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佛手菌核病

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100%只存活5天。广东10―12月发生,为害较重。

学名 Citrus medica L. var.sarcodactylis (Noot.) Swingle别名佛手柑。属芳香科小乔木或灌木。以果入药,具理气止痛、消食化痰之功效。也可作蜜钱或浸酒作摆饰。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台湾。

症状 为害贮藏期间埋在沙土中的果实。病果多先在伤口处发病,开始水渍状,淡褐色,迅速扩大,软腐,最后烂成一堆稀泥,病部产生大量黑色的颗粒,即病原菌的菌核。

病原 Sclerotinia sclerotiorμm (Lib.) de Bary称核盘菌,属于囊菌亚门真菌。病部产生的菌核卵圆形、不规则形,初白色,后外部变为黑色,大小2―5×1―3(mm)。在PDA上菌丛白色,毡状,菌丝体平展,粗糙,生长迅速。菌丝无色,有分枝,并产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其分枝顶部不规则地簇生一些小瓶梗,上密生无 色单胞微小的分生孢子,其大小仅1.5―3×1―2(μm),一星期后逐渐形成初白色后外层黑色不规则形的大菌核。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遇空气湿度变化即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侵染周围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成为再侵染源扩大传播。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当营养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温5―20℃,15℃最适。子囊孢子0一35℃均可萌发,以5―10℃最有利。菌丝在0―30℃均能生长,20℃最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菌核萌发要求高温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子囊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分。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100%只存活5天。广东10―12月发生,为害较重。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上一篇:药用植物杏疔病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