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刘德华骂女儿上热搜:孩子学习的苦,有多少是父母带来的?

作者丨阿拉丁布丁

来源丨积木育儿(ID: jingguanyuer)

61岁刘德华老来得女,在众人眼中一直是个疼女儿的好爸爸,没想到前阵子也“翻车”了。

他对媒体自曝,停工期间陪女儿上网课,辅导她学习被气得直骂人!

要知道,刘德华可从来不是虎爸,平时几乎都对女儿千依百顺。

日常陪娃,多半是这种自拍、卖萌、嘟嘟嘴模式:

没想到呀,遇上孩子学习,也被迫切换到了癫狂模式。

我理解父母们在辅导孩子学习上的难。

这个社会真的很容易让父母焦虑,连家底雄厚的明星家长如今都失守了。

但是,我仍然想说的是,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在学习上的困难,是家长亲手制造的。

别怕孩子学习上的“毛病”

记得网上曾经热传这么一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小男孩正专心地在墙上练习“打击乐”。

下一刻,他还会专注地借门练习“手臂力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没错儿,这就是一个孩子写作业过程中各种“摸鱼”的画面。

但是我想问的是,你在工作过程中会“摸鱼”吗?

反正我会。

我们毕竟是人,不是机器。偶尔跑个神、看起来有点磨蹭,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在于,父母把它放大,变成一个问题。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一个妈妈的女儿在读小学三年级。她经常为女儿写作业的状态发愁。

在这位妈妈口中,这个女孩好像一遇到一些麻烦的题目,就抓耳挠腮,或者玩去了。

妈妈说,看到这样的场景她就火大,就觉得很生气,就忍不住要去吼孩子。

结果呢?孩子写作业越来越爱墨迹。年级越高越明显。

妈妈问:“为什么我孩子对学习有这么强的畏难情绪?我到底该怎么办。难道就不会打起精神,或者稍微去想想办法吗?比如不会的就开口问啊……”

在讲述女儿的问题时,妈妈的脸皱作一团。

我反问:“你自己有畏难情绪吗?我的意思是,你作为妈妈,面对孩子有畏难情绪的时候,你心里有畏难情绪吗?”

妈妈愣了片刻,答:“有。我很怕看到这样的场景,除了吼她,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问题的根源就在这里了。

原本她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去陪伴孩子的。

可在应用那些方法之前,她和孩子一起,都被情绪给困住了。

这导致母女二人都陷入畏难情绪中,无法行动,缺少力量感。

这才是真正的难题所在。

因为太害怕畏难情绪,看不得孩子拖拉的样子,把它当做敌人,太急切地去评判,去下结论,去认定孩子怎样怎样不行,甚至会预测到我这孩子这样下去未来是不是就完蛋了等等,于是,在大人的评判下,孩子没有机会去认识、了解和厘清自己内心的难题,只会倍觉压力山大。

反过来。

若我们减少对孩子学习状态“不佳”的关注度,至少不要轻易去吼叫打骂孩子、或者给孩子贴标签。

这样一个看似不作为的、中立的、不评判的态度,其实会传递给孩子一个信号,你这样子也是正常的,不必有太多负担的。

在这样接纳的基础上,再询问孩子需要怎样的帮助。

去求助同学、老师,或者课外报班都是可以的。

我们要去信任孩子,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而在孩子果真克服了自己的情绪状态完成了作业之后,我们有必要去肯定孩子过程中的努力。

这就有助于孩子下次表现得更好,更努力。

从心理学角度说,一遇到困难就发怵和回避的孩子,他们内心都缺乏力量和支撑。而好的亲子关系,能给孩子最好的力量和支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懂得留白

也有一种孩子,他们学习起来非常努力,一点儿摸鱼的小动作也没有,但是学习成果却并不尽如意。这背后同样跟父母的错误陪伴有关。

譬如,一个很用功的家长,有一个很用功的女儿。

女儿在读五年级。

这个寒假,她们一如既往地忙。

忙着上各种补习班,忙着完成各种假期计划。

然而,假期末尾的小测试成绩出来,连补习班老师都忍不住摇头。

妈妈疑惑地问:“我也不要求她能够名列前茅。就是觉得她平时好像明明会的题目和知识点,到了考试就不会做了,就发挥不出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问题就出在她们的“用功”上头。

我曾经数过,最高峰期,这个女孩的兴趣班和补习班加起来,将近有十个。

但是这个女孩在所有的科目和所有的兴趣上,都表现得很一般。

为何?

我们就单从认知的角度去看。

让孩子学东西、开拓眼界、发展新兴趣是好的,但得有个度。

毕竟一个孩子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

当我们安排得过于满了,那么就会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和深度学习的能力。

我们必须要明白一个真相,即生活的常态是平淡的,甚至单调和枯燥的。

适当的新鲜和丰富的生活学习当然有益身心,但是外界刺激过度,或者节奏太快,频繁在更迭,在变动,刚在一个事情上集中精神,马上又要切换到另外一个事情上,很难培养孩子在一件事情上专研深入的能力。

再从心理层面看这个事。

这个妈妈之所以把女儿的日程表排得那么满,跟她的焦虑是有直接关系的。

这个小女孩很爱妈妈,她希望妈妈满意。

因此她学任何功课,都非常用力,很希望把学习学好,把考试考好。

这导致她内在留给自我的空间很少。

她也很少停下来反思和调整。

整个人是一种很焦虑的状态。

后来,孩子跟我说过这么一句令人心疼的话:“上课的时候,我会时刻提醒自己,这个很重要,要认真听。”

这是个状态时刻紧绷着的孩子。就是这种紧绷着的状态,锁住了孩子的活力,导致孩子学习事倍功半。而孩子之所以是这样的状态,跟妈妈焦虑对待孩子有直接关系。

鉴于此,我特别想跟所有父母建议:

请务必学会给孩子的成长留白。让孩子有多一些独处的、没有任何学习目的和负担的时间,孩子可以去做任何她真正想做的事,哪怕发呆也可以。

孩子最核心的那些心理能力,包括专注力,就是在这样的时间里滋养出来的。

当然,我们也要学会觉察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梳理好自己的内在。

千万别让自己成为孩子学习路上最大的障碍。

要真的想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最重要的是父母自己能够保证状态上的平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巧用敏感期

并非所有父母都把孩子弄的这么苦。

我认识一个妈妈,她的女儿今年8岁。

以前做妈妈的也企图给孩子报兴趣班,但孩子都不乐意上,妈妈也就没强求,只是带娃这里那里游玩。

孩子学习上也并不拔尖,妈妈也不特别焦虑,只是始终坚持陪女儿读书,以及确保一日三餐,作息规律。

日常生活中,该孩子做的事情,绝不替代。

周末,会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或者带女儿一起烘焙,然后一起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就是这个小女孩,从7岁开始,主动要求学画画。

学画的原因则是,老师布置手抄报时,别的同学做得都很漂亮,可她因为没上过兴趣班,画起来特别费劲。

就这样,妈妈曾经费劲要求孩子学的东西,孩子主动要求学上了。

近一年来,她不仅画技进步神速,而且每天至少坚持画一幅作品提交给老师,几乎雷打不动。

这份韧劲儿,连大人看了都自愧弗如。

是这个孩子天赋异禀、天生就是学习的材料吗?其实这只是一个普通孩子正常的学习状态。

这个孩子的这个状态,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之命名为“勤奋VS自卑”。

“勤奋VS自卑”这一课题,是6-12岁孩子生活里最大的成长课题。

通俗去理解这个“勤奋VS自卑”的敏感期,就是说:

到了学龄期以后,孩子们慢慢地像个“小大人”了。

他们不再满足于幼时那种好似漫无目的、粗糙的疯玩疯闹。

他们需要投入到一种类似成人工作的劳作中去。

在这种劳作中,孩子们可以专心致志,体验使用某种技能的成就感,并通过亲手实践,生产出精致的作品。

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有能力的。

相反,若孩子未得到有效支持,反复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挫败感,那么就很可能陷入沉重的消极情绪中去。

很多厌学的孩子就是这样来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给家长的启示是什么?

请不要轻易打击孩子的努力意图,更不要日常生活中频繁给孩子制造挫败。相反,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体验“我能行”的机会。

这里需要特别补充一点:有很多父母会陷入这么一个认识误区,只要我把孩子的生活打理好了,所有家务活我全都包揽了,物质条件也都准备得充分了,孩子的学习就一定没有后顾之忧了。

可是,一个生活上被剥夺自主权的孩子,一个连自己的书包都要父母收拾、甚至每天作业都要父母帮着记录的孩子,很容易会变得“习得性无助”。

这样的孩子,要么学习上同样无力,要么把学习变成了自己唯一可以获得“成就感”的通道——这同样很危险。

因为,过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其实就把孩子的其他获得成就感的通道都堵死了。

这个孩子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定,就会非常脆弱。那些因为高考试失利就放弃生命的孩子,一般就是生活里只剩下“学习”的孩子。

所以,最后给父母的建议是:

多看到孩子在学习上的努力跟付出。

孩子的事情,由孩子独立完成。

安排一定量的家务,由孩子去承担。

不要过分关注、尤其不要单一强调孩子的学习。

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天赋,帮助孩子在学习以外的环境中,建立起丰富的自信心、价值感来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父母要保持觉察和成长,不要让自己的焦虑挟裹孩子,不要亲手毁掉孩子学习的动力跟活力。

与所有父母共勉。

注: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标签: 刘德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