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病证-中医内科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胆附于肝,内藏"精汁",肝经属肝络胆,肝胆相为表裡。肝胆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气机的流畅、血液的贮藏调节和胆汁疏泄功能的异常。

热厥病证简述
因热邪亢盛所致手足厥冷,甚至昏迷的病证。根据病情轻重,选用白虎汤、大承气汤、双解散、凉膈散。本证见于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热病过程,或伴有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等。参见阳厥、厥证条。
标签:
头风的病因与表现
头风病是一种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该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易于复发。此病在古代医著中常与头痛并列提出。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紧张性头痛、偏头痛、丛集性头风病等原发性头痛。病因病机 该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其中以风邪、气滞、血瘀、血
标签:
头风的辨证论治与预防
三、预防保健 注意生活规律,饮食有节,防止因过劳饮食不当而使病情反复。
标签:
虫臌的治疗与中医用药
纳少,嗳气,食后胀甚,小便短少。面色黯黑,面颈胸有血痣,手掌赤痕。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下肢浮肿,小便短少。中医用药 1、舟车丸:行气利水,主治鼓胀,湿热蕴结。温热软化贴腹部,每日1次。
标签:
虫臌的病因与鉴别
寄生虫如血吸虫等引起臌胀称“虫臌”又称“蛊胀”,或简称“蛊”。病因 虫毒结聚于内,肝脾受伤,脉络瘀寒,升降失常,清浊相混所致。鉴别 虫臌系因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停聚腹中。实证水湿壅盛,正气未衰,可采用逐水峻剂,但中病即止,免伤
标签:
血臌病证简述
血臌病,病见腹部臌胀,面部红丝缕缕。两胁胀痛,脉滑数,苔薄白,病因由于:瘀阻气滞,血行不畅,凝聚成臌。单腹胀者为血臌,若四肢皆胀,或先从四肢肿起,其色红者,谓之血肿,亦有不红者,血从水化而为水,故不红也,或得于吐。
标签:
气臌病证概述
病因 因于脾虚气滞或因于七情郁结、气机壅寒。辨别 1、气臌应与水肿相区别 水肿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时,有明显的凹陷。祖国医学称之为“水气”,亦称为“水肿”。治疗 1、疗法 宜于健脾行气之中, 加引水之品,勿以水臌法治之。
标签:
水臌的治疗与辨别
治以疏达肝气、和胃降逆。另外还有脾胃虚寒腹胀、食积腹胀,临床辩证应分清气血虚实寒热,不能一见腹胀就理气,才能收到好的疗效。
标签:
水臌的病因与症状
水臌是臌胀类型之一。《内经》谓“按之而不起者,风水也。”病因 其证偶因呕吐咳逆,或侧卧欠伸,仍可通少许,俗名为转胞病。孕妇与产后及自高坠下者,间有此病。症状 主要症状有腹胀大,皮薄而紧,色苍小便难,两胁痛。多数患者面色萎黄,或伴黄疸,身上有
标签:
胆胀的转归预后与预防调摄
胆胀病患者,如正气充足,一般预后良好,若迁延不愈,则反复发作,殊难根治。若急性发作之时,出现危证、坏证,则预后较差。
标签:
胆胀的辨证论治
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
标签:
胆胀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胃痛常因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辛辣而诱发,胆胀常为肥腻饮食而诱发。胃痛任何年龄皆可发病,胆胀多在40岁以上发病。纤维胃镜等检查发现胃的病变,有助于胃痛的诊断;B超等检查发现胆囊病变,则有助于胆胀的诊断。
标签:
胆胀的病因病机
胆胀是指胆腑气郁,胆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胆胀多发生于40岁至65岁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当今胆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可能与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有关。病因病机 胆腑内藏精汁。胆胀病病机主
标签:
伏暑伤肺型疟疾
出处:《诸病源候论》卷十一(卷)疟病(段) 原文:令人心寒,寒甚热间,善惊,如是有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标签:
湿郁脾阳型疟病
寒起四末,湿郁脾阳,脾主四肢,故寒起于此。此热少湿多之证。偏于热者,胃受之,法则偏于救胃;偏于湿者,脾受之,法则偏于救脾。胃,阳腑也,救胃必用甘寒、苦寒;脾,阴脏也,救脾必用甘温、苦辛;两平者,两救之。
标签:
邪传心包型疟疾
出处:《诸病源候论》卷十一(卷)疟病(段) 原文: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乃寒多,寒不甚,热,刺手少阴。
标签:
脾虚湿盛型疟疾
倘脾阳消惫,前方不应,用理中汤,或钱氏益黄散。得效二三日,须投五苓散一二日,再与异功、参苓白术散之类,必全好。徐忠可注《金匮》有云:幼儿未进谷食者,患疟久不止,用冰糖浓汤,余试果验。
标签:
寒热错杂型疟疾
邪不深不成三疟,三疟本有难已之势,既久不已,阴阳两伤。减味乌梅圆法(以下方中多无分量,以分量本难预定,用者临时斟酌可也。凡厥阴病甚,未有不犯阳明者。劳则内发热者,阴气伤也;痞结者,阴邪也;气逆欲呕者,厥阴犯阳明,而阳明之阳将惫也。
标签:
肝热络阻型疟疾
延久,胁下有块,为疟母,用鳖甲煎丸,或三甲饮。
标签:
热聚心胸型疟疾
热聚心胸而多呕,中土病而肝木来乘,故方以两和肝胃为主。此偏于热甚,故清热之品重,而以芍药收脾阴也。
标签:
气虚挟痰型疟疾
证候表现:疟久色夺,唇白汗多,馁弱 处方:必用四兽饮。
标签:
瘀血内蓄型疟疾
看法以小便清长者,大便必黑为是,桃仁承气汤为要药。
标签:
少阳邪热型疟疾
证候表现:足少阳疟,令人身体解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
标签:
肝热脾虚型疟疾
宜用吴又可三甲散合清脾饮。疟已成三,更值暮夜,是邪伏三阴,最为深邃,虽属肝邪,久必伤脾,若见面黄食减,腹胀便溏,乃脾受其所不胜,而正气伤也。若不扶脾,必滋胀满。故用清脾饮理脾疏肝,合吴氏三甲散,以搜隐伏之邪,则脾元渐复,肝邪渐泄,疟不攻自止
标签:
外邪犯胃型疟疾
因于饮食失节,饥饱不常,谷气乖乱,营卫失和,一有不谨,则外邪冒之,遂成疟疾矣。其证寒已复热,热已复寒,寒热交并,噫气恶食,食则吐逆,胸满腹胀,脉滑有力,或气口紧盛者,宜以楂曲平胃法,加藿香、草果治之。饮食停积,加受外邪而致疟者,以食为本,故
标签:
冬受风寒春夏伤热型疟疾
《经》云奇治之不治,则偶治之;偶治之不治,则求其属以衰之是也。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故但热不寒,令人消烁肌肉,与伏暑相似,亦温病之类也。治以白虎加桂枝汤者,以白虎保肺清金,峻泻阳明独胜之热,使不消烁肌肉;单以桂枝一味,领邪外出,作向导之官,得
标签:
邪渐入阴型疟疾
脾胃兼病,最畏木克,乌梅、黄芩清热而和肝;疟来日晏,邪欲入阴,其所以升之使出者,全赖草果。酸味秉厥阴之气,居五味之首,与辛味合用,开发阳气最速,观小青龙汤自知。
标签:
时气变疟型疟疾
寒轻热重,口渴有汗,右脉多胜于左,是为疫疟也。竟不必拘于一定之见证,当随时令而治,此司天运气之所宜考也,拟以宣透膜原法为主。
标签:
胃热伤阴型疟疾
阳明于脏象为阳土,于气运为燥金,病系阴伤阳独,法当救阴何疑。五汁饮(方见前)〔加减法〕此甘寒救胃阴之方也。
标签:
阴寒内盛外感邪风型疟疾
如寒热按时而至,方可继进和解,今人不别何经,动手概用小柴胡汤,则误甚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