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灸等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针源于中医学,但又融合了现代的解剖学、生理学,它既与祖国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有着密切联系,又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不可分割。当脏腑发生病变时,通过经络的反应和传导作用,在耳廓相应的区域就会有所反应,并依此进行治疗。

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灸等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针源于中医学,但又融合了现代的解剖学、生理学,它既与祖国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有着密切联系,又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不可分割。其作用机制,祖国医学力求从脏腑经络的角度进行阐述,现代医学试图沿神经体液学说的方向进行探讨,二者的理论均具雏形,有待于形成完整的体系。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耳脉”的记载,《内经》则较详尽地论及耳与经脉、经别、经筋、脏腑气血的关系,以及藉耳诊治疾病的经验。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目而走空窍,……其别走于耳而为听……”后世医家对于耳廓诊治疾病的机理也有很多探索,如《太平圣惠方》载有:“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气血……则耳聋,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有络于耳。”1957年法国医学博士P•Nogier发表了世界上第一张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为耳穴诊治疾病提供了更完善的理论基础。

关于耳与经络密切联系的文献散见于《灵枢》“经脉”“经别”及“经筋”各篇。直接入耳中者,如“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也有分布于耳周者,如“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膀胱足太有分布于耳周者,如“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刚。”“膀肌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经别之入耳中者,如“手阳明之别,……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布耳后者,如“手心圭之正,……出耳后。”经筋之入耳中者,如“手太阳之筋,……兵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足少阳之筋,……其支者从颊譬于耳前”,“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循耳前”,此外,手足少阴太阳足阳明之络皆会于耳中。可见,循行于耳前的经脉与手足三阳经关系最为密切,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却通过经别与阳绎相合与耳贯通。。 耳不仅与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脏腑也紧密相连。如《素问•脏器法时论》云:“肝病者……虚则……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玉机真脏论》又云:“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难经•四十难》日:“肺主声,令人闻声。”《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评热虚实论》谓:“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

由此可知,耳与全身脏腑经络息息相关。当脏腑发生病变时,通过经络的反应和传导作用,在耳廓相应的区域就会有所反应,并依此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

一、耳廓的表面解剖

耳廓前面

耳轮:耳廓边缘的卷曲部分,其后上方稍隆起处叫“耳轮结节”,深入至耳轮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

对耳轮:耳轮边缘内侧与耳轮相对的上部有分叉的隆起部分,其上分叉的一支为“对耳轮上脚”,其下分叉的一支为“对耳轮下脚”。

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凹陷处。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耳廓前面的瓣状突起处。

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处。

对耳屏:耳垂上部,与耳屏相对的隆起处。

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处。

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耳甲:由对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下脚围成的凹窝,其耳轮脚以上的为“耳甲艇”,耳轮脚以下的为“耳甲腔”。

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被耳屏遮盖着的孔窍。

上耳根:耳廓上缘与头皮附着处。

下耳根:耳垂与面颊部附着处。

耳廓背面 主要有与前面结构相对应的3个面、4个沟和4个隆起。

3个面:

耳轮背面:耳轮的外侧面,因耳轮是向前卷曲的,故此面多向前外方。

耳轮尾背面:在耳舟隆起与耳垂背面之间的平坦部分。

耳垂背面:即耳垂背面的平坦部分。

4个沟:

对耳轮沟:对耳轮上脚与对耳轮体部背面的凹沟。

对耳轮下脚沟:对耳轮下脚的背面,廷一条从内上略向外下行走的凹沟。

耳轮脚沟:在耳轮脚的背面,此沟向内上方延伸并分为上下两支。

对耳屏沟:在对耳屏突起的背面凹陷中。

4个隆起:

耳舟隆起:即耳舟的背面。

三角窝隆起:指三角窝的背面。

耳甲艇隆起:即耳甲艇背面之隆起。

耳甲腔隆起:指耳甲腔背面之隆起。

二、耳穴分布规律、定位与主治

1.分布规律一般分布规律是: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管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轮脚周围……。耳穴的这些分布规律,大体形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

2.定位与主治

耳轮脚部

耳中:在耳轮脚。主治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小儿遗尿症,咯血。

耳轮部

直肠:近屏上切迹的耳轮处,与大肠同水平。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痔疮。

尿道:直肠上方,与膀胱同水平的耳轮处。主治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

外生殖器:尿道上方,与交感同水平的耳轮处。主治睾丸炎、附睾炎、外阴瘙痒症。

肛门:与对耳轮上脚前缘相对的耳轮处。主治痔疮、肛裂。

耳尖:耳轮顶端,与对耳轮上脚后缘相对的耳轮处。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

肝阳:在耳轮结节处。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

轮1~轮6:在耳轮上,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为5等份共6个点,由上而下依次为轮1、轮2、轮3、轮4、轮5、轮6。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耳舟部

指:将耳舟分成6等份,自上而下第1等份为指。主治:甲沟炎、手指疼痛和麻木。

风溪:指腕两穴之间。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鼻炎。

腕:第2等份为腕。主治腕部疼痛。

肘:第3等份为肘。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

肩:第4等份为肩。主治肩关节周围炎、肩部疼痛。

锁骨:第5等份为锁骨。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对耳轮部

趾:对耳轮上脚的后上角,近耳尖部。主治甲沟炎、趾部疼痛。

跟:对耳轮上脚的前上角,近三角窝上部。主治足跟痛。

踝:趾、跟与膝之间。主治踝关节扭伤。

膝:对耳轮上脚的中1/3处。主治膝关节肿痛。

髋:对耳轮上脚的下1/3处。主涪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

臀:对耳轮下脚的后1/3处。主治坐骨神经痛、臀筋膜炎。

坐骨神经:对耳轮下脚前2/3处。主治坐骨神经痛。

交感: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颈椎:在对耳轮体部。将轮屏切迹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岔处分为5等份,下1/5为颈椎,中2/5为胸椎,上l/5为腰骶椎。主治落枕、颈椎综合征。

胸椎:位置见上。主治胸胁疼痛、经前乳房胀痛、乳腺炎、产后泌乳不足。

腰骶椎:位置见上。主治腰骶部疼痛。

颈:颈椎前侧耳腔缘。主治落枕、颈项肿痛。

胸:胸椎前侧耳腔缘。主治胸胁疼痛、胸闷、乳腺炎。

腹:腰骶椎前侧耳腔缘。主治腹痛、腹胀、腹泻、急性腰扭伤。

三角窝部

神门: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岔处稍上方。主治失眠、多梦、痛症、戒断综合征。

盆腔: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岔处稍下方。主治盆腔炎。

角窝中:在三角窝内中1/3:主治哮喘。

内生殖器:在三角窝前1/3凹陷处。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遗精早泄。

角窝上:三角窝前上方。主治高血压。

耳屏部

外耳: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主治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

外鼻:耳屏外侧面正中稍前。主治鼻前庭炎、鼻炎。

屏尖: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主治发热、牙痛。

肾上腺: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主治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间日疟、链霉素中毒性眩晕。

咽喉:耳屏内侧面上1/2处。主治声音嘶哑、咽喉炎、扁桃体炎。

内鼻:耳屏内侧面下1/2处。主治鼻炎、副鼻窦炎、鼻衄。

对耳屏部

对屏尖:对耳屏的尖端。主治哮喘、腮腺炎、皮肤瘙痒症、睾丸炎、副睾炎。

缘中:对屏尖与轮屏切迹之间。主治遗尿、内耳眩晕症。

枕: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主治头痛、头晕、哮喘、癫痫、神经衰弱。

颞:在枕穴与额穴连线中点。主治偏头痛。

额: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主治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主治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

耳甲部

心:耳甲腔中央。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

肺:耳甲腔中央周围。主治咳喘、胸闷、声音嘶哑、痤疮、皮肤瘙痒症、荨麻疹、扁平疣、便秘、戒断综合征。

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主治咳喘。

脾:耳甲腔的后上方。主治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

上一篇:气针疗法
下一篇:鼻针疗法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