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哪些品种可以养殖?

泥鳅属鳅科,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北方不常见但也分布各地。泥鳅生活在湖池,且形体最小,只有三、四寸长。那么泥鳅哪些品种可以养殖?品种描述 体形酷似泥鳅。经提纯选育的大鳞泥鳅品种,性成熟个体一般在25克左右,用于开展人工繁殖可以更加节省人工和激素用量,有利于降低繁殖成

泥鳅属鳅科,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北方不常见但也分布各地。泥鳅生活在湖池,且形体最小,只有三、四寸长。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那么泥鳅哪些品种可以养殖?
 

 


 

大鳞副泥鳅

 

英文名称 Cobitidae

 

原产地及分布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

 

品种描述 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较泥鳅体鳞为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 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

 

中华沙鳅

 

地方名:钢鳅

 

形态特征: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未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腹鳍未端不达肛门。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

 

生活习性:小型鱼类。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分布: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大斑花鳅

 

鳅科,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尾柄较长,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体侧沿纵轴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尾鳍基具一黑斑。底栖鱼类。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中华花鳅

 

鳅科,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具一黑斑。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以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主。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

 

真泥鳅

 

一般称泥鳅。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圆形,鳞片细小,理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体表粘液较多,头部尖,吻部向前突出,眼和口较小。

 

长薄鳅

 

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俗称:花鱼、花斑鳅、花泥鳅、花鳅、红沙鳅钻、火军。

 

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吻圆钝而短,口较大,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和臀鳍均短小,没有硬刺;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胸、腹鳍短,胸鳍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尾鳍深叉状。鳞极细小。侧线完全。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4条褐色条纹。

 

生活于江河中上游,水流较急的河滩、溪涧。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为底层鱼类。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以底层小鱼为主食。生殖期在3-5月份,卵粘附在石上孵化。

 

长薄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

 

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种,一般个体重1.0-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在长江中上游干支流的渔获物组成中曾占有一定比例,是产地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作为其食物的小杂鱼类明显减少,这对长薄鳅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其次,江河上流水土流失,水文条件的改变又使栖息条件及产卵场所受到破坏;再则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使长薄鳅的数量明显下降。

 

北方须鳅

 

别 名 泥鳅、泥勒勾子。拉丁学名:Misgurnus bipartitus (Sauvage et Dabry)

 

英文名称 Cobitidae

 

原产地及分布 分布于蒙古及我国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

 

品种描述 鳅科。体细长。须较短。尾柄皮褶棱不发达。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2~4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 底层鱼类。常栖息于河沟、湖泊及沼泽砂质泥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体,适应性较强。5~7月份产卵繁殖,卵略带粘性,产出后粘附于水草上。以昆虫及其幼虫、小型甲壳动物、植物碎屑及藻类为食。

 

数量较多,肉质细嫩,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花斑副沙鳅

 

鳅科,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较长。眼下刺分*,未端达眼球中部。颊部被细鳞。腹鳍末端距肛门甚远。肛门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之间的前3/5处。

 

栖息于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食水生昆虫和藻类。个体小。广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

 

大鳞副泥鳅不等同于黄板鳅

 

原产地及分布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

 

品种描述 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较泥鳅体鳞为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 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

 

从品种角度来说,大鳞副泥鳅就是民间俗称的“黄板鳅”,但我们提供的大鳞副泥鳅又是不能与各地的“黄板鳅”划等号的。其原因如下:

 

1、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大鳞副泥鳅由于多年的自然杂交,目前品种已经不纯(有的体型偏圆,有的兼具其它泥鳅品种的特征),我们目前的大鳞副泥鳅品种是依据大鳞泥鳅的品种特征,从采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野生黄板鳅中优选出的少量个体,并经提纯选育的纯正大鳞副泥鳅品种。

 

2、经对比,自然水域中的黄板鳅品种已明显退化,提纯选育的大鳞泥鳅品种,无论是在繁殖能力、生长速度方面,都明显的优于自然界的杂交大鳞泥鳅(黄板鳅)。其同龄个体比一般的黄板鳅更大(目前我们的养殖个体较大的已经达到150克以上)。

 

3、更适合进行人工繁殖。经提纯选育的大鳞泥鳅品种,性成熟个体一般在25克左右,用于开展人工繁殖可以更加节省人工和激素用量,有利于降低繁殖成本。同时,生产品种特征一致的泥鳅商品更有利于出口外销(品种混杂的泥鳅容易被外贸单位拒绝收购)。

 

台湾泥鳅

 

有很多初养者没养过泥鳅,第一次养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泥鳅品种,在这里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这几种泥鳅的优缺点:

 

青鳅个体小,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当年春季繁殖的小苗要养到入冬才能上市,基本可以达到25条到30条一斤,它肉质细嫩,所以很多消费者很喜欢吃青泥鳅,尤其是浙江,价格比其他泥鳅都要贵,但还是很多人喜欢。

 

大鳞副泥鳅较青鳅个体要大一点,生长速度也要稍快些,当年繁殖的小苗养殖到年底基本可以达到一斤20来条;青鳅和大鳞副在市面上的价格是根据个体大小来决定的,个体越大价格越高,在平时青鳅一般在18元以上,春节前后价格更高一些。大鳞副泥鳅相对价格就要便宜一些。这两种泥鳅全国都有养殖,但亩产量都不是很高。

 

台湾泥鳅是现在最流行的一个养殖品种,当年繁殖的苗养到年底上市一般一斤可达到5-8条的规格,但有些地方泥鳅个体太大不好销售,所以我们养到一斤20条左右就上市,也就4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样的话,在南方有些地方一年可以养2批,台湾泥鳅的缺点就是市场价格比青鳅、大鳞副价格低,平时12元左右/斤,春节前后稍高一些。优点: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饲料转化率高,抗病力强,雌雄个体差异不大,跟鱼一样在水的表层活动,具有不钻泥的习性,便于捕捞,适合高密度养殖。

 

什么品种好?

 

目前大多数都养殖台湾泥鳅,大点的二条就有一斤,因为它长得快抗病能力强,也有养本地泥鳅的,它长得慢但消费者喜欢买,价格也要比台湾泥鳅高三分之一。

 

泥鳅的养殖前景怎么样?

 

时过境迁,泥鳅养殖已成为当下热门的水产养殖项目。有人说赚钱,有人说亏本,似乎都有各自的道理,到底谁说的是真的,应该相信谁。

 

水产养殖业是辛苦行业,如果此业行还处于暴富期,此时可能正处于炒作期。如果不能回归理性消费,进入风险太大,你进去可能就是垫背的。如果抱着能暴富的心理来做,那还是趁早离开吧。

 

目前泥鳅养殖行业正处于回归理性消费的水平,市场批发价趋于平稳,基本维持在11元左右每斤(一斤20-30条)。

 

以目前大家的养殖水平算,一斤泥鳅的总成本是6-7元。成本差异主要是苗源来源不同,有经验的养殖户自己繁殖苗,成本低;懂养殖管理,平时用料合理,水质调节好,总成本自然就低了,同样的销售价格,自然多赚钱。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