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中医儿科

介绍新生儿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内容涉及新生儿分类、胎龄评估、常见症状鑑别诊断、危重症监护、肠道内外营养支持、体液平衡、藥物应用、感染性疾病及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以及相关的新进展。

五硬病症简介
五硬是指小儿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是新生儿常见的疾患之一。本病证症状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新生儿硬肿症。一般而言,体温越低,皮肤硬肿范围越大,则病情越重;若见胸腹硬肿,呼吸困难,脉律不整,或口鼻出血者,尤为凶险;若体温不甚低,皮肤硬肿
标签:
阳虚风中型五硬
肚大青筋,急而不宽,用去积之剂,积气消即安。恐面青心腹硬者,此证性命难保。如风证,只依中风治之,必有回生之理,小续命汤加减治之尤良,羌活散等剂皆可用。
标签:
肝木乘脾型五硬
今手足冷而硬者,独阴无阳也,故难治。此症从肝脾二脏受病,当补脾平肝,仍参痉症急慢惊风门治之。小续命汤治中风不省人事,涎鸣反张,失音厥冷。
标签:
硬肿症的预防与护理
寒冷季节做好新生儿保暖,调节产房内温;度为20度左右,尤其注意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保暖工作。对吸吮能力差的新生儿,可用滴管滴奶,必要时鼻饲,或静脉点滴葡萄糖注射液、血浆。
标签:
硬肿症的辨证论治
若一般反应尚可,体温正常或不升,硬肿以下肢、面颊为主,硬肿面积50%者为重症,轻症多属寒凝血瘀证,重症多属阳气虚衰证。
标签:
硬肿症的病因与诊断
硬肿症是新生儿由于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原因引起的病证,临床从局部甚至全身皮肤、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了硬肿症的死亡率。西医学称硬肿症为新生儿硬肿症。病因病机 硬肿症的病因主要是胎禀虚弱及感受寒邪,少数则因感受温热之
标签:
寒凝血涩型新生儿硬肿症
症状:全身欠温,四肢发凉,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局限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位,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哭声较低,精神萎靡,反应尚可,或伴呼吸不匀,气息微弱,指纹紫滞。
标签:
阳气虚衰型新生儿硬肿症
加减:四肢厥冷者,加巴戟天、肉苁蓉、鹿茸、当归;水肿明显,小便不利者,加茯苓、猪苓、白术、生姜皮;口吐白沫,呼吸不匀者,加僵蚕、石菖蒲、胆南星;指纹紫滞者,加桃仁、赤芍。
标签:
脐疮病症简介
风火交织,邪毒内攻,则见恶寒发热,啼哭烦躁。大便秘结、舌苔黄燥加大黄通腑泄热;脐部渗出混有血液加景天三七、紫草凉血止血;伴神昏、抽搐,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标签:
脐突病症简介
脐部皮色如常,精神、食欲无明显改变,亦无其他症状表现。若脂膜突出过大,或不能回纳,并见哭闹不安,或年龄已逾2岁仍未见痊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标签:
脐血病症简介
如胎热内蕴,逼血妄行,血循脐带创口外溢,可见脐血鲜红渗泄。脾虚气不摄血,可见脐血色淡,缓渗不止。
标签:
脐湿病症简介
外用,干撒脐部。若局部红肿热痛者,加金黄散清热解毒。
标签:
脐风病症简介
脐风一般指新生儿破伤风。是指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并产生毒素而引起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通常是在接生断脐时,由于接生人员的手或所用的剪刀、纱布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密,脐部被破伤风杆菌侵入而引起。病程中常并发肺
标签:
脐风病的历史
脐风病属于初生小儿危重疾病,病死率极高,历代医学家对此十分重视。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小儿脐风病因病理的最早记载。这些记载,可以说明祖国医学当时已认识到小儿脐风与成人破伤风为同类疾病,并且在防治脐风上已有明确而较科学的方法。同时敷脐法的创造,为
标签:
脐风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天,多为4~7天,此期愈短,病情愈重,病死率也愈高。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呼吸肌和喉肌痉挛可引起青紫之窒息。痉挛发作时患儿神志清楚为本病的特点,任何轻微刺激即可诱发痉挛发作,经合理治疗1~4周后痉挛逐渐减轻,发
标签:
脐风的特点
晋代《针灸甲乙经》中已有脐风的记载。引起脐风的原因,为断脐处理不当,使用器具不洁,为风冷秽毒之邪所侵;或为脐部护理不周,断脐后脐部包扎不善,为水湿邪毒所污染。脐风病势凶险,极易死亡,必须及早施治。此外,治疗脐风还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脐
标签:
风湿入脐型脐风
(注)脐者小儿之根蒂也,名曰神阙,穴近三阴,喜温恶凉,喜干恶湿。如断脐悉遵前法,脐风何自而起。惟不知慎重,以致水湿风冷之气入于脐中,儿必腹胀脐肿,日夜啼叫,此脐风将作也,须急用驱风散治之。
标签:
胎毒夹风型脐风
治疗方法:指迷七气汤。
标签:
风袭挟虚型脐风
如断脐悉遵前法,脐风何自而起。惟不知慎重,以致水湿风冷之气入于脐中,儿必腹胀脐肿,日夜啼叫,此脐风将作也,须急用驱风散治之。若寒邪深入,已成脐风者,又当视其所兼之形证治之。如肚腹胀硬,大便不通者,风兼实也,黑白散主之。面青肢冷,二便不实者,
标签:
热盛受风型脐风
如断脐悉遵前法,脐风何自而起。惟不知慎重,以致水湿风冷之气入于脐中,儿必腹胀脐肿,日夜啼叫,此脐风将作也,须急用驱风散治之。若寒邪深入,已成脐风者,又当视其所兼之形证治之。痰涎壅盛,气高喘急者,风兼痰也,辰砂僵蚕散主之。身体壮热,面赤口干者
标签:
风寒入脐型脐风
如断脐悉遵前法,脐风何自而起。惟不知慎重,以致水湿风冷之气入于脐中,儿必腹胀脐肿,日夜啼叫,此脐风将作也,须急用驱风散治之。若寒邪深入,已成脐风者,又当视其所兼之形证治之。身体壮热,面赤口干者,风兼热也,龙胆汤主之。面青呕吐,曲腰多啼者,风
标签:
邪毒中脏型脐风
证候分析邪毒内犯肝脾,故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频繁抽搐。方药集成沆瀣丹加减。抽搐止后,气血两虚者,以人参养荣汤益气养血。
标签:
经络闭阻型脐风
方药玉真散加减。本方具驱风通络作用。四肢抽搐者,加僵蚕、蝉蜕镇痉熄风。
标签:
风袭兼惊型脐风
惟不知慎重,以致水湿风冷之气入于脐中,儿必腹胀脐肿,日夜啼叫,此脐风将作也,须急用驱风散治之。若寒邪深入,已成脐风者,又当视其所兼之形证治之。身体壮热,面赤口干者,风兼热也,龙胆汤主之。面青呕吐,曲腰多啼者,风兼寒也,益脾散主之。撮口唇青,
标签:
胎黄的预防与护理
如孕母有肝炎病史,或曾产育病理性胎黄婴儿贵,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
标签:
胎黄的辨证论治
根据阳黄与阴黄的不同,分别治以清热利湿退黄和温中化湿退黄。
标签:
胎黄的病因与诊断
我国早在隋代对胎黄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建国以来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胎黄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在应用中药治疗与预防病理性胎黄方面均取得重要的进展。病因病机 形成病理性胎黄的病因很多,主要为胎禀湿蕴,由于孕母素蕴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遗于
标签:
胎黄病证简介
西医学称胎黄为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若生后24小时前后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则为病理性黄疸。延迟喂养、呕吐、寒冷、缺氧、胎粪排出较晚等可加重生理性
标签:
胎黄的偏方小结
此方对代谢功能紊乱引起的面色暗黄较为有效。偏方三: 人参10克洗净,银耳25克泡发后择洗好,鸡蛋1个煮熟去皮,三味一同放入水中以文火熬煮2小时,凉后调入蜂蜜食用。注意观察胎黄患儿的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
标签:
湿热食积型胎黄
小儿之病,多因湿热食积,与大人不同,宜茵陈胃苓丸主之。一儿十四岁病疸,面目俱黄,用:黄连黄柏栀子仁茵陈猪苓泽泻枳实厚朴(各二钱)大黄(一钱)上为末,神曲糊丸,陈米汤下,初服二日,吐宿冷黄水二三碗,又二日,利三行,五日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