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家长、迷茫的孩子,我们还要继续“空心”下去吗?

“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存在感和现实感的价值观。如何让孩子建立起价值感和存在感,远离“空心病”?本刊编辑部邀请相关专家、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来共同探讨如何让孩子的心“饱满”起来,使他们成为真正有内核的自我。

《教育家》:“空心病”与我们常说的抑郁症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空心病”所描述的这种心理状态会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天津沁澜心理咨询工作室:

抑郁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最初是抑郁神经症,严重一些的叫抑郁精神障碍,再发展还会有躁郁症。精神性障碍是有一些特殊的生理基础的,但“空心病”不是。“空心病”主要是以价值缺失为特点,就这一表现而言与抑郁症相似,但目前还没有对于“空心病”明确的诊断标准。

现在很多孩子与周围人的情感连接较少,在家父母督促学习,到了学校老师督促学习,同学间也互相督促学习。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学习”这一个篮子里,这个篮子不打翻当然是最好,而一旦这个篮子不稳,孩子就会觉得“完了,我的世界都散架了”。

许多孩子来求助,表面上是因为学业受挫或者人际关系受挫,但追根溯源是因为他们内在的自我存在感缺失,所以当遇到外部压力时,整个人就不稳了。

这些孩子的内心发展会是什么样的呢?可能是一开始闷头学觉得很痛苦,后来学着学着发现自己确实比其他孩子的成绩好,从中获得一些满足,但这种满足是短暂而不稳定的。对他们来说是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就是“我这回考试比别人强,那我下回还得拼”,拼到最后没有考试了,进大学、进社会后,他们面对的更多挑战是要学会规划、学会合作、学会找寻意义,但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他们没有探索过这些,于是零经验上场,很容易崩溃。

孩子人格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如果只是智力发展而人格未发展,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长大后就会始终停留在一个偏执、失衡的状态中,最后可能得到一个很糟糕的结果。

朱迪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应试教育的异化导致一部分青少年能力单一、兴趣单一,到了大学很难适应更加多元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因为在大学阶段,不是学习好就能受到同学欢迎,你可能还要趣味广泛、性格幽默、资源丰富,等等。

青少年的“空心病”现象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它会导致青少年缺失进取心和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当青少年处于一种“空心”状态时,没有稳定的精神支柱,就很容易被不良文化所影响,比如精日文化等,这是相当危险的。

《教育家》:什么样的亲子关系,能够促进“空心病”的疗愈?

天津沁澜心理咨询工作室:

“空心病”,孩子是继发,家长乃至社会才是病根。曾经有个来访者,很小的时候就来做过咨询。从幼儿园开始,他的妈妈便将他的人生规划得满满的,一直到考大学,还得是清华大学。

这个孩子这样形容他和妈妈间的关系:“我跟妈妈用一根绳子吊在山崖的两边,如果我想往上爬,妈妈就要往下掉,如果我要往下掉的话,我又会害怕。”

爱把两个人放在了对立面。这个孩子内心是知道妈妈爱自己的,但是那份爱飘浮在道理、培训班、成绩之上,没有真正落在孩子心里。孩子对妈妈有多少爱的期待,对她就有多少失望的体验。因此,父母需要去控制自己的欲望,让孩子有空间去探索自己,这样才可能让“家”变得平衡。

其中有个关键点,就在于很多家长不愿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也无法认同自身的局限性,总拿自己当超人压榨,觉得我还可以更好,所以我也要让我的孩子更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上清华北大,父母要了解孩子到底适合什么,把成功的概念放大,并不只是说学业成功才叫成功,孩子可以在很多方面取得成功。

比如,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热爱帮助别人,就算没有考上理想大学,未来他也可以做一些与慈善相关的事业,这是他真实愿意做的,他会从中收获幸福感、成就感与使命感,那他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人需要回到自己,真正的幸福就是“我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得到”。如此,价值感就逐渐回归到自己身上,在不断获得价值感的过程中,他也就不再“空心”了。

《教育家》:如何帮助孩子明白生命的深层意义,让他们获得内在成长的力量,成为真正有内核的自我?

刘称莲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预防或治疗“空心病”,首先要确保孩子的身心灵是和谐的,即心里的感受和头脑里所想以及行为相一致。孩子想要什么,有时候表达不出来。但他的身体或内心,是能够感觉到的,他的生命是有感知的。可当他发现外界对自己的要求是另一种样子,他就会感觉不舒服,却又无力对抗。外界的要求与孩子内心的需求搭不上,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扭曲,心就空了。

作为家长,要对孩子保持一种好奇,能够静下来观察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如此才能看到孩子真正着迷的是什么,然后帮助孩子在他感兴趣的领域有所发展。这样,孩子的生命就会绽放,能够感到生命的美好和世界的美好。打好这些基础,孩子自己就会知道该怎么做。比如那些全面发展的学霸,虽然也会感觉到学习很苦,但他们愿意吃那种苦,因为他们本身是和谐的,其目标是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

如果孩子身心灵的一致性还未形成,只一味要求他努力学习,则会出现一种本末倒置的状态。就好像树冠丰盈起来了,但树根还没有扎下去,风来的时候,这棵树自然就容易被刮倒。多让孩子与天、地、自然建立连接,孩子的生命内核才能真正坚实起来。

肖舒娅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教科院附属学校心理健康教师:

根据观察,没有“空心病”的孩子往往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个人梦想,而且并不是老师或家长“赋予”的。而这恰恰是他们学习和做事的动力,所以“心中有梦”是预防“空心病”的起点。

作为一名一线心理教师,我希望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谈一下“空心病”的预防。

首先,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我们需要将它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校应有计划地多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并让每个孩子都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能够有效缓解抑郁情绪和“空心病”的发生。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得到一份好工作,教育的价值是让孩子从知识里获得智慧,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2020年疫情期间,我牵头组织了一项学生活动——记下自己的“小确幸”,让心情晒晒太阳:每天晚上花10分钟写下今天的三件好事,以及它们发生的原因。这三件事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可以是让自己觉得或快乐、或有意义、或感动的事,可以是日常事,比如读到一本好书、吃到一道好菜、听到一个好消息,或是天气不错时,美美地晒了一次太阳……这样一天天下来,孩子们的心就不会觉得空,并能在细微之处看见美好。

其次,学校教育要多多关照学生的情感需求。当下,很多初高中开始开展生涯教育,需要强调的是,生涯教育绝不仅仅是职业教育,还要帮助和引领学生了解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个人优势等,解决目标不明、缺乏学习动力和动力不持久的问题,进而找寻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幸福感。

再次,学校、家庭、社区要协同育人。在深圳,从市级、区级到校级层面,都非常注重开展家长课堂。我们学校会定期组织家长沙龙、家长团辅等活动,很多家长表示受益匪浅。另外,我们跟社区的联系非常紧密,学校有什么活动都会请社区和街道的工作人员一起参加,共同见证孩子们的成长。社区也会主动向学校了解情况,看有没有家庭需要帮助,真正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系,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上学期,我带学生做了一次社会实践,给他们带去了很大触动。深圳是第一个向联合国申报儿童友好型城市的中国城市,近几年,正致力于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我们学校所在的社区也有相关规划但还未开展相关活动。基于此,我向孩子们发出倡议:“在社区做一次调查研究,并用自己的形式出一份调查报告,送给社区工作人员,希望能够对他们规划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有所帮助。”

一场活动下来,全班40个孩子采访了近200位社区居民,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起初就是想借此锻炼孩子们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但从他们的反馈里我发现,很多孩子通过这件事找到了学习和做事的意义,体会到了成就感,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有学生写道:“我第一次感到为人民服务的快乐!”在采访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体会到社会的多元化,也理解了成年人工作的不容易。

天津沁澜心理咨询工作室:

许多家长误解了学习这件事。他们认为抽象化的知识才是知识,可以用文字去表达的知识性内容才叫学习。而学习是从具象到抽象的一个过程,对于孩子来讲,学习更多应是身体力行的学习,是经验式的学习。

许多家长过早给孩子灌输一些知识,把学习压缩为抽象化的知识学习。他们焦虑地推着孩子,希望孩子赶快走到“成功”的终点。那种通过体验、通过摸爬滚打、通过犯错误的学习方式,都被他们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以这样的方式去培养人,就如同将孩子放在一条机械化的生产线上,破坏了孩子自然发展的过程。

现在的孩子,自由、不被监控的玩耍时间越来越少,实际上是家长的焦虑剥夺了孩子自由探索的机会。比如家长和孩子说“茶杯烫,别摸”,但其实孩子只有摸了才知道“烫”是什么。这个不能摸,那个不能碰,长此以往就阻隔了孩子探索的通道。

孩子的价值感、意义感从何而来?就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的。小孩子一开始都想成为航空员、科学家,然后他们朝着那个方向尝试,失败了,放弃了,他们就会发现新的方向继续尝试。摸爬滚打的失败与挫折,带给他们丰富的体验,他们会逐渐认识到“其实那些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这个”,从而慢慢走上那条适合自己的路。

《教育家》:“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存在感和现实感的价值观,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和心理问题的确很广泛地存在。能否从社会发展以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角度谈谈如何应对青少年现实感和价值感缺失的问题?

朱迪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至关重要的阶段,但调研时我们却发现,无论是偏远地区的学校还是发达城市的重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似乎都没有被真正重视起来,内容上不够接地气,离青少年的实际生活太远。学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应该以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不要局限于课程的形式,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甚至动漫游戏、短视频等形式进行价值观教育。

从社会角度而言,可以为青少年多提供些社会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举办一些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的开放日,让青少年去了解社会是怎么运行的,大家是怎样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服务的,这比单纯教育他们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鲜活得多。

《教育家》:“空心病”不仅仅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同样存在于成年人群体中。您怎么样看待青少年“空心病”与时代焦虑的关系?

刘称莲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大多数家长容易被周围环境所裹挟,从而陷入一种非常焦虑的状态。我们究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很多家长也是模糊的。我认为,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当下的青少年更需要什么。

一方面,孩子需要自信。家长怎样做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呢?比如,我们给孩子报课外班,是让孩子自己来选择还是家长做主,这对孩子的自信是有影响的。自己选择,就说明孩子希望自己更好,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而家长直接安排,给孩子的感受就是,因为我这方面做得不好,所以爸爸妈妈让我去学。这是两种不同的能量。家长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能总用别人家孩子好的方面跟自己孩子不好的方面进行对比,应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去看见孩子、支持孩子,坚信他一定有足够的能量去帮助自己成长、适应社会。

另一方面,孩子需要独立自主。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家长应该对孩子逐渐放手,给他自主的机会。他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可以为自己做选择,也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们不能总是带着成年人的傲慢,认为“我比你年龄大,我就比你知道得多,所以你得听我的”。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抱有平常心,愿意以孩子为师,可能就不会那么焦虑和恐惧了。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除了手机游戏。家长要去思考,手机游戏到底满足了孩子内心的哪些渴望?为什么孩子没找到其他感兴趣的内容?一个主要原因是家长给孩子做其他事的机会太少,没有让他生命里的那些渴望得到满足。很多时候孩子玩游戏是为了寻找归属感,找到与外界的连接。另外,人内心所需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在游戏里面可以得到。但孩子意识不到在游戏里获得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其实是暂时的。我接待的来访者里就有一些孩子玩游戏,玩到最后变得非常狂躁,对任何事情、任何人都看不惯。因为游戏带来的满足是虚幻的、暂时的,游戏下线以后,回到现实世界里,他发现是空的,这也是“空心病”的一种样态。

所以在培养孩子时,家长应该考虑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生命实实在在的价值和意义。比如教育孩子心怀利他,小到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大到可以为社区、为社会做贡献。孩子如果在现实中可以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不会过度痴迷于游戏。

朱迪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家长的教育焦虑尤为突出。这主要源于我们的社会评价体系太过单一,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社会场域里,当你听到别的家长给孩子报了一个什么课,你觉得不错也给孩子报了,可能最初你的动机不是竞争性的,但给孩子的暗示却是竞争性的。孩子的社交圈某种程度上也在复制家长的社交圈,所以家长的焦虑很可能传递到孩子身上,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在做关于“青少年教育获取”的研究中发现,发达国家的家长理解教育获取相对全面,既有升学的结果,也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培养等。但教育获取在中国当前的社会里,更多是单一的升学结果。

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教育预期比较短视,总想迅速得到教育成果。如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同样承接了应试教育的逻辑,把素质教育当成应试教育的“敲门砖”。当然,这不光是家长本人造成的,还有制度原因和社会原因,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整个社会对教育目的和对成功的单一性评价。只有这些根源性问题得到改善,家长的焦虑和相关问题才能有所缓解。

天津沁澜心理咨询工作室:

孩子的环境是家长,家长的环境是社会,社会的环境是更大的世界。我们不能不考虑环境因素而一味地评判家长。处在竞争逻辑已渗透到方方面面的社会中,家长也在承受很多压力,很难不变得紧张、焦灼。我们要做的是从非常极端的竞争逻辑中退回来一点点,认识到人的多元性,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道路。

首先要信任孩子。有时家长也知道不该这样去“压”孩子,但就是不敢松开手。就如家长看到孩子正在跌跌撞撞地走路时,总会下意识去扶他一下,不敢让他摔跤。本质就是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其实就算他现在摔得鼻青脸肿,总有一天他能够学会走路,这个过程他必须经历。现在的家长有着强烈的把控孩子一切的责任意识,似乎把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把控好了才是负责任的好父母。但当一个孩子完全处在家长的掌控范围内时,孩子丧失的是自身生命力拓展的空间与自然发展的内驱力。

其次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家长越不信任孩子,就越会看到孩子的“缺点”,内心就越焦虑。一旦进入这样一个轨道,家长就会觉得“这个问题我管了,那个问题我也要管”。家长在不断扩张自己的欲望,慢慢地,家长的空间会越来越大,孩子的空间就越来越小。总有一天,家长会发现自己管得太多了,双方都很累,但是停不下来。

最后是体悟。现在的成年人缺少独处时间,将太多精力放在孩子、工作上。家长要学会抽身,得有一个时刻是跟自己在一起的。比如深夜或者午休,只跟自己在一起,去体悟自己,感知自己的内心状态。当你能够感知自己的时候,就能感知别人。当家长感知到孩子的需要时,自然就知道要给孩子什么,从而建立与孩子内心的连接,而这比只是给孩子“一颗糖果”要好得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1年3月刊第2期

作者 | 本刊记者 李香玉 王梦茜

设计 | 九月九

统筹 | 周彩丽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百色闭壳龟是保护动物吗

百色闭壳龟是保护动物,百色闭壳龟是稀少珍贵的观赏龟,由于栖息繁殖环境破坏、减少,自然增殖困难,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屡遭捕捉,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处于濒危状态。百色闭壳龟遭受威胁的因素有环境污、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猎等。然而,广西龟类普遍濒危,有的种甚至在野外已经绝迹,主要原因无疑就是过度捕猎。

有关展望未来的诗句

人总是那样感性、值得怀念的太多、思念永远不会停止、曾经的美好、如今的陌生、未来的谈然。下面是老资料网作文栏目小编为您精心编辑的展望未来的诗句,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示,写出好的作文。

由一起悲剧所想到的——爱情、婚姻的至胜”法宝“十全实美

然而,悲剧却发生了。爱情、婚姻美满的至胜法宝就是“十全实美”——十个字做全了那就实在是完美啦!没有了基础的爱情和婚姻是根本没有办法稳固长久的。现在,“十全实美”秘诀你记住了吗?

佩戴水晶饰品的四大讲究

不管是佩戴水晶的手链还是水晶的项链亦或是水晶的戒指、吊坠基本上都是有讲究的。因为天然水晶的种类相对于来说比较多,而且各款水晶的寓意也不一样,所以说佩戴各类水晶饰品的都有。这样就很容易忽视了佩戴水晶饰品的讲究了。而黑曜石主的是辟邪,相比较而言就是适合男士佩戴的了。带水晶饰品的讲究四:孕妇可以戴水晶吗?

菠菜种子的播种管理技巧

菠菜口感柔嫩,营养丰富,是我国广泛栽培的一类蔬菜,具有较好的种植前景。而种植菠菜前,种子环节这一块一定要额外重视,而这也是实现菠菜种植高产的必要基础。那么具体有哪些管理技巧得要注意?菠菜种子播种一般可采用撒播的方法。关于菠菜种子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老资料网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

生大黄泡酒的功效与作用

很多人在购买生大黄以后喜欢用它泡酒,和据说用它泡出的药酒具有很强的保健功效,能维持人体健康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那么用生大黄泡酒到底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另外人们出现跌打损伤和淤血肿痛时,用生大黄泡出的药酒涂抹患处,还能让淤血和肿痛消退。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