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林

黄世林,字子瑞,1932年5月出生于河南清丰县。1947年5月,黄世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第二野战军六纵队司令部卫生所学习医学。黄世林教授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历经近20年刻苦钻研研制出纯中药制剂复方黄黛片复方青黛片、白血康,并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使其完全缓解率达85以上。

黄世林

黄世林,字子瑞,1932年5月出生于河南清丰县。中国著名中医内科血液病专家。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血液病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0医院-中医血液病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军首席“国医名师”,技术1级。先后担任全军医学科委会常务理事、中医药学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总后勤部医学科委会常委、卫生部科技评委等职并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博士生导师,大连医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47年5月,黄世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第二野战军六纵队司令部卫生所学习医学。后来,他随军参加了进军大别山,襄樊战役,淮海战役,渡长江解放南京,进军大西南等军事行动。1951年他随志愿军到了朝鲜,在三兵团司令部卫生科工作。1955年9月归国后,他就任大连警备区司令部门诊部军医,1958年由总后卫生部选送入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学业6年,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沈阳军区大连第210医院内科任军医,因学习刻苦,工作成绩显著,1969年晋升为内3科主任军医,1983年晋升为医院副院长兼中医血液科主任。

从医65年来,黄世林致力于血液病中医诊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在医学研究上注重中医现代化研究,承担了全军多项医药科研基金重点课题及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共获得科技进步奖近30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大连市一等奖1项。1980年,他研制的纯中药制剂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高达95以上,坚持并配合计划治疗的患者,90以上可获得长期无病生存或彻底痊愈,此项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并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与专利。因研制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获得突破,2002年6月27日,黄世林获得江泽民主席通令嘉奖并荣立三等功;2006年获得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被授予军队中医药“国医名师”称号,2010年获得中国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应用创新奖1项,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世林教授是临床学家,他注重临床上注重疗效,中西药结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完全缓解率为75以上;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自体骨髓移植中药体外净化治疗急,慢性白血病获得成功,复发率小于;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恶性淋巴瘤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诊治都颇有建树。著书《复方黄黛制剂临床与作用机理》、《现代中医白血病治疗学》、《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西医治疗与研究》、《复方黄黛制剂与白血病治疗》、《雄黄、砒霜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进展》与《中医脉象研究》等。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黄世林教授经过不断探索、与时俱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学,对血液病的中医药诊疗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经验性治疗方案与独特的临证思辨特点及学术观点。

专业成就

1、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重大突破: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多年来国内外多以化学治疗为主,目前完全缓解率在60-80。黄世林教授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历经近20年刻苦钻研研制出纯中药制剂复方黄黛片复方青黛片、白血康,并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使其完全缓解率达85以上。在他的指导下,课题组开展了纯中药制剂复方黄黛片主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完全缓解率高达95以上,配合联合化疗进行序贯治疗,可使90以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长期无病生存,使其根治成为现实,疗效居于国内外各类治疗方案之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了探讨纯中药复方黄黛片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理,他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开展了基础实验研究,揭示了复方黄黛片抗白血病的作用机理为“驱邪复正”,祛除病邪,不伤人体的正气,即选择性杀伤白血病细胞,而对人体的正常造血组织无明显抑制,对脏腑组织器官也无明显损害。系列试验表明,复方黄黛片的物质基础为中药砷剂雄黄,可诱导白血病细胞(NB4、HL-60、K562)凋亡。雄黄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二砷(As2O3),实验验证,雄黄与所含有效成分As2O3的疗效作用相近。该项研究还进行了雄黄复方与拆方实验,实验结果证明青黛无直接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而与雄黄伍用则有显著的增效、低毒效应,表明中医药方剂具有优越实用性。因此,中药复方黄黛片已成为国内外中药砷剂治疗白血病的典范,达国际先进水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性研究,促进了中医药现代化学在血液学科的发展。黄世林教授是我国选用雄黄,并伍用青黛等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例数较多,缓解率高,报道较早的学者。该项成果分别获全军、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

2、治疗重型再障的疗效突破:再生障碍性贫血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急重型再障的死亡率极高,在80以上。黄世林积20余年的临床经验,采中西医药结合,辨证分型、分期论治、治疗急、重型再障的治愈缓解率达75以上,而且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该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3、中医舌诊现代化研究:黄世林教授指导其学生以中医常规宏观舌诊观察为基础,进行微观辨证研究,即采用活体微循环学检测技术及活体与尸体舌尖病理组织学观察,对248例白血病患者的舌象进行了多层次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白血病的病理基础为瘀证。白血病的特征性变化可作为疾病的诊断标准,对于辨审病程的分期与病情的转化、指导临床用药及判断疗效具有较大实用价值;该项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舌诊理论,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4、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大突破: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当前防治或根治白血病最有效的途径。黄世林教授与其课题组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中药补骨脂素体外净化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目前已有20例患者接受了该项治疗,复发率控制在以下,低于国内外50复发率。这是中医在骨髓移植领域的重大突破,其研究水平外于国际领先水平。该课题为“十五”全军重点科研课题。

5、注重临床疗效,视疗效为根本。黄世林的研究除白血病与急重型再障治疗获得突破外,对于当前尚无显效治法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均已获得较高显效、缓解率等,并逐一进行深入性研究。

6、重视人才培养,言传身教,潜心育人,已培养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护师1人,中级职称20余人。他已培养中医师承制学生三届,共8名,全部晋升为高级职称,并走向了不同领导岗位,并在国内、军内学术组织中兼职。在他的传、帮、带下,科研骨干中已有4人获的省部级科技进步1-2等奖5项。

6、学科建设:黄世林教授1964年分配到第210医院内科工作,当时无中医血液病专科,但他热爱并一直从事中医血液病工作。1983年,在他的提议下,上级批示组建中医血液科。建科初期,仅有医师2名,床位15张,收治病种以中医血液、肿瘤疾病为主要诊疗与研究对象。1985年因在血液病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被沈阳军区确定为重点科室,成为拥有床位50张,专业技术人员11人的中医血液科。1987年为了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扩大开放,促进学科发展,经沈阳军区和大连市科委、卫生局批准,在中医血液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大连市血液病中医研究所,床位扩至70张,专业医护人员增至29人,并逐步建立了中医血液科医学专科实验室、骨髓移植中心及中医诊法研究室。1992年10月,经总后卫生部组织专家考核后,黄世林所在的中医血液科确定为全军中医血液病中心。1997年,中医血液科对实验室及骨髓移植中心进行了重点建设,形成了设备总值达350万元的医学实验室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1999年底中医血液科再度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形成床房、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中医血液病实验室、资料室、中药研究室及中医门诊为一体的中医血液科专科研究中心,2000年6月晋升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血液病研究所,2002晋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并组建沈阳军区首家院中院―北方中医血液病医院,可展开120张床位,其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并可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中医血液病专科医院。

科研成果(其中黄世林为第一作者的共计17项)

1、1983年1月,“骨髓移植治疗急性再障性贫血”,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2、1983年3月,“中医脉象基础理论的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3、1985年8月,“急性再障分期中西医结合治疗13例报告”获军队科技进步五等奖;

4、1986年1月,鬼崇脉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5、1987年9月,“正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测定对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意义”获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

6、1988年3月,“颅脑白血病防治方法的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

7、1988年2月,“中医脉象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8、1990年3月,“四种舌质的微循环观察”,获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

9、1991年1月,“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0、1991年9月,“应用中西药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行口腔护理效果观察”,获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

11、1991年2月,“再生障碍性贫血与血瘀证舌质的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2、1992年1月,“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性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3、1992年2月,“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军对科技进步三等奖;

14、1992年2月,“精神病人甲襞舌尖球结膜微循环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

15、1993年2月,“再生障碍性贫血三部位微循环特征分析”,获军科技进步三等奖;

16、1995年1月,“中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7、1996年1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高缓解率治法的临床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8、1996年1月,“128例白血病患者舌象观察及护理”,获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

19、1997年1月,“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主治方法的临床经验”,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20、1998年1月,“白血病瘀症临床与病理基础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21、2000年1月,“雄黄与青黛抗白血病作用的中医基础实验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22、2000年5月,“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3、2003年12月,“复方黄黛片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4、2004年5月,“中医药主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长期缓解治疗方案的研究”,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25、2005年3月,“中西医结合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高缓解率与长期生存治疗方案的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26、2009年8月,夺取军事五项“十连冠”科技支撑及其在军事训练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7、2011年1月,“中医药主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高缓解率与长期生存的临床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28、2011年4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脑出血、心脏骤停抢救成功并持续缓解1例”,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

29、2011年12月,“中药复方黄黛片制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应用与机理”,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上一篇:龚士澄简介
下一篇:黄汉儒简介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