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小畦垄作高产栽培技术

丹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以根入药,主治冠心病及心血管疾病。“中江丹参”历来以其单产高、药物有效成分含量高、色泽好而闻名全国,饮誉中外,已经成为中江县出口创汇、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的重要资源。

丹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以根入药,主治冠心病及心血管疾病。在四川省中江县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于境内西北龙泉山脉。“中江丹参”历来以其单产高、药物有效成分含量高、色泽好而闻名全国,饮誉中外,已经成为中江县出口创汇、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的重要资源。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中江县药农摸索出一套“丹参小畦垄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现整理介绍如下:

一、选用良种

“中江丹参”主要包括中江大叶型丹参、中江小叶型丹参和中江野生型丹参等资源类型,各资源类型的大致特性为:

1、中江大叶型丹参

为产区传统栽培的大宗主流品种,多分布于海拔400~700m的丘陵区。叶片大,卵圆形,叶和分枝数较少;根粗短而较少,无木心,为感病型品种。用根扦插繁殖时,愈伤组织形成至根芽分化萌发需70~100天。生育期200~240天,生药平均产量268.75kg/亩。

2、中江小叶型丹参

是产区近10多年来从野生转化为人工栽培的品种,为目前主推品种。多分布于海拔600~800m的丘陵低山区,叶片小,盾圆,叶和分枝数多;根细长、较多,有木心,为抗病型品种。用根扦插繁殖时,愈伤组织形成至根芽分化萌发需50~80天。生育期250~270天,生药平均产量达到817.72kg/亩。

3、中江野生型丹参

多分布在海拔700~1000m的低山区,叶片大小均匀,卵圆或盾圆形,叶和分枝数较多;根条中等长短,有木心,为耐病型品种可用。种子千粒重0.7~1.28,用根扦插繁殖和种子繁殖。用根扦插繁殖时,愈伤组织形成至根芽分化萌发需70~85天。生育期260~280天,生药平均产量324.44kg/亩。

二、育苗

育苗期安排在上年冬季(12月至翌年2月)。育苗时选用中等(直径0.5~1cm)大小、色泽紫红、无瘤肿、无破裂的根条做种,将种根折(或切)为2~3cm长的根段,按3~6cm间距顺向斜插(或平放),覆土5~7cm,地膜覆盖,加小拱棚培育。出苗50%左右时揭去地膜,待参苗长出6~10片叶时再揭开拱膜炼苗,2~3天后移栽。

三、选地整地

栽种丹参的土地,宜选择海拔370~900m的山缘、丘陵及低山、向阳的紫色土壤,要求土壤中性至微碱性,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然后将土地深翻、整细、耙平。

四、施肥做垄

栽种丹参的土地按70cm宽做畦,在畦中间开一条施肥沟,每亩沟施腐熟优质有机肥1000~2000kg(也可结合整地施入)、过磷酸钙20~30kg、碳酸氢铵10~15kg或尿素4~7kg及腐熟人畜粪水4000kg。取畦两边7~10cm的土盖施肥沟做垄,垄面宽50cm左右、垄高20cm左右,垄与垄之间开沟,便于排灌,用锄头将垄面土壤整细、拍平,达到水足、垄直、面平。

五、盖膜撬窝

将超微膜拉伸、铺平,紧贴垄面覆盖,膜四周用泥土压实封严;用铁锹按“品”字形挖坑,每垄2行,行距为35cm、株距为42~45cm、坑深3~6cm,每亩挖坑4500个左右。

六、移栽

春季移栽时,按芦头苗、壮苗、弱苗、芽苗分级移栽,大 (老)苗栽前需剪去部分绿叶(约1/5)。壮苗、芦头苗每坑栽1株,弱苗、芽苗每坑栽2株。苗要栽正,适当覆土后及时淋足定根水,再用细土封严药苗周围膜孔。栽植的深浅与覆土的总原则:芽苗覆土要盖过芽,其它苗覆土到最下1叶处。移栽5~7天后查苗补缺,确保苗全、苗齐。

七、除草摘花

生长期间人工除草3次,苗高13~18cm时除第1次草,6、7月各除草1次。除收获种子的植株外,在初花期以后,要及时摘除花苔,切勿伤及叶片。

八、适时追肥

分别在6~7月和8~9月生长期间,追肥2~3次。第 1次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500kg左右;第2、3次除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500kg左右外,每亩加施饼肥(腐熟)20~30kg、过磷酸钙10~15kg、尿素5~10kg、硫酸钾5~10kg。生长季节用0.2%的磷酸二氢钾液加0.2%硼肥液或0.3%硫酸锌根外迫施2~3次,每次间隔7~10天。

九、防治病虫害

丹参病害主要有叶枯病(又称斑枯病)、根腐病(又称烂根病)、菌核病(又称菌核性根腐病)、紫纹羽病(又称红根病)、根结线虫病(又称肿瘤病)、菟丝子病、白绢病等。对危害根部的根腐病、菌核病、紫纹羽病、白绢病等病害,可于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淋苗;对根结线虫病可用新型生物类农药0.9%爱福丁乳油600倍液灌根。丹参虫害主要有银纹夜蛾(又名青虫、造桥虫)、绿腿腹露蝗(又名蝗虫,土名叫“蚱蜢”)、蛴螬、地老虎等,可用0.9%爱福丁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