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意见》中有一条规定,关系到教师的利益,今年起将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全国范围内实施。
‘’县管校聘‘’简单说是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教育部门聘校长,校长聘教师。
‘’县管校聘”作为打破教育壁垒,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好政策进入实施阶段,乱象丛生。
流于形式,有发挥真正的积极作用,没有实现初衷,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城市学校教师不愿下乡,涉及家庭因素。落聘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合法合规去了偏远农村学校也意难平,无法安心任教。想进城的农村老师一般进不来,能被校长聘上的,基本上是有背景的关系户,借着“县管校聘”的外衣完成了华丽大转身。
优质师资再次集中。各地打造名校战略合理运用该政策。
实行县管校聘,让一些有教学科研能力的老师得以脱颖而出,应聘到重点学校任教,强强联合。落聘老师就会退而求其次,到薄弱学校应聘。造成优秀学校更加优秀,薄弱学校更加薄弱,反尔加剧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腐败现象滋生。“县管校聘”很明显的一个缺点就是校长被赋予的权力太大。
竞聘过程暗箱操作,不透明还有拉票贿聘现象,致使不少优秀教师落聘,严重挫伤了教师积极性。校领导最终有权决定谁的去留,权力越大越容易滋生腐败。甚至有校长称:‘’随时可以让你走人!‘’霸气十足。
‘’县管校聘”打破了教师之前一成不变的稳定性,加强了各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面对陌生环境,陌生学生同事,挑战严峻。刚刚适应,下一站又在哪儿?有无心情踏实教学?打破教师稳定性之时,心理稳定与归属感成为头等大事。
“县管校聘”争议之大,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反映一线教师利益及其诉求的具体操作细则。
如何在实行过程中完善操作细节,制度设计,尤为重要。防止出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输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