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是送给父母的礼物

家长抱怨孩子,是常事。然而,家长不知道的是,孩子问题,其实是对父母问题的回应。小熙读高二,现在休学在家,父母想解决儿子不去上学的问题,于是自愿作为现场个案接受咨询。小熙看到父母的关系到了破裂的边缘,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把学习的阵地从学校转移到家里。

孩子的问题,是送给父母的礼物

家长抱怨孩子,是常事。

他们困惑的往往是,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为什么孩子还有问题?

比如,不上学,沉溺游戏,与老师发生矛盾等等。

然而,家长不知道的是,孩子问题,其实是对父母问题的回应。

孩子的症状,是送给父母的礼物

去年我参加了一个家庭治疗课堂,在课堂上,有一个家庭个案,高中生小熙和他的父母。

小熙读高二,现在休学在家,父母想解决儿子不去上学的问题,于是自愿作为现场个案接受咨询。

老师问小熙:“你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选择在学校读书,可是你更愿意留在家里,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孩子两手一摊,说:

就像你养了两只猴子,如果你不在家,两只猴子就跑了。

这是一个隐喻,他说他自己是养猴人,父母就是那两只猴子,如果他不在家守着,这两只猴子就分开跑了。

小熙的爸爸在外地工作,他跟妈妈生活在老家。

在他的印象里,爸爸两三个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小熙和妈妈都要去车站接爸爸,接到爸爸,便是家里最开心的日子。

可是最近一年多,爸妈开始经常吵架,见面就吵,锅碗瓢盆满天飞,爸爸也不怎么着家了。

高一那年,爸爸过年只在家里呆了几天,大年三十爸妈还大吵了一架,小熙连团年饭都没吃上。

妈妈的脾气越来越大,对待小熙从唠唠叨叨变成了骂骂咧咧。

小熙也无心学习,成绩节节败退,老师的投诉也多了。

到了高二,小熙怎么说都不愿去上学,他说要在家里自学,到时一样参加高考。

可是这样父母着急啊,一见面就问孩子的情况,爸爸也渐渐地回家多了,经常做他的思想工作劝他去学校。

可这孩子犟得很,绝不跨出家门。

以前一见面就吵架斗气的两夫妇,现在是联手起来斗儿子,可是这样儿子高兴了,为什么呢?

因为在孩子来看,父母联合起来斗自己,就不会分离了。

小熙看到父母的关系到了破裂的边缘,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把学习的阵地从学校转移到家里。

为了吸引父母的关注,为了看住父母,他试图用自己的问题挽救这个家庭,挽救父母的关系。

从这一点看,孩子的问题是呈送给父母的礼物。

所以,为了做好一个看猴人,小熙真可谓用心良苦。

其实,每个家里都有这样一个“看猴人”,这个人,通常是孩子。

孩子,是家庭情绪的探测器

我们成人在社会上混了这么多年,吃过多少亏长了多少记性,为了适应这个社会,身上的防御一层层。

这些防御很好地保护了我们,但也成为了层层叠嶂,隔离了最原初的感受。

而孩子不一样,他们有非常敏锐的触角,家里稍有点不对劲,他鼻子一闻就知道。

比如小熙,他从父母的争斗里,从妈妈对他的态度里,甚至从一个眼神里,都感觉到了父母关系的变化,也感觉到这个家庭到了一个崩溃的边缘。

而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是让孩子恐惧的,当孩子的触角感觉到了这些东西,他是不会坐视不理的。

孩子的问题,真的只是孩子的问题吗?不,透过孩子的问题,一定可以看到父母的愿望。

闹得沸沸扬扬的小龙女事件,我们看到吴卓林报警抓母、退学、出柜、发视频求助等一系列大动作。

目的可能是要引父现身,实现妈妈的愿望。

当年成龙一句“犯了天下男人都犯的错”就抛下她们母女不理,吴绮莉和女儿的身份都没有得到承认。

妈妈需要一个说法,需要成龙出面应对,孩子深知母亲的心事,不惜牺牲自己逼父亲出面,实现妈妈潜意识的愿望。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不妨问一下自己:我在孩子的问题里贡献了什么?

当父母觉察到孩子的问题也有自己的份的时候,家庭的动力就开始改变了。

将问题转化成礼物

1、放下掌控和慌乱

很多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都很抓狂,觉得事情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完全不受控制了,会很慌乱。

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参与了孩子问题的形成时,父母会觉得问题不再那么可怕,他们也可以通过调整自己来缓解问题。

2、父母、孩子各司其职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某些动力促使了孩子问题的形成时,父母就会对自己的那一部分作用力负责任,而不是把问题的压力全部推脱到孩子身上。

当父母不再打击、指责孩子的时候,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就从一个纠结的死循环中出来,变成一种合作关系。

父母调整父母的,孩子负责孩子的,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家庭的氛围将变得和谐,问题也就有了引刃而解的可能。

3、孩子出现问题,是提醒你要改变

当父母在孩子的问题上看到自己需要调整的部分时,孩子的问题就变成了送给父母的礼物。

问题是让人纠结的、恼怒的,唯恐避之不及的,而礼物是美好的、受欢迎的,让人愉悦的。

父母若带着好奇心去看待问题,这时,他看到的,反而是一个改变的契机。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