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螃蟹养殖周期多长时间?

人工养殖螃蟹,每年4月进蟹苗,养殖到当年的12月成扣蟹,第2年进大池养殖,最快到中秋节前十天就可以上市,所以螃蟹整个养殖周期是不到1年半。螃蟹什么时候放养最好?春季投放,最理想的放养时间是水温达到8℃以上,扣蟹下池即可摄食,这样可提高扣蟹第一次脱壳的成活率。

人工养殖螃蟹,每年4月进蟹苗,养殖到当年的12月成扣蟹,第2年进大池养殖,最快到中秋节前十天就可以上市,所以螃蟹整个养殖周期是不到1年半。

 


 

螃蟹什么时候放养最好?

 

春季投放(春季3月末4月初),最理想的放养时间是水温达到8℃以上,扣蟹下池即可摄食,这样可提高扣蟹第一次脱壳的成活率。

 

放河蟹苗前应该以下准备:

 

1、解毒:随着养殖的时间越来越长,养殖户使用清塘药物(聚酯、有机磷等)的比重越来越大。新开塘口的不断增多,农田的农药残留较重,开垦过后即使经过长时间的泡塘,而存在土壤中的药残会随着时间温度的变化毒性还会释放出来。因此在放苗之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解毒。塘加满水,全池泼洒解毒灵,三天后放水,放至沟水位60公分到80公分,使用解毒灵再次解毒,如若塘口清塘药物使用较多,建议多次解毒,直至毒素全部解完。避免放苗后蟹苗出现游边,上岸,打洞现象,提高蟹苗的成活率。

 

虾苗试水环节,选质量较好的虾苗10个,虾苗放在网袋吊在池塘底部,48小时后如果没有死亡就可以放苗。

 

2、抗应激:蟹苗从苗塘取出要经过长时间的运输才能放入成蟹塘,由于成蟹塘的环境与苗塘环境((水温、pH值、盐度、溶解氧等)有所不同,且苗子比较稚嫩,放入新环境蟹苗容易引起应激。因此放苗前1天全池泼洒黄金多糖+抗激灵+应激硬壳灵。减少应激反应,提高苗子成活率。

 

3、肥水:放苗期间,由于温度较低,天气变化较大,苗子吃食较少或不吃食,导致体质较差的苗子容易偷死,这就会出现养殖过程中看不见螃蟹损亡,而最后产量低的原因之一。那么在不可控的天气环境下怎样最大程度保证水环境变化较小,对蟹苗影响最小呢?肥水就是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放苗前3天全池低温迅速肥水,含有多种多肽成分给蟹苗提供营养,保证蟹苗健康生长,定向培养优质藻类,稳定水质,为蟹苗提供天然的饵料,增加水体溶氧,有效抑制青苔生长,减少苗子应激反应,又能减少河蟹下苗后上岸、打洞现象。

 

螃蟹养殖密度多少为好?

 

1、传统的模式下建议放养密度在900-1100只/亩;

 

2、有增氧设备建议900-1300只/亩;

 

3、有增氧系统,好的在线溶氧监测系统的塘建议放900-1600只/亩。

 

螃蟹养殖怎么增氧?

 

针对本地区养殖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达到增氧增产的目的。

 

1、正确清塘。本地区池塘多数多年不清淤,池底淤泥很厚,且清塘方式(只用茶饼清除野杂鱼)过于简单,不能有效地氧化和修复底泥,底质“四化”现象依旧严重,有害病菌增多,生物活性降低,导致第二年问题频发且不易处理。建议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尽可能留出足够的时间晒塘,用生石灰、漂白粉(或三氯异氰脲酸粉)清塘,彻底氧化底泥,解决“四化”问题。

 

2、加大增氧能力。增氧能力每亩不低于0.3Kw,如机械增氧、药物增氧、加换水等,因地因时制宜,灵活搭配,保证充足的溶氧。

 

3、定期改底、调水。定期利用底质水质改良剂等改善底质,降低耗氧,间接增加溶氧。如:“底居安(加强型)”降解池底有机质,减少耗氧,调节底泥的生态平衡,配合增氧解毒产品,如“底加氧(加强型)”、“氧速保”等,降低缺氧、泛塘的风险。

 

4、科学肥水。使用全价可溶有机肥(如“肥水肽Ⅱ”),平衡水体藻类,促进藻类繁殖,通过藻类光合作用提高水体溶氧,这也是河蟹养殖前期足量多次肥水的意义所在。

 

虽然气候不可控,市场行情不可控,但增氧是可控的。河蟹养殖想要提高效益,必须从增氧增产着手。增氧增产,养殖必由之路。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