各主要物体或主要部分的外形特征、动作姿态;(3)确定各主要物体或主要部分间的相互关系;(4)进一步分析细节,如图画中的背景、陪衬物;(5)再次概括综合,理解事物各方面的关系和联系,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 、人与事之间、物与事之间、物与物之间、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等,从而把握对象的最主要内容,理解对象的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