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自曝童年经历,看完终于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体验多个兴趣班!

积木育儿(ID: jingguanyuer)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1

跟我一个办公室的大姐,近期频繁地跟我安利王一博。

她说,你看了吗?他是真的很优秀,而且在舞台上特别帅!

她的安利很成功,让我们办公室各个年龄层都记住了王一博这个名字。包括我。

昨天,我在优酷上还专门看了王一博和其他艺人参加的一档综艺:《一起火锅吧》。

就是几个人边吃火锅边闲聊。

然后有一期,王一博同学吃嗨了,就开始自曝童年往事。

他说,小时候,在医院打吊针,偶然看到电视上的街舞比赛,于是萌生了要学跳舞的念头。

那是十多年前。

街舞在那时候还是新鲜事物,所以王一博妈妈一开始没答应。

但是终究还是给孩子报名了。

街舞可不只是王一博小时候上过的唯一兴趣班。

后来,他还学了吉他、素描、国画、蜡笔画、滑板……等等。

最关键的是,他特诚实地说,他的这些兴趣爱好,基本都是学几个星期就“再见”了,“学一段时间就再见,学一段时间就再见”。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三分钟热度”吗?

然而,一个曾经那么轻易就放弃兴趣班、让人不省心的娃,后来却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当前,97年出生的王一博身上的标签有:职业舞者/歌手/演员/主持/职业赛车手/高级滑板玩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斜杠青年。

那就回到我的老本行了。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学东西“三分钟热度”是件坏事。可是,从王一博同学的这个经历,我倒是想专门聊一聊,允许孩子三分钟热度、给孩子体验很多个兴趣班的自由,究竟有什么好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2

从心理学角度说,孩子学东西“三分钟热度”是有原因的。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特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大多数孩子的学习其实都出于突然的热情和热心。

他们很少会按照学校给他们制定的那种缓慢、稳定的学习计划去学习。

他们更可能会对某个特别的兴趣保持一段时间,那个时间里,他们甚至可能如痴如醉,保持渴求的好奇心,去阅读,去画,去写,去讨论,去向你提问有关的问题,一天几个小时,接连好多天。

然后,他们可能突然失去兴趣。或者至少有那么一段时间,看起来完全没有兴趣了,转向完全不同的事情。

这个时候,不少家长很可能会给孩子来一个评判,说,“你看你,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

我们其实不需要如此武断地下结论。

一旦这样去给孩子下结论,很容易催眠孩子,打击孩子内在的对学习的直觉以及自信心。

事实上,在没有打扰的前提下(即不是大人不当干预导致孩子兴趣骤降),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三分钟热度”表现,只是因为他们对那个主题,已经获得了他们能够吸收的信息量,他们“吃饱了”,所以需要换其他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世界了。

仅此而已。所以,真的不必要对孩子更换兴趣爱好这件事去上纲上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记得我儿子3到5岁的时候,爱极了画画,几乎随时随地都在画。而且画得还挺不错。为此我给他屯了大批的画材、画册在家里。

可到了6岁,他却忽然很少再去拿起画笔了。

他干什么去了呢?他开始对科普书,对历史书,对人物传记感兴趣。他开始大量阅读,听故事。

我当时也觉得他把画画扔掉了可惜,但我忍住没去干预。只是在家里持续备着丰富的画画材料。

就这样又过了一阵子,我突然有一天发现,小伙子又开始拿起来画笔了——去画他心中的历史版图,去画他喜欢的历史人物,去设计他心中的三国鼎立的局势。

看着他笔下那些生动的历史人物,那些像模像样的不同朝代的历史版图,还配有他设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心中真的是非常惊喜啊。

所以,当我们认为孩子三分钟热度的时候,事实真的如此吗?

也许真相是,孩子只不过换了一个面向去了解这个世界,或者可能只是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已经掌握的技能,去巩固得更加牢靠,去提升到另一个层次罢了。

也可以这么说,孩子们其实一直未曾放弃过学习。

只要我们在能力范围内,提供足够丰富的探索素材,足够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并且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那么孩子们一定会给我们惊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3

有时候我想,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们的“三分钟热度”怀抱如此多的成见甚至敌意,或许是出于潜意识里的嫉妒。

须知,没人能一开始就找到此生最热爱的那件事。

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找到过,何况人生的画卷刚刚铺展开来的小小孩?

我们都是在不断的寻觅跟摸索中,才可能发现自己最喜欢什么,最擅长做什么,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

唯一的不同是,过去的人们多半没什么选择的机会,一辈子都过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该放弃的不敢放弃,不想坚持的却不情不愿地虚耗了一生。

现在的孩子们幸福多了。

就像王一博。

小时候,他们学某门乐器,不想学了,那就换围棋,换轮滑,换美术……

长大了,他们参加工作,觉得干得不如意了,那就跳槽,跳一次,跳两次,跳N次……

很多人就会批评现在的孩子没定性,难管,让人头疼——可是,我却觉得这是时代在进步!

过去的岁月里,有多少听话的乖孩子,一路走来,始终不知道、也不敢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他们小时候把学习当受罪,长大了把工作变成忍辱负重,一辈子为别人而活,这样的人生难道不可悲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认识一位前辈。因为小时候一句“我长大了要做医生”的童言童语,于是被父母要求去学护理。

其实她稍微长大一点就清楚,自己根本不喜欢学护理。她爱跳舞,甚至会偷偷跟着隔壁小孩一起练。可是考虑到自家的家境、未来的前途问题,她屈从了父母的意志,学了护理,并且在这一行一干就是几十年。

直到不惑之年,她好似突然醒悟过来,果断地辞掉工作,跑到一家舞蹈培训机构,从头学起了舞蹈。

虽然终于圆了梦,她的心里还是遗憾的:要是早点学就好了。她黯然说。

或许有的人会反对。他们觉得,吃苦和忍辱负重是有必要的,“三分钟热度”是没法成事的,所以必须要干预。

我承认,有那么一些时候,孩子学了某样兴趣班,中途可能会因为遇到一些困难、挫败而想放弃。这时,父母的确需要做点什么。

比如,你要去跟孩子,以及跟老师沟通确认,孩子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然后,帮孩子做调整、克服困难,从而把兴趣爱好坚持下去。

可事实上,更多时候,孩子们说放弃就是真心地想放弃。这个时候,为什么不允许呢?

看看比尔·盖茨吧。

他小时候也是上过N多兴趣班的孩子。可是,他的父母并没有要求他必须跟某样兴趣死磕。他不需要憋屈地去整天干自己不喜欢干的事。

恰恰相反。他喜欢发呆和独处,家人便给他空间独处;他喜欢编程,家里便帮他安排,甚至允许他在一个大学里彻夜编程。

他享受到了当时一般孩子绝对没有的探索和学习条件,这才是他成功的最大秘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后,结合这么多年的早期教育从业经验,我想说,那些我们按着头,带孩子制定的学习计划,那些我们强迫孩子必须坚持的某项兴趣爱好,多数情况下是没什么意义的。

与其劳心费力,整得鸡飞狗跳,不如给孩子自由。

孩子不需要被强迫学习。

他们不需要别人告诉他们去学什么。或者告诉他们如何去学。

如果我们给他们足够多的机会去接触这个世界,包括展示给孩子看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孩子会清楚地看到什么东西对自己是真正重要的,然后他们就能自己选择一条进入这个世界的道路。

他们选择的道路,一定会比我们给他选择的更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标签: 王一博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