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动画片优化幼儿语言教育

那些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动画片才会给幼儿以启迪,例如《小蝌蚪找妈妈》就适合大班幼儿,而某些荒诞离奇的动画片却不适合幼儿的语言教学。当一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动画片运用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就会出现不可抵挡的魅力。

利用动画片优化幼儿语言教育

一、正确选择动画片,增强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如今的动画片琳琅满目,形式多种多样,有民间故事,如《白雪公主》、《孙悟空大闹天宫》;有趣味性的,如《米老鼠和唐老鸭》;有知识性的,如《黑猫警长》、《海尔兄弟》等等。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好学、好问、好模仿。他们学习语言的特点是,在主动模仿和具体运用中学习语言。因此,选择适合于幼儿年龄特点且具有语言教育功能的动画片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些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动画片才会给幼儿以启迪,例如《小蝌蚪找妈妈》就适合大班幼儿,而某些荒诞离奇的动画片却不适合幼儿的语言教学。

兴趣是一种行为动机,是推动幼儿学习的直接动力,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宋朝大教育家朱熹精辟地论述道,“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幼儿园的孩子兴趣易于变化,稳定性差,鲜明、生动、变化的事物才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应考虑幼儿这一特点,而动画片具有直观性、生动活泼、色彩鲜明的特点,具有真实生动的视听形象,画面丰富。它的这些特点正好符合幼儿兴趣的需要,也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当一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动画片运用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就会出现不可抵挡的魅力。当幼儿的眼睛着迷地停驻于动画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语言教育和动画完美相结合的过程正是幼儿轻松学习,也是幼儿语言能力得到不断充实、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例如,在中班《小猫钓鱼》过程中,在平行的二个班级中做一实验。中(一)班幼儿以看图片为主进行语言教学,中(二)班幼儿以观看动画片并结合游戏进行语言教学。相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手段,两者的教学效果完全不同;中(一)班的幼儿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使尽了招数,但幼儿仍是反应平淡,缺乏激情与主动性,而中(二)班的幼儿兴趣浓厚、反应热烈、气氛活跃,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大胆地进行语言训练。这种以幼儿为主体,以动画为媒体的语言教育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在与客观语言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增长才智,它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通过多通道感官刺激,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语言

动画片从以笔墨纸张为载体发展到以电影、电视、电脑软件为载体,实现了从单一的视觉刺激到全方位多通道的感官刺激的转换。它具有引人入胜的画面、美妙的音乐、生动的语言,容易为幼儿接受。尤其是幼儿园的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早期,他们的感官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刺激才能引起注意,同时他们的语言水平正处于一个飞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语言的获取关键在于听觉和视觉,同时听觉和视觉的成熟水平和敏锐程度密切关系到人的思维能力的高低。动画片为幼儿接受这种良好的感官训练和语言发展提供了机会。

在中班语言故事《熊猫百货商店》这一教学活动中,笔者事先把动画片《熊猫百货商店》根据教学需要剪辑加工成约5分钟的教学动画片,讲课中适时播放。动画片把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展现在幼儿眼前:长颈鹿到熊猫百货商店买围巾,可是没买到;河马来买口罩,还是没买到;大象买皮带,也同样是没买到,最后熊猫帮助他们去工厂定做,才让他们如愿以偿地买到了各自所需的物品。这些鲜明生动的动画画面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饶有兴趣地学习了“口罩、皮带、围巾”等一些词汇和动物间的对话。同时也让幼儿迅速掌握了语言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为何小动物们刚开始都买不到各自所需的东西呢?”而动画片则让幼儿很容易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长颈鹿的脖子很长,河马的嘴巴特别大,大象的身子非常粗。这种融视、听、动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浓缩的方式给幼儿的感官以有效的刺激,从而使幼儿在较短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信息,理解了故事的主题,达到了语言教学的目的。

当然,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如果一味强调动画片的作用,而忽略幼儿在语言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把动画片运用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时应注意贯穿幼儿的主要活动——游戏,因为游戏是幼儿语言实践的最佳时机,它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和完善语言的最佳手段。游戏给了所有幼儿练习说话的机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例如,在大班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幼儿根据动画片的内容进行模仿、交往,数名幼儿分别戴上乌龟、鸭子、鱼、青蛙的头饰,其余的幼儿则扮演蛾蚌进行游戏表演。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完全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中,他们在游戏中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利用动画片的情感暗示,发挥语言的教育功能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以及对自己的活动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情感对大脑皮质的有效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可以大大增进大脑的工作,使大脑皮质处于活动状态,形成一定的兴奋中心,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作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大大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动画片以它特有的电教媒体,通过视听感官的传递,刺激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优势中心,产生积极的情感,另外,动画片还有着明显的情感倾向性,高兴与悲伤、爱与憎、轻松与紧张、宁静与激动等情感特质在动画片中都有着明显的表现。对幼儿来说,情感是他们活动的动力来源,决定着自身行为的动机和兴趣。由于幼儿理智发展不充分,情感色彩浓厚,动画片能引导幼儿体验别人的情感,同时加深自己的内在体验。动画片中的情境刺激了幼儿的感知,能引起幼儿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下雨的时候》这一语言教学中,笔者又一次运用了动画片配合语言教学。当电视屏幕上出现众多小动物在草地上高兴地玩耍时,此时幼儿的心情也显得轻松愉快;随着画面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小动物被雨淋得直叫,这时幼儿的心情也紧张起来,产生了一种怜惜之情;当屏幕上出现小兔子让其它小动物躲雨时,孩子们这才露出欣慰的笑容。而该动画片的语言教育功能也得到了升华:小朋友之间也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在这里动画片以它特有的魅力使幼儿的认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产生“成功共乐”的效应,幼儿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了知识、增长了才智。最后小朋友们在教师的鼓励下欢快地进行游戏,他们戴上头饰,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模仿动画中小动物的语言、行为进行交往,小朋友们在游戏中表演得可投入、可认真了。动画片的运用,生动地再现了语言情境,引发了幼儿的真情实感,激发了幼儿的说话兴趣,加深了幼儿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动画片不仅开阔了幼儿的视野,使幼儿产生了主动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语言教育的实效性,它使语言教育活动从教师单向传授、灌输转换到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中来,使幼儿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获取。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