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成人同样需要朋友

作为家长我们要意识到一点:孩子与我们成人一样需要朋友。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支持孩子交朋友。人有社会属性,人人都需要朋友,没有人际交往的人生是孤独的、苍白的。研究表明,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其他的社会关系所无法取代的。

孩子与成人同样需要朋友

作为家长我们要意识到一点:孩子与我们成人一样需要朋友。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支持孩子交朋友。荀子说,人不能生而无群。人有社会属性,人人都需要朋友,没有人际交往的人生是孤独的、苍白的。孩子与成人一样需要朋友,和伙伴交往是孩子的一种社会性的需要。研究表明,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其他的社会关系所无法取代的。从心理方面讲,和伙伴一起学习、生活、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健全孩子的人格,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群体;从情感发展方面看,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帮助,从而使孩子更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且有伙伴一起玩耍,会帮助孩子学会合作、包容,并能在交往中提高适应他人和社会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拥有朋友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从而远离孤独,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总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良师更需要益友,没有伙伴,孤独和不快的情绪会伴随着孩子的生活,对其心理、个性、情感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看看现今的孩子,正深陷“伙伴危机”中,深陷没有朋友的孤独中。造成当今孩子没有伙伴的客观原因,主要是作为独生子女,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在家里是“小太阳”,形单影只;出了门,又因为高楼林立、各家门扉紧闭鲜于往来而“难觅知音”。而让孩子陷入孤独状态的主观原因,则在于我们家长的种种顾虑。第一,孩子每天放学回家有一大堆的作业要完成,即便双休日也要参加各种辅导班。第二,让孩子出去找同伴玩,家长不放心。第三,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虽然没有伙伴,但父母可以陪他玩,况且还有那么多玩具。所以,能在家里开心地玩,就没有必要去找同伴一起玩了。

为了让女儿拥有和伙伴玩耍的快乐,我通过各种方式、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同伴交往,支持她广交朋友。我给孩子大量时间和同伴一起玩耍。依依性格开朗,喜交朋友,这一点极像我。在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只要带她下楼玩,我就有意识地把她往有孩子的地方领,然后看着她很快和别的小孩子打成一片,开心地玩着彼此的玩具,做着各种游戏。孩子再大一点,自己就有了找小朋友玩的意识,常常到楼下健身区玩,不一会工夫就和那里的孩子混熟了。

依依最早懂得“朋友”的含义,是在三岁多的时候。那时候她正在山东龙口上幼儿园。幼儿园里有一个小朋友叫韩子仪,和依依很要好,两个人不仅总在一块玩,而且依依还担负起照顾他的责任。尽管韩子仪是个男孩子,还比依依大半岁,但他没有依依有“闯劲”,对父母的依赖感很强。有一次放学回家,依依竟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只袜子。她妈妈问她,这是哪来的袜子?她说,是她朋友的。坐车的时候掉地上了,她替他收着呢,明天上幼儿园见到他再给他。她妈妈很好奇:“谁是你的朋友呀?”“韩子仪呀!”依依很清晰地说。

此后,依依的嘴里时常会蹦出“我朋友”这样的词。5岁那年,一天在楼下玩,邻居奶奶问她怎么站在门口不动,她一脸严肃地说:“我在等我朋友。”惹得那个奶奶忍俊不禁。她说,这话从一个5岁孩子嘴里说出来,听着真逗。可依依是郑重的,在她看来,拥有朋友是不分大人小孩的,尽管她是孩子,可她一样拥有朋友。

我从不反对依依带朋友回家。依依热情好客,总喜欢邀请同学、朋友到家里来玩。很多时候,呼啦啦一下带回五六个小孩子,他们在地上蹦跳,在床上打滚,甚至在家里玩捉迷藏的游戏……翻天覆地闹过一通,等孩子们走了,再看家里: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床上被褥被“蹂躏”得面目全非,柜子里因为捉迷藏时有人藏身于内而同样零乱不堪,给依依买的各种水果早已“洗劫一空”,果皮却从桌面到地上铺摆开来……结果,每次我和妻子带领依依都要收拾上大半天。

据我所知,很多父母做不到这一点。带那么多孩子回来多闹啊,把家里弄脏了、弄乱了,收拾起来多麻烦啊……可是,和孩子收获的快乐比起来,这些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啊。

依依刚上小学的一个星期天,相约和同班同学王忠辉、王梓阳一起在我家的楼下玩。大概是玩腻了,依依邀请他们到家里来玩。两个人欣然同意,跟随依依上了楼。几个人在依依的房间里看书、玩各种玩具,甚至玩起了捉迷藏,柜子里、门后、阳台,乃至床底下,都成了他们藏身的地方。房间里不时爆发出孩子们开心的笑声。玩累了,依依张罗着叫大家吃水果,喝水,俨然是个小主人。

眼看着到了吃午饭的时间,王忠辉、王梓阳的父母相继到我家叫他们回家吃饭,可孩子们正玩在兴头上,谁也不想走。依依又盛情挽留他们,一再对王忠辉、王梓阳的父母说,叫他俩在我家吃饭。当得到了同意,依依高兴地跳起来,拉着两个孩子的手,生怕他们走掉似的,一直拽进她的房间。然后回头嘱咐她的妈妈,王忠辉喜欢吃面条,王梓阳喜欢吃蛋炒饭。

一番忙碌之后,几个孩子吃完了午饭,又玩了一会儿,两个孩子陆续被家人接走了。依依和他们道别,再三嘱咐他们,下个周末还到家里来玩。这是依依第一次带小伙伴到家里来做客。此后,她时常将朋友领回家,最多的时候一下子领回5个孩子。不管谁来,她都把最好的玩具拿出来给大家玩,把父母给她买的最好的食品拿出来招待大家。

除了招待朋友吃饭,依依还有留朋友住宿的“壮举”呢。2003年6月13日,当时依依刚进行完期末考试,放假两天。晚上,在家里玩得很没意思,她提出去同学赵悦家玩。当时天还没有黑,她妈妈就同意了,条件是半小时后准时回家。半小时后依依果然按时回来了,可身后还跟着赵悦。原来,时间越来越晚,可两个孩子一副难舍难分的样子。不知道是谁想出的主意,两个孩子非要在一起睡。可究竟在谁家睡呢?依依又显露出热情的性格:“去我家吧,和我一张床睡!”然后再三请求赵悦的父母,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像过节似的,兴高采烈地把赵悦领回了家。

那一晚,两个孩子都很兴奋,有说不完的话,玩不尽的游戏。一直到午夜了,两个人还在说笑玩耍,没有丝毫睡意。我几次偷偷下床,透过门缝观察她们,有心催促她们早点休息,可看到孩子脸上洋溢着的微笑,又实在不忍心破坏她们的好心境。

那一夜我一直没有睡安稳,迷迷糊糊地一颗心总在惦记着依依和她的小客人。清晨我蹑手蹑脚地到依依房间观察情况,看到两个孩子一人抱着一个布娃娃香甜地睡着。昨天晚上她们太兴奋了,以至于疲惫至此。本想不打扰她们,让她们多睡会儿。可是我刚转身带上门,依依就醒了,她悄悄起了床,跑到我的房间,让我倒杯开水晾着。我问她干什么用,她说等一会儿赵悦醒了给她喝。

两个人在一起形影不离地又玩了一整天,又是一个夜晚降临,这一次赵悦说什么也要依依到她家睡一晚上,算作“回请”。那个晚上两个人是怎么度过的,我就不得而知了。一大早,依依和赵悦一起回到家,神采奕奕的。问她在别人家睡觉时想不想爸爸妈妈,她说没来得及想。问她在别人家睡得惯吗?她一副调皮的样子说:“感觉好极了!”

就因为对朋友如此热忱,所以依依的朋友越来越多。初跳级的时候,她总担心新班级的同学不喜欢她,可是不久很多同学都成了她的朋友。我积极支持依依和朋友联络。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上了小学,无论从都市到乡村,依依总有几个很要好的朋友。我鼓励她把家里电话告诉朋友,并经常和他们通话。

依依上学后,我还从中间牵线,帮助依依交笔友。虽然笔友不能在一起玩耍,但和笔友通信的过程,也是和同龄伙伴交流的过程,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个性发展、社会化发展都大有裨益。《玩过小学》出版后,依依还通过这本书交了好多“快乐小伙伴”,他们隔着千山万水经常互通电话、发电子邮件,或者通过qq聊天……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