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南美白对虾调水秘诀有哪些?

如果池塘内还未放虾苗,先排干池水,然后暴晒池底,再用适量生石灰洒在底部将青苔清除后重新注水。海水养殖区虾塘可逐步加入淡水,降低盐度,淡水养殖去投放二级暂养苗的直接补充新鲜淡水。南美白对虾塘如何调水才是最适宜的?温棚养殖南美白对虾怎么调水?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降至18°C时,南美白对虾的肝胰脏结构会明显受损。

如果池塘内还未放虾苗,先排干池水,然后暴晒池底,再用适量生石灰洒在底部将青苔清除后重新注水。如果已经放入虾苗,将水位保持在0.8-1.0米左右的深度,在中午使用速安2号(每亩1kg)兑水后泼洒,抑制塘底青苔的生长,再从其它环境较好的池塘中引进藻种来引起生物竞争。

 


 

据悉池中按照比例放氮肥、磷肥,瘦水池塘早期投放有机肥,追肥根据池水水质、透明度、PH决定。养殖中后期残饵和排泄物增多,水色变浓,换水时加入适量生石灰控制水色和PH值,PH值控制在7.8-8.6之间。海水养殖区虾塘可逐步加入淡水,降低盐度,淡水养殖去投放二级暂养苗的直接补充新鲜淡水。

 

南美白对虾塘如何调水才是最适宜的?

 

首先要早调,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水体环境最好的时候就开始调养水,这个时候的水更容易调节,只要我们稍微的补一点菌或者培一点藻就好了,此时的水体变化不那么明显,不会造成虾体应激。如果等到水质变化明显严重了,才去养护就迟了,因为这个时候水环境已经不稳定了,已经给虾造成应激了。

 

其次要微调,也就是最小程度的改变水体环境,即达到了补菌补藻补营养的目的又不影响对虾的正常生长环境。我们提倡少量多次的原则来养护水体,尽量让水体在一个相对平缓调节中达到理想的效果,把应激降到最低限度。

 

养护水环境关键是要掌握好平衡点,掌握好度,努力把水环境的变化掌控到最小,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早调微调,掌握了这个方法,养护水环境才是明白的,主动的,踏实的。

 

温棚养殖南美白对虾怎么调水?

 

一、温棚养殖水体的特点

 

1、水体小,变化快。一般每个小温棚的养殖水面都不大。以如东为例,大多棚为40~50米长,9米宽,水深多控制在60~80厘米范围。按这样的规格,一个养殖池塘也就300立方米的养殖水体。

 

这么小的养殖水体,只要一个指标发生变化,其它指标也会迅速发生变化,其缓冲能力要比大养殖水体弱。因此,好处是“调水”反应快;不利之处也体现在“水质”稳定性弱。

 

2、水体浅,变温快。由于池塘里水浅,整个养殖水体的温差分层不明显。因此,对温度变化的缓冲能力也较弱。

 

与外塘、高温池相比,整个池塘水表面温度与底层温度差异小,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也就高一些。这个特点导致养殖水体的“转水”很快,其养殖水体中的含氧量变化也明显。

 

一般来说,南美白对虾在水温降至20°C以下时,采食速度、生长速度都会放缓;水温超过35°C,则机体消耗增大,饵料系数增大。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降至18°C时,南美白对虾的肝胰脏结构会明显受损。白对虾可以通过使用蛋白质和脂质抵抗水温下降的压力。同时,由于水温下降而产生的压力会损害胰脏,降低血液再生功能,降低免疫力。

 

因此,为了高效地养虾,有必要养虾过程当中,保持在适当的水温,并避免水温的波动过大,特别是避免水温降得太低,以确保虾的顺利生长。

 

3、密度大,消耗大。温棚养殖,一般小温棚养殖池的放苗量在4万尾左右。相当于每立方米120尾以上,这个密度比一般池塘的放养量要大很多。

 

虾密度大,对水体的各种物质消耗也就增大。同时,要求养殖水体内藻、菌的总量也要相应增大。由此,导致整个养殖水体内生物量“过载”,如氧消耗在大量耗氧因素的作用下,需求量很大。在温棚养殖过程中,从放苗开始,池塘需要24小时不间断增氧。

 

温棚南美白,确实与外塘、高位池有所不同。这里暂时列出以上几个,供讨论用。总的来说,温棚养殖,隔绝了一些自然界的不利影响,使养殖过程中的“可控因素”增加了。因此,经过认真总结、小心操作的养殖户,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其产量、养殖成功率都高于外塘养殖。尽管投入较大,但利润回报也较高,如果反季节上市,则利润更高。

 

二、温棚稳水的几个建议

 

1、前期不需强调“肥水”。

 

一般来说,刚放苗时,不需要“肥水”。经验表明,肥水放苗,不利于苗的成活。所以,一般温棚放苗,基本是第一天消毒,第二天解毒,第三天泼洒有益菌,之后即可放苗。放苗的同时,需要泼洒复合维生素电解质。

 

根据不同养殖者的体会,有人投苗后第二天即开始喂料,这时一般是虾片与粉状饵料混合使用;有人投苗后,3~5天,基本不喂料。总之,温棚养殖的程序还真没有一个“权威”的程序。

 

随着喂料逐渐增加,池塘内养殖水体内藻类、菌类等增加,水色开始变化,一般一周后,水色即可趋于正常,出现硅藻水、黄绿水等水色。

 

2、坚持定期改底培藻。

 

由前面讨论的温棚特点可知,养殖水体中生物量很大,消耗大,同时产生的“废弃物”量也就大。特别是进入“快速冲料”阶段,残饵量与粪污量在底部迅速累积。所有这些因素,会带来几个重要影响:

 

耗氧量急剧增加。虾越大,耗氧量也就越大;底部有机质累积,COD将显著增加;藻类旺盛,可在晴好的天气带来充足的水体中溶解氧,但遇到阴天、晚上无阳光时,耗氧量也是巨大的。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极易引起养殖水体内缺氧,特别是凌晨时段。所以,温棚养殖,增氧机是24小时不停的,每个池塘一般保持在0.7千瓦的供气量。

 

底部氧化还原电位快速降低。一般养殖户不会测这个指标,但会凭观察底泥厚度,判断底部情况。如果底部黑泥厚度超过5厘米以上,则表明底部恶化严重了。如何养殖,都是预防为主,温棚养殖也不例外。一般都采取每周改底的方法。前期是生物改底与化学改底结合,中后期则以化学改底为主。

 

3、40天以后要“浑水”。

 

一般养到40天以后,喂料时开始出现池塘内水“浑浊”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虾的密度大、数量多,所以喂料后争抢吃料,虾快速游动,搅起底泥,使水变“浑浊”。但喂料1~1.5小时后,养殖水体即恢复原来的正常水色。

 

出现这种现象,是养虾人“最喜欢”看到的。这说明虾活力好,吃料猛,数量多,是获得高产的好兆头。如果50天后都没这种现象,需要好好查一下了。

 

4、后期综合技术稳水。

 

由于温棚水体小,一般到中后期藻类的生长已经无法弥补消耗的数量了。这个时候,需要采取的几个必要措施是:

 

定期化学改底:一般一周投高效改底产品,现在以过硫酸氢钾为多。请注意含量与真假。

 

定期泼洒菌类:重点注意的是弧菌防控,建议每周一次预防;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控制,定期与不定期结合使用,建议使用生物制剂控制;保肝护肠,增加对虾采食保肝、增加消化吸收的有益菌,减轻肝胰腺负担,提高营养消化吸收率。

 

保持足量溶氧:由于温棚虾一直是处于塑料棚内养殖,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如阴天下雨、天气降温等,都要关闭棚门,使之与自然界的不良气候交换尽量小。这种方式的一个不利影响是,棚内空气交换量小,溶氧造成缺氧。所以,保证足量的溶氧,是温棚更要注重的关键。一般中后期,除了增氧机24小时不间断供氧,将风机开到最大,还要补充长效增氧剂。特别是高产塘,出虾前一个月开始,每天晚上要撒长效增氧剂,确保晚上溶氧充足。

 

适当换水辅助:春节放苗的虾,一般都在6月上市。这个时候,气温快速上升。由于温棚养殖水体小而浅,水温经常超出虾的舒适温度,这个时候需要采取棚内降温措施,换水则是一项简单有效的方法。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