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了那么多教学经典书,我有没有找到让孩子成绩好的关键?

我始终觉得现在的育儿就是为了将来的放手。

能够放手的那天,不是因为我们已经给孩子塞满了足够TA应对生活的东西,而是我们帮TA启动了能够自我去吸收这些东西的永动机。

就像你希望孩子能融入集体,要做的不是帮孩子去解决一次次的社交冲突,而是在冲突中让TA逐渐构建起自我解决冲突的能力;

就像你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要做的也不是帮TA去攻克一个个知识点,而是引导TA学会如何去学习,就是所谓的“元认知”。

年前看了本书《聪明教学7原理》,里面就对“元认知”做了很清晰的阐述,我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说“元认知”之前,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Yang教授上完课后,她的一名学生Melanie走过来,想要讨论下上周自己论文的评分。

教授快速地回忆起M的论文,是属于那种典型的初级论文,缺乏清晰的论点,而且只罗列了一些无力的证据。

而Melanie坚持教授给的评分有问题,她觉得自己很有写作天赋,在高中时论文总是得A。M还认为自己在压力之下能够爆发创造力,所以她这篇论文是在上交作业前一晚才开始写的。

再看另一个例子:

在第二次化学测验完,Z教授看见John的成绩,不禁纳闷起来。“为什么一个从不缺课,总是聚精会神坐在第一排,认真完成所有作业的学生,两次考试成绩都会如此不理想?”

于是,Z教授打算去找John聊一聊,John也不知所措,他表示自己已经认认真真复习了好几周,并且打开了他那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的课本。

教授有点儿震惊,因为他已经明确说过这次测验针对的是对基础概念的理解,而非所有的知识点。教授问John为什么这样准备考试,John说他在高中时,总是这样来准备科学课的测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两个故事都挺典型的,乍一看,我们会觉得一个有天赋且自负,另一个笨拙但勤勤恳恳,明显就是每个班上都有的两种学生的写照嘛!

的确从表面上看,这两个故事并没有共同点。但其实抽丝剥茧,我们就可以发现,Melanie和John都是犯了相同的错误。

他们共同的困难在于“元认知”出了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对于“元认知”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模型,尽管这些模型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提出了一个循环式的过程,并且元认知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迭代更新发挥着作用。

我们来看看书中的元认知模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模型把元认知这个模糊的概念,拆分成以下5的步骤:

1. 评估当前的学习任务,同时考虑任务的目标和限制条件;2. 评价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确认自身的优势和劣势;3. 规划处适当的方法;4. 运用策略实施计划,并在过程中不断监控任务发展;5. 反思当前方法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以便根据需要调整方法,并重新启动元认知循环过程。

Melanie和John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一套学习方法,不过虽然这些方法的确让他们在高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结果表示它们并不适合大学里当前的学习任务。

如果M和J在学习中启动元认知,他们就会跟踪监控,并且发现他们目前采用的学习策略不够有效,从而能够做出调整。

对元认知进行拆解建立模型的好处,就是我们能够精准地定义问题,从而各个击破;而不是一句“这孩子学习力不行”来敷衍地盖棺定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接下来,我来把这五条逐个展开一下:

1. 评估手头的任务

有多少人接收到任务,就马不停蹄地赶紧做起来,而忽略了先停下来想一想这项任务布置的初衷。

孩子也习惯于在一看到题目的时候,就开始下笔去解答,最后家长一看发现都没理解题意。

正确评估任务也是一项能力,不是靠我们指着孩子的脑袋说“你要认真阅读,仔细审题”就能解决的。

实际上,任何技能的培养都要经历一个过程,首先学习如何评估任务,然后通过反复的练习,直到把评估任务的习惯整合到自己的计划中。此外,准确和及时的反馈,才能强化正确的评估方式。

在陪悠悠写练习册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她,“你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做这一道题么?老师出这道题的目的是什么呢?”

有时也会自言自语地把想法说出来“我觉得这道题在锻炼你的观察能力,还有让你练习分类。”

写到这里,我回想起来,悠悠有段时间的理想是长大后当一名超市收银员。我就顺势问她,“你觉得为了以后能当上收银员,自己需要练习哪些技能呢?”

“首先,需要认识那些数字,不然都不知道每个东西多少钱了。还有需要认识每张钱长什么样子?”

“再想想,可能还需要什么技能?”

“我想到了,还需要好的身体,不然站在那里工作的时候,肚子痛了怎么办?”

现在想想,这同样也是在评估任务嘛!

2. 评估自己的能力

研究显示我们都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从而低估了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所需的外部帮助和必需的资源。

想想我们立的flag是不是总没能按时实现?等deadline到的时候,感叹一声自己的自控力真是不行。

有没有考虑过,有多少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呢?

在讲到情绪管理时,我总是提倡要像一面镜子一样去把孩子的情感真实的反应出来,不变形。孩子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从而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通过听到映射到他们身上的感觉,从而了解自己的情绪。【相关阅读:讲道理没用,共情失效,只因你缺少这些亲子沟通技巧】

这一点我觉得在这里同样适用,把孩子采取了哪些行动,付出了哪些努力描述出来,而不要轻易去给出你的评判“你太聪明了吧!太会拼图了”,“你一点都不适合跑步。”

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让他们逐步形成对自我的真实评价。

3. 规划适当的方法

在一项研究中,要求专家和学生来解决各种物理问题。结果有趣地发现,虽然专家毫无疑问地比学生解决问题更快、更准确,但是专家比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做计划。

确切地说,是学生几乎没有花费时间做计划,而是马上应用各种方程式试图找出解答方法。

这种埋头就开始解题的方式让学生缺少了以宏观视野去考虑问题本质的机会,或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没有认清本质,从而也缺乏做计划的能力。

培养规划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时多给孩子制定和参与做计划的机会。小到今天穿哪件衣服,大到周末的全家出游,如何进行采购,选择怎么样的交通方式,酒店住址等等。

如果孩子完全束手无策,你也可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

还可以进行一些刻意练习的小游戏,小对话。比如有时我和悠悠俩人只是懒懒地趴在窗台上,瞎聊着天:“悠悠,你看那颗树上高高的那个松果,我们如果想把它摘下来要怎么做啊?”

“可以去找一个长长的梯子,首先搭在上面,爬到顶端,如果还够不着的话,我可以接着爬树,我爬树很厉害的。”

4. 策略运用和行为监控

并不是制定一个完美无缺的计划,然后一路执行就好了。在过程中,我们需要问问自己:“这个策略有用么?是不是另有更有效的策略?”

如果缺乏有效地自我监控,就很有可能像John一样,在无效地策略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却没有任何好的进展。

监控这一步在阅读上也尤为有效,我现在读书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停下来问自己"是否理解了书中的内容?有哪些内容更新了自己的认知?或者有新的补充?又有哪些能为我所用?"

同样在和悠悠共读时,我会简单地问她有没有听懂,听懂了就发出“ding”的声音,听不懂就说“Nein”。因为可以发出搞笑的声音,悠悠一度还玩得挺开心的!

5. 反思并调整学习方法

即使前面的4点都做到了,也不能保证就会调整或尝试更有效的策略。

我们可能压根就找不出更好的学习方法,也有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而拒绝改变当前的学习方法。因为有的时候预期成本太高了,比如改变一个人的习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还有即使新方法可能长远收益更高,但是短期内可能效果不佳。

生活中,可以多多问问孩子“这是唯一的办法么?还有其他办法么?”来帮助孩子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思维习惯,而非“万事万物只有一种答案”的固化思维。

当孩子想拿高处的某个东西时,问一问“只能用椅子垫脚么?还有其他办法么?”

当孩子因为想玩其他孩子的挖掘机被拒绝,想到可以用自己的变形金刚交换时,事后也可以问“除了交换,还有其他办法么?”

当孩子正在试图比较哪一边硬币更多,而数123时,同样可以问“除了数数,我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好了,关于“元认知”的这篇就写到这里,因为篇幅有限,每个点并没有展开很详细的说,但是希望今天的这篇能让你们对“元认知”有个大体清晰的认识。以后有了更多心得,我再接着这个话题深挖。

虽然写干货文费力不讨好,阅读量总上不去,但我还是忍不住写,因为这一篇篇干货的背后是我的思考和成长,总希望把这些也传递给你们!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标签: 论文 melanie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