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用手机,你是怎样教育的

“该不该给孩子配手机”的问题,曾让很多家长头疼。但有些家长,已经在后悔太早给孩子配备了手机。但没过多久,他发现女儿常常和一名陌生男性打电话,两人的微信聊天记录也有一些露骨的字眼。这些话语让杜先生认为,这名男性对女儿的行为充斥着猥亵企图。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一环可以掉以轻心。

“该不该给孩子配手机”的问题,曾让很多家长头疼。

但有些家长,已经在后悔太早给孩子配备了手机。

浙江一位杜先生发现10岁女儿最近特别喜欢拍小视频上传到网上,起初他也觉得很有趣。

但没过多久,他发现女儿常常和一名陌生男性打电话,两人的微信聊天记录也有一些露骨的字眼。

男子网上认识10岁女孩让其叫“爸爸”,聊天内容不堪

这些话语让杜先生认为,这名男性对女儿的行为充斥着猥亵企图。

而自己的女儿却是毫无警惕,还给对方备注成“未来男朋友”。

这件事,应当承担责任的除了那名男性和平台方,更有杜先生自己:“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很重要,不应将该承担的责任,全都推给社会”。

对于还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来说,要让他们自己认识清楚所要坚守的底线在哪里。

现在很多家长在解决是不是要给孩子买手机有所疑问,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买与不买”,而是在于“如何正确地使用手机”,在买手机前必须和孩子沟通清楚这几件事。

界定手机的具体用途

如果孩子很想要手机,父母应该和孩子沟通清楚,他们想用手机来做什么。通常孩子用手机有3种用途:

01写作业、查资料

现在很多老师都在手机上布置作业,有些作业是要求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的,对于这类情况,家长不得不支持,对吗?

02社交需求

孩子越大,越容易受同龄人的影响,尤其在进入到小学高年段和初中后,孩子对于同伴归属感的需要会越来越强烈,当同学们都在用手机交流时,手机便不知不觉地演化成为同龄人社交圈层的敲门砖,没有手机可能被大家排斥,孩子会在同伴交往中失去话语权,逐渐产生心理落差。

当家长看到了孩子内心的这份需求,孩子会有被理解的感受,然后双方一起商定使用手机聊QQ、微信的具体规则,会比较有效。

03娱乐需要

和我们的童年相比,现在的孩子们的活动圈和真的小了很多,偶尔看到一群孩子在小区里玩耍都是一幅难得的画面,孩子的娱乐活动除了游乐场、公园,更多的场景转移到了线上游戏,既不受天气、场地影响,又不怕家长没时间爽约,还能得到比平时更多的奖励、肯定和乐趣。

谈到这些,不是帮孩子站台,而是让家长们看到玩游戏背后的心理成因,毕竟靠怕、靠堵,不是长久之计。

共同商定使用规则

在使用手机前,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制定规则,以免“野马脱缰”。制定规则的原则是越具体越易行,例如:

01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手机

在老师要求的作业中,有上网查阅资料,可以使用,但在学习期间禁止玩游戏。

02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

开辟一个自主时段,例如晚上20:00—20:30,在作业按要求完成后,可以跟同学聊聊天,或玩半小时游戏。

03什么时候不能用手机

上课时不能玩手机,写作业时不能玩手机,吃饭时不能玩手机等等。

04手机该如何保管

比如晚上20:30点可以拿手机,21点过后,手机要交给父母保管。

05什么情况下手机会被没收

在上课时玩手机,或玩手机已经影响到了学习和休息。

界定可以下载哪些程序

网络世界的信息太丰富,当然会伴有很多风险,因此父母需要为孩子建立清晰的边界,规定手机上可以装什么程序,能够浏览哪些信息。



如果孩子用手机玩游戏,父母需要确定是什么游戏,每天或每周能玩多长时间,这款游戏是否需要付费。

不要将你的银行卡或者信用卡绑在孩子的微信、QQ和游戏上,如果需要付费,必须征得父母同意。

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定,该给予具体的惩罚是什么。

买什么档次的手机

如果孩子年龄较小,只是为了日常通话方便,买个老人机即可。

如果为了上网查资料或QQ和微信,可以把你淘汰下来的手机给孩子用。

如果还需要满足更多的功能,高性价比的国产品牌可以满足日常应用。

请家长们切记,不可一味满足孩子的“名牌虚荣心”,手机的功能须在合理的使用范围内,价格要在您的承受范围内。

曾在某大品牌专柜前,看到一个学生妹,身后跟着一个踩着布鞋的妈妈,手里紧紧抓着一个陈年的手提布袋,当孩子冷冷地追问“你到底买不买?”,妈妈颤抖着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买”……

各种滋味,五味杂陈……

对父母来说,主动保护孩子的隐私信息,同样重要。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底线教育

这个社会,对孩子“虎视眈眈”的人从来不在少数,这些人,自然有法律制裁。

但没有一位父母会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成为新闻中被伤害的某某,而要保护孩子不受到这样的侵犯,父母必须在孩子心中,划一条明确的底线。

一个还不满10岁的小女孩,对自己的身体保护意识薄弱实属正常,成年人看做是“侵犯、猥亵”的语言,也许她并不明白其中含义。

单单指望孩子自己就能无师自通地学会去坚守所谓底线,未免有些太理想主义。

底线教育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既然恶魔没有底线,那至少要让孩子们明确什么事情绝对不可以做。

父母常常用“孩子还小”来拒绝教他们一些并不那么美好、阳光的事情,可是,这并不能阻止一些恶意的事情时刻都在发生。

而好的教育,是既要让孩子保有阳光健康的心理,也要让他们明白,人生在世,需要有自己的原则。

给孩子最好的保护是不暴露他们的隐私

教会孩子自尊自重很重要,而家长自己也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明确自己的底线。

晒孩子是许多中国家长的共同“爱好”。

曾经家长们炫耀孩子的方式在于邻里闲谈,年节聚会时的热切交流。

而如今,只需要朋友圈一条动态,孩子的一颦一笑就能被几十上百人看到。而如果发在微博等受众更加广泛的平台,观看者的数字往往还能更多。

还有很多父母喜欢用孩子照片当做自己头像,他们没有重视的是,这些信息会暴露什么,看到这些信息的陌生人会想些什么。

南京一位刑警曾提醒父母们不要过度“晒孩子”,但现实中太多父母忽略了这一点。

新闻里,杜先生说,自己孩子很喜欢发自己唱歌跳舞的视频在网上。自己也觉得很有趣,就没有阻止。

可是,正是这种“与他人分享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和任由孩子毫无顾忌地曝光自己生活的行为,给孩子成长埋下了隐患。

有网友翻阅自己一位“晒娃狂魔”朋友的微博,发现跟孩子相关的700多条微博里,可以找到的信息包括:居住小区、门牌号、孩子姓名生日、丈夫每天回家时间、夫妻二人工作单位、经常带孩子去玩的地方……

孩子的生活暴露得越多,窥伺者能够掌握的信息自然越多。

保护孩子是要预防危害

每一次事情发生后的指责、量刑,都是亡羊补牢,想要孩子永远不受这些伤害所扰,重要的是事前预防。

让孩子享受世界美好、阳光一面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什么事情“我不能做”以及“我为什么不能做”。

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需要为自己划一条底线,这条线如果缺失,可能要用未来某一天更为惨痛的教训才能补上。

大人们不愿提及的东西,可能会毁了孩子的未来。

家长们只顾自己的“分享欲”而忽视孩子隐私也可能给孩子成长埋下“不定时炸弹”。

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一环可以掉以轻心。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