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医名医

介绍在中医藥发展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古今名医大家。

上古名医-伏义氏
伏义氏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易传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是先民对创始八卦理论借以丰富人体认识,并对保健作出贡献的氏族
标签:
上古名医-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
标签:
上古名医-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黄帝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中最精彩的就要数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了。上述医学著作所以冠以“黄帝”之名,反映了人们对其尊崇和仰慕之心情。
标签:
上古名医-岐伯
中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用即以“岐黄”代称《内经》。
标签:
上古名医-伯高
伯高为传说上古之经脉学医家,黄帝臣。晋代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撰《黄帝针灸甲乙经》,曾指出:“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可知伯高之为医是以
标签:
上古名医-雷公
雷公为中国传说中的上古医家。相传为黄帝众多懂医学的臣子之一。擅长于教授医学之道,望色诊断与针灸医术等。“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尤精于针灸,通九针六十篇。历史上托名雷公的医学著作有《雷公药对》。从《素问》中以及《灵枢》
标签:
上古名医-少师
少师回答黄帝关于人有阴阳等问题时指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
标签:
上古名医-俞跗
西汉时期三位文史学家都记述了秦越人所论之上古医生俞跗的事迹。韩婴,曾任文帝时博士,约生活于公元前二世纪中,他在《韩诗外传》卷10写道:“中蔗子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跗,俞跗之为医也,`木为脑。芷草为躯,吹窍定脑,死者更生”。
标签:
上古名医-少俞
少俞,上古时代传说中医家,尤精针灸术。据传系俞跗之弟、黄帝之臣。据传与黄帝论述医药。黄帝因与他及岐伯等多名臣子论述医药而著《内经》。
标签:
上古名医-僦贷季
僦贷季为上古时之医学家。岐伯在回答黄帝的有关问题时指出,“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比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明代徐春甫撰《古今医统》
标签:
上古名医-鬼臾区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曾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于难经究尽其义理,以为经论。唐,王冰住《素问》黄帝问于鬼臾区所答:“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时指出:“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义之时,巳镌诸王版,命曰册文”由此可知鬼臾区
标签:
上古名医-桐君
传说上古时药学家,黄帝臣,以擅长本草著称。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强调:“至於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于桐雷,乃著在於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识”。
标签:
上古名医-巫彭
巫彭为传说中之巫医。《山海经》有载。《说文》有“巫彭初作医”的记述。据考,巫彭乃黄帝臣,其医疗除用巫术为人治病外,还掌握有药物知识以治疗疾病。
标签:
上古名医-巫咸
巫咸,上古名医、商王戊辅佐。一作巫戊,卜辞称咸戊。以巫祝之方法愈疾,反映当时巫术与医道结合于一身的情况。从太甲至太戊,中经七世,国势渐衰。《楚辞》记有“巫咸将夕降兮”。相传黄帝出战时,要请巫咸作筮。据说巫峡之名便来源于巫师巫咸。故有学者认为
标签:
伊尹
伊尹出生于伊水之滨,洪水过后成为孤儿,有莘氏女子采桑捡到他,将他献给有莘国国君,国君令一位厨师抚养他。汤由此知伊尹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除他的奴隶身份,任命他做最高执政大臣。被誉为仲景“群方之祖”的桂枝汤,相传就是伊尹所创制。伊尹在医药学方面
标签:
周汉晋名医--扁鹊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
标签:
周汉晋名医--淳于意
淳于意(公元前205?当时公乘阳庆已年过六十,收下淳于意为徒,将自己珍藏的黄帝、扁鹊脉书、根据五色诊断疾病、判断病人预后的方法、以及药物方剂等书传给他。当齐王刘将闾为阳虚侯是,淳于意曾为其治愈了关节炎一类疾病,还随从将闾来过长安,并为安陵阪
标签:
周汉晋名医--张仲景
尚启东考为南阳郡棘阳),《后汉书》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标签:
周汉晋名医--华佗
曹操常犯头风眩晕病,经华佗针刺治疗而痊愈。但华佗为人耿直,不愿侍奉在曹操身边,甚至认为作侍医是可耻的职业,于是就托词妻子有病,以及回家取方药为由,一去不再返回。曹操多次写信催促华佗,又令当地郡县把华佗遣还,最后派人偷偷察看,才知华佗不愿为侍
标签:
周汉晋名医--王叔和
王叔和名熙,汉未至西晋期间高平人,其籍贯一说山东巨野,一说山西高平,后魏高湛《养生方》称王氏“专好经方,洞识养生之道”,唐甘伯宗《名医录》谓其“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说”,近代对王氏是否任晋太医令以及
标签:
周汉晋名医--皇甫谧
《晋书皇甫谧传》说他“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林亿在校《甲乙经》的序言中称他“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晋武帝爱惜其才华赐给他很多书。
标签:
周汉晋名医--涪翁与程高、郭玉
郭玉,东汉广汉郡人,是汉和帝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郭玉的师祖是一位隐士医学家,即四川涪水附近以钓鱼为生的一老翁,世人不知其姓名,所以称为“涪翁”。程高也是位隐士医家。皇帝为之赞叹不已,郭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皇帝派一个贵人患者,换上贫寒人的衣
标签:
周汉晋名医--葛洪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这是晋代科学家葛洪在治学上的一句名言。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人。葛洪的医学著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
标签:
张仲景--医圣的千古美谈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张仲景在与伤寒大疫的搏斗中,在挽救民众危亡的活动中,树立了崇高的医德,冶炼了精湛的医术,最后完成了垂法千古的医经。
标签:
医和
医和,春秋时期秦国医生。他提出疾病非鬼神所致,而因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引起,提出阴、阳、风、雨、晦、明的六气致病说,认为六气是导致各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他即位之初,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获得胜利。他留下老而好学和“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美誉
标签:
医缓
医缓,中国春秋时期秦国的医家。其姓不详,名缓,因以医职,人称医缓。楚国势力强,晋国压力大。楚国迅速降服郑国,两国结盟;楚晋两军大战,郑国反攻晋军,晋军大败,一名大将被俘。晋军返回后,中军统帅林父,主动请求死罪,晋景公想答应他。这次,楚庄王见
标签:
文挚
多方医治无效,便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到了齐国,详细诊断后,知道齐闵王的病非药可治,只能激怒于他,让他把心中的怒火、愤懑、郁闷发泄出去,才能去除病根。文挚被太子的真诚所感染,决定给齐闵王治疗。文挚跟太子约定时间,前去给齐王看病,到时却没
标签:
义妁
义妁为病人治病往往是必先切其脉,乃治之,汤药与针灸兼施,屡建奇效,所以治愈率很高,活人无数,远近闻名。治好重症病人,被誉为神医 一天,义妁的诊所来了一个重症病人。义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宫廷医师,这是对历来“医生职业是男性专利”的一个重大
标签:
鲍姑
她长期在南海、番禺、广州、惠阳、博罗等地行医采药,深受群众的爱戴,被称为“鲍仙姑”。鲍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鲍姑以治赘瘤与赘疣闻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以医治赘疣为绝招,并治疗多种疾病
标签:
董奉
董奉医术高明,与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为杏林文化的开山鼻祖。董奉饮食奇异,一生喜吃枣、饮茶。董奉认为茶为草药之首,经常以茶疗疾。有一年河南信阳爆发一种“疲劳痧”的瘟病,董奉用杏干与“神仙茶”同泡的杏干茶为病人治病,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