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热的诊断说明

病原体有两种,一为小螺菌或称鼠咬热螺旋体,长约3~5μm,有鞭毛,运动迅速,其所致疾病为螺菌热。对小螺菌所致病例,除鼠咬史外,须从患者的血液、关节液或局部脓液寻找病原体,或在黑地映光镜下检出螺旋体,或将涂片染色后检查。如将血液接种小白鼠、豚鼠或兔的腹膜内,1周后检查血液及腹腔液,易于发现此病的小螺菌。

病原体有两种,一为小螺菌(spirillumminus)或称鼠咬热螺旋体,长约3~5μm,有鞭毛,运动迅速,其所致疾病为螺菌热(spirillnmfever,在日本称为sodoku)。另一种为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moniliformis),长1~3μm,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等,其所致疾病为链杆菌热(streptobacillaryfever)。美国麻省哈佛山曾由牛奶引起此病流行,乃因乳牛被鼠咬所致,故又称哈佛山热。

对小螺菌所致病例,除鼠咬史外,须从患者的血液、关节液或局部脓液寻找病原体,或在黑地映光镜下检出螺旋体,或将涂片染色后检查。如将血液接种小白鼠、豚鼠或兔的腹膜内,1周后检查血液及腹腔液,易于发现此病的小螺菌。因为小动物本身可带这类病原体,在接种前须先检查血液,以肯定它没有这种感染,然后再接种。对于链杆菌所致的病例,除上述方法找病原体外,可用气-液相色谱法(1985)作快速诊断,还可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查凝集素的存在。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