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讨论前,请您先更新一下知识库

点击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不一样的考试升学资讯!

前有南昌 “人才10条”政策要求全日制学历,后有内蒙古鄂尔多斯教师招聘时拒绝非全日制学历。2020年,随着第二批新政策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学历歧视”的尴尬又再次上演。

事件回顾1

2020年6月,南昌市发布“人才10条”政策,有网友反映,这个政策含有对非全日制学历的歧视。

该政策从头到尾都在提“全日制”,但要说它限定了多高的条件也不尽然,毕竟政策还覆盖了“全日制大专”和”高级技师”。这样看来,落户的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但到了福利补贴这块,又和“全日制学历”挂上了钩。到头来非全日制的学历还是沦为了废纸一张。

事件回顾2

近期,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自己是2017年后的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古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被“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的理由拒绝。鄂尔多斯市委办公室、鄂尔多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给予了回复,大概意思是“组织人员不了解新政策”,但招聘考试已经结束了,也没办法弥补了,我们只能深表歉意,以后一定会注意的!

哼,“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嘛!”

事件回顾N

黑龙江哈尔滨市《关于鼓励来哈就业创业落户的若干政策》中规定:“硕士是全日制毕业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暂不享受此政策;河南焦作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规定享受落户生活补贴对象为全日制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非全日制硕士毕业生不在文件规定的范围之列……

-----------------------------------------------------------------------------------------------

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学历的歧视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所以很多人对最近火起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的话题不以为然。有网友直接开喷“你们在职研究生有多水,自己心里没数吗!”更有网友直接喊话“我的在职研究生啥都没干,直接交钱拿证!”

放在几年前,这样的评论倒也没错,然而现如今有却了新情况——2016年教育部重新定义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只能拿单证的”丑小鸭”成了可以拿双证的”白天鹅”。

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 号),重新界定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概念,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

通过文件可以看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主要区别为学习方式不同(全日制为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非全日制为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其他方面几乎一模一样。

非全日制研究生政策已经实行了几十余年,但培养出的研究生水平却备受质疑。在社会不良风气的腐蚀下,“在职研究生”俨然成了人们眼中的“水货”。教育部的此次改革力求将非全日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给予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的同时,明确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动摇。

文件明确要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

“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社会需求自主确定不同学科、类别研究生教育形式,根据培养要求分别制定培养方案,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新政策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已经从过去的“在职研究生”中“脱胎换骨”,不仅不会掺杂大量”水分”,更不会出现一些人口中的“花钱就能搞定”!

新政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当年的“专业硕士”在政策初期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专业硕士初期曾被一些人简单地认为是“在职”或“夜大”,前景一度被唱衰。但经过多年的沉淀,专硕这一培养模式已逐渐被社会认可,现如今其招生规模已经超过了学术型硕士。

然而,专业硕士毕竟有“全日制”的保护伞,而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不一样了。毕业证书上一个“非”字就能让一个人全部努力都打了水漂。“非全日制,你不行”的固化观念,想撬动它,难度有点大。所以今年年初,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的规定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户条件,精简落户凭证,简化办理手续,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户机会。

可实际上呢,已经有诸多网友反映多地都存在着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和落户政策上的歧视。大家该不会都是像鄂尔多斯那样“组织人员不了解新政策吧”。

简单地总结一下,非全日制研究生遭到歧视的原因,无外乎两点:第一是有关单位确实不了解新政策和新文件,第二是难以撬动的对“非全日制学历”的歧视。

关于非全日制学历的歧视问题真的不想再多谈了,因为非全日制本科学历这么多年了都没解决歧视问题,您一个新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想一下子就“平反”?

然而,问题远没有想象得那般简单。

17、18、19三年间,因在职人员能考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并不多,“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生源大多来自过了线却无缘全日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甚至很多考生为了能就读“985”院校,主动放弃其他院校的全日制而选择了“985”的“非全日制研究生”。

有些院校为了留住这些“非全”生源,提供了各种优厚条件,有提供宿舍的、有提供奖学金的,有的学校干脆把非全日制和全日制放在一块培养。一时间,“非全”成了就读“985”院校的补偿途径。曾几何时,在唱衰论调的对立面,是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前景的“极度看好”。然而,美好的景象下却暗藏危机。尤其是那些用全日制方式培养“非全”的院校,这样的做法看似保证了学生的学业质量,但却严重偏离了“非全”的定义。

随着新政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陆续毕业,“寒冬”也接踵而至,其中最冤的莫过于这些全日制下的“非全”。一样的划线、一样的毕业要求、同等的付出下,只因一个“非”字,就被用人单位拒之千里。当曾经的担忧变为现实,很多人的心都跟着凉了一大截。

根据部分网友反映,计算机专业的“非全“比较容易找到好工作,其他专业的就要看情况了;考公务员的话,有很多地方都不受限制,但事业单位这块,大多会受到“全日制”的限制。也有人悲观地表示,即便报名条件上不卡“非全”,到了后面的环节,一样可以用其他名义踢掉“非全”。而这还只是就业环节,将来到了工作岗位上,面临升迁机遇时,“非全”是不是又要再次受到歧视?

2019年,教育部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打上了原则上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的“补丁”,这意味着从2020年起,非全日制研究生重新回到在职人员提升学历的“正轨”上。但17、18、19这三年间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呢?他们的平等权利又该由谁来维护?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喜欢的朋友欢迎多多关注、点赞、收藏和分享哦,有你们的支持,我们才能更有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为“指南针升学”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容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作者及时更正。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