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虚情假意”,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真”!

如果教育忘记了初心,那么孩子丢掉的将是他自己!他们生怕自己输在起跑线上,却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终点线前,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真正的教育,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给人诗和远方,以及发现美的眼睛、向往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双手。”2019年,在“我与祖国共成长——时代新人说”演讲大赛中,来自山西太原的语文老师赵旭凭借题为《文化基因唤醒人》的演讲而“走红”网络。

赵旭说:“那次演讲之所以能被很多人关注,不是我的理念有多么深刻,而是教育这个话题太深入人心。很多同行喜欢那次演讲,因为我说了一些他们的心里话。许多学生和家长喜欢那次演讲,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改变的可能。而更多人喜欢那次演讲,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很多人都在谈教育,但一线教师真正发声的机会并不多,而恰恰这些人是最了解教育真相的。”

不忘初心,文化育人

“火”是一时的,而教师事业是长久的。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角色,你不属于舞台,而属于讲台,讲台才是你真正的舞台。所以我不断提醒自己:记住你的角色、担当和使命,最不能丢掉的,就是那份教育初心。

“我比较幸运,能够有机会站到舞台上,把自己15年来所做的教育坚持讲出来。”身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赵旭始终坚持在做的,就是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千方百计地讲得有趣,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努力把“有用、有趣、有文化”融为一体。

在赵旭看来,“有用”,首先要与课标一致,如果所讲内容偏离课标,他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既能提升成绩又能提升能力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才是对学生有用的。

“有趣”是难点。赵旭认为,做到“有趣”的方法之一是要想方设法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学生所关注的,教师不仅要关注,还要做出先于他们一步的思考。在赵旭的课堂上,学生可以看新闻联播,也可以刷新浪微博,可以有“圆桌派”,也可以有“奇葩说”,甚至可以唱嘻哈。

“课堂上不同的教学形式,不是我的创造,而是学生创造,我同意的。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大半也是得益于我的学生。很多新鲜词汇、潮人语录、时事新闻、最新大片,都是学生在课前演讲里推荐给我的,我认真地把它们记在小本子上,回去是要做功课的。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否则拿什么跟他们交流。如果老师不了解学生,还要教育他们、干预他们,这是一件多么尴尬的事情。我们口口声声称人家为‘后浪’,就一定要承认‘后浪’的力量,要会心地去欣赏这些‘后浪’的‘浪花’。如果我们这些即将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还有幸能够乘风破浪地和他们融为一体,那就更棒了。”谈及自己的学生,赵旭的言谈间跳跃着幸福。

“有文化”,应该说在语文学科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但赵旭也遭到过质疑。那是几年前,一堂公开课上,她讲的正是《诗经》文化。在课堂上,她引领着学生进入了那个“风雅颂,赋比兴”无比灿烂浪漫的诗歌世界。课后一位听课老师找到她交流:“赵老师,您讲的文化是真精彩,可这个东西高考会考吗?咱们究竟该不该给学生讲一个高考不考的东西?”这一问,几乎问出了所有老师的心声。赵旭坚定地回答:“我所讲的《诗经》文化是之前高考从未考过的。但是,我要讲,因为我知道,那个能影响人一生的东西从来就不是什么考试重点,而是有文化的教育。”

正在逐步推进的高考改革处处体现着文化的闪光点。赵旭以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为例——在已有的“诗歌鉴赏”分值保持不变的基础上,60分的作文要求里这样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从以上名言中选择两到三句你特别喜欢的,谈一谈感受。

“高考语文改革,从诗歌文化开始了。今后我再讲《诗经》文化的时候,如果还有人问我‘这个东西高考会考吗?’,我会告诉他:这个可以考,这个一定考,这个何止考!它将成为你身体不可或缺的一枚文化基因,伴随你终身。”而赵旭,一直在努力做这枚基因的唤醒人。

用“真教育”教会学生“真思考”

教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真,你对我“虚情”,我对你“假意”,这哪里是在做教育?这分明是在互相伤害!教育学生,先得让他们愿意在老师面前讲真话,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赵旭认为,教育不是无为而治,不是放任天性,教育一定是一种“干预”,但又不能将这种“干预”生硬地固化为唯一的模式,那样学生就会拒绝“干预”,或者和干预者一起变得“狡猾”,那将是教育的失败。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真正的思考。赵旭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有一次,她在课堂上分享了《“一个人”的篮球队》的故事:热爱篮球的16岁少年叶沙因突发脑出血不幸离世,其父母捐出他的器官让7位患者重获新生,实现了叶沙生前救死扶伤的愿望。听完这个故事,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向叶沙学习,将来也捐献自己的器官甚至遗体。相信很多老师会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要捐器官”时便“圆满结束”。但赵旭却说:“同学们,你们先不要急着捐遗体,先回答一下我的问题——你愿意将自己最好的一本练习册与同桌分享吗?你愿意在无缘参加比赛时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双跑鞋借给你的对手吗……”在她抛出几个问题之后,学生们陷入了沉思。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到底会不会捐,不同角度的考量、不同的回答出现了,一场关于捐或不捐的争论开始了。有学生说不愿意捐,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器官会被活体摘除,否则人都死了,为啥器官还能用呢?针对这样的质疑,赵旭决定借此机会让学生自己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于是让学生们成立了探究小组,有的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有的采访相关医学人士,调查真相。最后,还在班会上公布了调查报告,为全班同学做了一堂科普讲座。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详细了解了捐献器官和遗体的流程,还提升了应用文写作能力,更懂得了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赵旭努力在语文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同时也有着自己深刻的思考。“思政课最忌上成空壳子、大帽子,那样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是在讲口号,‘演戏’给他们看,然后他们就会配合老师来一起‘演戏’。一堂思政课上得如何,不是看它的亮点,而是看它的卡点。它卡在哪里,你解决了,这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一堂课。”

当下的高中生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教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步和成长?在赵旭看来,当下的高中生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思维,他们很希望自己的见解被听到。“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要给学生更多机会,让他们站到教育的‘C位’上。如果一谈教育,就是家长、老师、学校,而忘记了主角是学生,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干瘪的、空洞的。真正的教育给人的绝不仅仅是知识,还要启发学生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挖掘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贡献知识、传播知识,追求真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做传播“大语文”理念的教育使者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认为“大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底色。如果从一个社会人的角色来给“大语文”下定义,我觉得“大语文”能够帮人更清晰地表达自己,更宽容地理解他人,更细腻地感受世界。

近年来,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大语文”概念广为流行。怎样理解“大语文”?赵旭认为,每个人都可以给“大语文”下定义,唯独不可以给“大语文”定模式,否则语文就“死”了。

从多年一线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实战中走来,赵旭越来越坚定地传播着“大语文”理念。她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大语文”思维,而这种思维恰恰是当下高考语文试卷所着重考查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跨界思维、辩证思维等。“越是高水平的考试越是在考思维、考能力。现在的高考已经基本回归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上,如果教师还用简单的、生搬硬套的方法来应对,那就只有死路一条。我的学生是‘大语文’理念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不仅可以拿成绩来说话,还能用能力来证明。”对于自己的坚持,赵旭信心十足。

其实,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需历经一个过程,赵旭也不例外。回顾17年的从教经历,从青涩到成熟,从迷茫到坚定,从奋斗到还在奋斗……刚参加工作的前几年属于摸索期,不断探索哪种教学方式适合自己,那时的赵旭,认为好老师的标准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按照课标要求在考试前都讲给学生听,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热情有余而方法经验不足”。工作5~10年,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也熟谙教材与教法。这时的赵旭变得自信,从而敢于跳出来探索一些高于课本的东西,并尝试将这些知识和思维分享给学生。她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听课热情、考试分数、思维方式以及对老师的崇拜程度都在提升。对此,她感到非常兴奋。但赵旭说这种兴奋是有限的,因为自己能影响到的人有限,之后就进入了一个比较苦闷的时期。

直到2016年,一件事情深深触动了她。“跟我同办公室的一位老师退休,她收拾自己的东西,当时办公室只有我们两个人,我坐在她的身后,看到的是一个特别落寞的背影。她突然回头问我:‘赵旭,你觉得现在我心里面最不舍的是什么?’我问是不是一辈子所挚爱的讲台。她的笑略带苦涩,拍了拍面前两沓子一尺多高的教案说:‘其实,最不舍的是这么多好课再也没有人能够听到。’我当时感到很心酸,因为今天的她就是明天的我啊。我开始思考,21世纪的教师怎能被四堵墙给围住?”由此,赵旭开始一个人悄悄摸索着创办了微信公众号——“语文可以这样学”。她希望把讲给自己学生的这些好课提炼出来让更多人听到。

不到五年,公众号粉丝已逾百万。没事的时候,赵旭喜欢一个人躺在床上打开手机,一堂一堂地听自己讲的课。在她看来,这是一种特别好的对教学的反思和沉淀。“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该享受知识。”

2020年,赵旭的新作《大语文那些事儿》付梓出版,这套书是她17年来教学方法的部分展示,还有来自课堂的一些思考,初衷是让更多人感受“大语文”的魅力。“我不希望被太多外界的因素干扰,希望能够做自己。不火的时候都能坚持做,火了之后,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又有什么理由不做得更好呢?”

结语

赵旭自称“旮旯老师”,却一直努力做着文化传播的大事。她希望用微光去点亮微光,正如“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除了语文教学,她还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传承与普及做着自己的贡献——她带领学生一道加入国际志愿者联盟,以期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出一分力,她还曾任山西省博物院的文化志愿讲解员。她坦言:“当一个语文老师真的很难,因为越是‘大语文’,越反衬出你是一个‘小老师’,语文越是多姿多彩,越反衬出语文老师的单调和苍白。想让学生感受到‘大语文’的特有魅力,首先要让他们爱上一个有魅力的语文老师。我做微信公众号、演讲、出书,并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与文化传承相关的事情,就是想做一次‘知行合一’,给学生树立榜样,让他们看到‘大语文’的魅力。在这样的时代,做着这样的教育,我甘之如饴,我踏实无比,我寂静欢喜。”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1年3月刊第2期,原标题《守望初心, 做一名“文化基因唤醒人”》

作者 | 本刊记者李香玉

设计 | 九月九

统筹 | 周彩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