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炳山

黄炳山,男,1934年生,1953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1970年于黑龙江中医学院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结业后留学院从事教学、临床工作。黄教授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及精华,而证是辩证论治的核心。鉴此,黄教授应邀参加了卫生部科研项目中医证候规范的研究,并著成《中医证候》专著。

黄炳山,男,1934年生,1953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1970年于黑龙江中医学院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结业后留学院从事教学、临床工作。1980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并分别担任过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基础诊断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部主任等职,现任黑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并兼任黑龙江中西医结合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理论研究会委员、哈尔滨市科协常委,加拿大国际中医药学会顾问、美国国际中医学院兼职教授等。

自幼十分热爱医学事业,毕业于西医院校后,非常热衷于中西医结合工作,60年代曾自学中医,并求教于地方名医,虚心学习中医理论并致力于临床实践。治学态度严谨,勤奋好学,虽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几十年,学验俱丰,仍手不释卷、博览群书、精学深研,致力博贯中西医术。对《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及金元诸家学派,无不细心玩味,而颇具见地。更注重对古医案的研究,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皆潜心精研,故临证上能融通古今而有所成就。

黄教授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及精华,而证是辩证论治的核心。因此十分重视对证候本质的研究。早在70年代,就开始了对脾虚证实质的研究,收集了大量临床病例,研制成脾虚动物模型,进一步证实了饮食失节损伤脾胃的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所撰论文“饮食失节所致的脾虚动物模型及中药治疗观察”发表于1983年第5期《中西医结合杂志》。嗣后,即潜心于肝郁气滞及其实质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及大病例的临床观察及文献研究,深入探讨了肝郁气滞证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标准、临床治疗及预防,揭示了肝郁气滞证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在肝郁气滞证血液流变学、尿环核苷酸、尿儿茶酚胺测定、血浆TXB2,6一酮一PGF1а含量测定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仅此项研究就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既有中医理论上的突破,又结合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理论和临床均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黄氏非常重视证候概念,证候结构层次及证候分类,证候动态变化,证候规范的研究。首次提出以气血阴阳为纲归类内伤病证候,分阶段归类外感病证候,并以大量古今医案及临床病例来证实,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其“中医证候分类之研究”于1986年3月参加全国中医证候规范会议做大会发言并应邀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做学术报告。“中医证候研究及进展”一文于1986年6月列为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中国医学及针灸学术会议大会发表论文。鉴此,黄教授应邀参加了卫生部科研项目中医证候规范的研究,并著成《中医证候》专著。

十分重视中医临床工作,强调发挥中医临床阵地优越性的重要性。多年来,无论教研工作多么繁忙,坚持出诊治病。临床上主张中西合璧,衷中参西,强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精髓,尤善于积累临床资料,总结成功的经验及失误的原因。诊病一丝不苟,辩证思路广泛,井然有序,用方药反复斟酌,与辩证丝丝入扣。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赞誉。黄氏擅治内、妇、儿杂病,尤精于内科,常以药物、针灸等法并施。对中风、胸痹、咳喘、狐惑病、百合病、奔豚气、梅核气、肝病、脾胃病等内科疾病用药施治独具匠心,学术观点颇具独到之处。如对中风病的认识,通过600例中风病人的临床观察,提出痰、火、风、瘀,虚实中风病的病机关键,治疗宜涤痰、泻火、熄风、化瘀、补虚兼顾,方能疗效显著。对情志病的论治,认为肝郁气滞为核心,提出的疏肝理气为主的十六种治法,强调药物与心理治疗并进治疗原则。尤其是对囊虫病、狐惑病的认识及治疗,在北方颇具影响。

1980年以来,共指导硕士研究生16名,其中9名已毕业,均以优异成就获硕士学位。强调中医研究生应注意5个方面的培养:即临床能力、教学能力、实验能力、写作能力、外语水平。此外,还十分重视中医古籍的文献研究,认为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贵财富,至今对中医的临床科研工作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他主持了《名医类案》校勘工作。并知道研究生对《内经》以来的古医籍中的证候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黄教授精通两门外语,尤其是英语,具有较高的水平,能熟练地用英语讲授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内科学、针灸学等课程。主持编译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及中药、方剂学手册等英文版教课书。曾多次承担外国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受到国外学者的好评。两次应邀赴加拿大、美国讲学,曾有三个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参加会议并做大会发言。在对外学术交流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两次海外学术活动,促进了中美医学界的学术交流,使黑龙江中医学院对外交流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黄教授学业精深,用于进取,为中医事业努力拼搏数十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主编协编了《中医证候》、《中医诊断学》、《气血论》、《中医证候辨治规范》、《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15部著作。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50余篇。分别被《中医康复与疗养》、《中医心理学论丛》、《仲景学说现代研究》等杂志聘为顾问及特约编委。应邀参加卫生部重点科研课题《中医证候规范》、《中医疾病规范》的研究,并被聘为领导小组成员。

上一篇:黄宗
下一篇:萧珙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