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一群“奇怪”的人。
他们在说话的时候,
经常手舞足蹈,
还经常哭的稀里哗啦。
他们不求桃李满天下。
对他们来说,学生越少,他们越高兴。
他们,是特教老师。
又是一年教师节,我们走进贵阳市儿童福利院,倾听特教老师的故事,替所有孩子对他们说一声“节日快乐,您辛苦了!”
我是一名特教老师
每年教师节前后,陈靓都会看到同行在朋友圈晒出学生们送的小礼物,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一个精巧的小手工作品,或写着几行话的小卡片。
今年是陈靓从事教育工作的第七个年头。她从未收到过学生们亲手制作的教师节礼物,或听他们说一句“教师节快乐”,但她同样满足。
陈靓的工作有些特殊,她是贵阳市儿童福利院一名特教老师。孩子们的每一个小小进步,比如学会说一个新词语,于她而言都是莫大的欣慰。
“我是一名特教老师。”说这话的时候,陈靓刚带着一位脑瘫儿童做完言语训练,看到孩子又有了一点点进步,她很高兴。
他们大都一口气吹不灭蜡烛
为脑瘫儿童做言语训练,和为其做肢体训练相比,难度更大。
陈靓介绍,人的发声与构音必须通过口唇、下颌、软腭、舌等处肌肉的协调运动,而脑瘫儿童在呼吸、共鸣、言语和大脑综合等方面都受大脑损伤的影响,不能正确控制言语所需要的肌肉运动。
尽管陈靓在大学系统地学习了特教课程,也参加了一些社会实习,但她刚到贵阳市儿童福利院工作的前半年,面对脑瘫儿童,“挫败感”仍非常强烈,内心时常“抓狂”。
“我实习期接触的听障儿童,他们安装人工耳蜗后恢复听力,发声练习进步非常快,只需一两年就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流畅表达。”陈靓发现,脑瘫儿童不仅发音不准确,呼吸支持力度也不足。
“他们大都一口气吹不灭蜡烛。”发声训练的吹蜡烛环节,脑瘫儿童不会匀速呼气。
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训练,但每天都对着一根蜡烛吹十几分钟,非常枯燥,孩子们以哭闹、摔东西来表达抗拒。
“一遍教不会就多教几遍。他们如果忘记了,我们随时可以再教。”采访中,儿童福利院的每位特教都说了这样的话。
为了教好学生 陈靓想了很多办法
她用各色软卡纸做了十几种动物的平面模型,将其粘到了塑料袋上面,再排去塑料袋里的空气,口子处拿根吸管连接,系紧;取一个纸杯,底部穿个洞,吸管另一头穿过去,塑料袋及动物平面模型都藏在了杯子里。
每当孩子们对着吸管吹气,塑料袋被气体填充满,就会从纸杯里“跳出来”,随之出现的还有动物模型,大象、狮子,或者河马,孩子们开心地笑了。他们开始喜欢这种训练,甚至一进教室,就等不及地伸手去拿来吹。
“言语训练,只有孩子主动配合才能顺利进行。”陈靓随身带纸笔,一有想法就写下来,抽时间动手制作些道具,让言语训练更加有趣。
从教7年从未收到节日祝福
“小双,我们今天弹《两只老虎》好不好呀?”陈靓拿出一把18阶音的口风琴。一个塑料气管,一头连着键盘,另一头连着哨口。
她一边笑着将哨口伸到脑瘫儿童小双的嘴边,示意她含住,一边向记者解释,只有对着哨口吹气,才可以在键盘上弹出声音。
两年前,小双最多在键盘上弹出两个音,就累得气喘吁吁。现在她可以在老师的指引下,弹出《两只老虎》的前两句旋律。
12岁的小双算是福利院患有脑瘫的孩子中接受能力较好的。她不仅会弹口风琴,还可以在电脑上玩些简单的识图游戏,看到屏幕上出现一片草原,袋鼠在天地间自由地跳跃,她会开心地、用力地喊出“袋鼠”两个音,虽然听起来有点像“盖鼠”。
每每听到孩子们张开嘴巴大声说话,陈靓是最高兴的。
弹口风琴也是言语训练的项目之一。陈靓拿出口风琴问孩子:“前几天老师教你弹的《两只老虎》,还记得么?”
很多脑瘫儿童想要说什么的时候,上下唇几乎不张开,发出的声音细细碎碎。更让陈靓疑惑的是,孩子们哭闹的时候张开嘴,发出很大的哭声,一说话就很小声。
“所以我们不太能准确判断一个脑瘫儿童是否会说话。”陈靓和同事们曾以为一个脑瘫小女孩不会说话,因为在课堂上不管如何引导,她都不会给出任何回应。直到晚上生活老师查房,才听见她躺在床上自言自语。
我们要好好地爱他们
“这些孩子或许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既然‘误入’了我们的世界,我们就要好好地爱他们。”陈靓拍拍小双的脑袋,充满爱怜地问:“是不是啊,小双?”
小双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线:“谢谢!”
小双和熟悉的人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陈靓有心事的时候,小双会察觉出来,主动去拉她的手,仰着头,大声问她:“怎么了?”
陈靓说,她当老师7年了,福利院的这一群特殊的孩子们都不知道“教师节”是什么,更不能说出“教师节快乐”这句话,“但只要他们能够张开嘴巴大声说话,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
来源:多彩贵州网记者 李思瑾 吴蔚 曹轶
编辑:赵野平
编审:安轶伦
审签:王幸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