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谦虚是育儿“隐患”,这样的父母,养出的娃只能越来越自卑

“谦虚待人”是我们从古至今一直推崇的教养品质之一,而在这其中也衍生出了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国式谦虚”。不过,虽然这种处事风格避开了锋芒毕露的高调姿态,但是当其延伸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时,却有可能将家长们带入到育儿误区之中。

“他那是小聪明,难有大出息!”父亲的一句话让孩子耿耿于怀多年,而父亲却不以为意

名校毕业的小乐最后却选择了一家看起来各方面都很“一般”的公司入职。老师和同学们听说后都很不理解,“你能力很强,完全没有必要自降身价!”可小乐却说,“那都是小聪明,我没有你们说得那么优秀!”不过,虽然这样说,但看到同学们都签到了好的offer后,小乐还是觉得有些沮丧。

当小乐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时,父亲勃然大怒,“我难道白供你读书了吗?”不过,面对父亲的暴怒,小乐并没有丝毫意外。因为从小到大无论他做什么,父亲从来没有“满意”过。不过,这一次小乐仰起头对父亲说道,“您不是一直都觉得我不会有大出息的吗?”

“我小升初时考了满分,亲戚们都说我长大后会有大出息。可是你却当着大家的面说道,‘他那是小聪明,难有大出息!我太知道他了,根本上不了台面的!’是啊,我努力换来的成绩在你眼里不过是小聪明而已!后来我考上了重点高中,又上了大学,可每逢别人夸奖我的时候你总是这句话!所以,我现在找了个普通的工作,这不正好说明你对我的评价很到位吗?”

小乐的话着实让父亲很意外,一时间父亲沉默了。过了一会儿,父亲说道,“你这孩子也太玻璃心了!那不过是谦虚之词,你至于这么耿耿于怀吗?

小乐最后也没有等来父亲的道歉,只见父亲说道,“不要这么矫情,做人谦虚点总没错!你还是该做好自我调整,自己不行别怪别人!”

为什么有很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习惯性展现出“中国式谦虚”的一面?

1)受到自身狭隘的教育观影响

为人父母是要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才能够胜任的,但是中国父母喜欢凭着自己的“想当然”育儿,被泼冷水长大的父母继续把“泼冷水”的教育方式延续下去,缺少思考的教育观自然就会因为不合时宜而变得越发狭隘。

2)相信“谦虚使人进步”后的矫枉过正

父母们总认为夸奖和鼓励会让孩子变得骄傲,只有不断地提醒孩子要谦虚,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有所长进。担心孩子会“翘尾巴”的父母总会说打击贬损之类的“谦虚之语”。父母以为是在助力孩子成长,但却殊不知自己的“矫枉过正”着实坑了娃。

3)拿“中国式谦虚”来“炫耀”自己的教子有方

中国式父母总觉得把孩子教育得低调谦逊会显得自己教子有方,于是父母们乐此不疲地揭孩子的短,无非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有光”。丝毫意识不到自己的“中国式谦虚”会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严重伤害,反而沉浸在自己的教育幻想里洋洋自得。

习惯了拿“中国式谦虚”来育儿的父母最终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哪些影响?

▼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

孩子的自我评价系统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影响最为深刻。父母在公开场合对孩子“泼冷水”或者“揭短”时,这些差评会让孩子印象深刻,自我评价体系也就自然会出现偏差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认为自己的“谦逊之词”让自己很有面子,但是其实,父母类似的表达却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伤。尤其是在公众场合中,父母的“口不择言”或者是“故意贬低”,这很容易将孩子推到“窘迫不堪”的境地之中,自尊心受到伤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影响亲子关系

习惯当孩子差评师的父母自然会无法让孩子有与之亲近,尤其是在孩子越发地渴望实现自我的时候,父母的“贬低”和“否定”很容易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疏离感,亲子关系也会由此生出不必要的“嫌隙”。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们如何避开“中国式谦虚”的惯性思维误导?

√√多一句夸奖不会让孩子“骄傲”

父母的赏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家长的一句夸奖并非就能够让孩子“忘乎所以”,相反,父母的夸奖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认可和重视,向着更好的方向努力。

√√表扬也要讲究“技巧”

父母们不要觉得“表扬孩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空洞的夸奖只会让孩子觉得“敷衍”,夸张的表达方式也只会让孩子觉得“麻木”。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更加要注重场合、尺度以及内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对于孩子而言,平等的家庭环境更加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感。只有父母懂得尊重孩子时,这种平等的教育氛围才能够得以实现。孩子和大人一样是需要被尊重的个体,不要单纯地为了“面子好看”而牺牲孩子的“自尊”,虽然孩子们还小,但是他们什么都懂。

PS: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父母 孩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