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调皮捣蛋的孩子应该这样应对

有的孩子攻击性强,和同伴一句话不和便会动手;有的孩子午睡时自己睡不着,就通过抠、掐等方式想让相邻的同伴醒来陪自己;有的孩子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故意在集体中犯错误并引来其他同伴的模仿;有的孩子故意破坏全班辛苦的种植成果或其他作品……

非惩戒无以立规矩

实际上,关于“教师有没有教育惩戒权”的问题,早在2008年,教育部官员就已经明确表态:

教师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批评和表扬同样重要,一味不负责任的表扬会让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瑕疵。

虽然各种言说更多针对中小学,但同样适用于幼儿园。学龄前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他们的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中,需要各种规则来帮助他们逐步适应并在其中发展自己的社会性能力,对于还无法自律的孩子来说,他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其中的各种规则之所以能够起作用,还得依赖于与之相适应、恰当的惩戒。我们来看以下几个幼儿园中常见的案例。

案例一 打破规则的孩子

孩子在幼儿园的每项活动都有相应的规则,可总有一些孩子会打破这些规则:洗手时玩水,用冷水洗脸、洗头发,故意将水往同伴的身上洒;上厕所时推来推去,男孩儿尿尿时不对准便池,故意往旁边地上的地漏里面尿或者尿到同伴身上;喝水时将整杯水打倒弄湿周围同伴的衣裤;吃饭时将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故意往同桌碗里扔等等。

案例二爱冒险的孩子

幼儿园户外活动的自由游戏时间,一些“冒险王”就出来了:有的孩子会故意逆向同伴奔跑,还在奔跑过程中伸出手、脚去绊倒同伴;有的孩子会无视老师的要求,故意从很高的大型玩具上跳下来;有的孩子玩滑梯时插队或者直接推前面的同伴……


案例三喜欢攻击的孩子

有的孩子攻击性强,和同伴一句话不和便会动手;有的孩子午睡时自己睡不着,就通过抠、掐等方式想让相邻的同伴醒来陪自己;有的孩子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故意在集体中犯错误并引来其他同伴的模仿;有的孩子故意破坏全班辛苦的种植成果或其他作品……

以上案例,大家认为是否需要惩戒呢?幼儿园生活是很多孩子在一起的集体生活,对于这些违反共同规则的事件,如果老师没有引起重视,对相应的当事人实施适当的惩戒,那么以模仿学习为主的孩子们就会一个个都去效仿;面对老师的质问,聪明的孩子们就会这样为自己申辩“谁谁也是这样的”,让你哑口无言。

幼儿园老师对违规的孩子常见的惩戒有:

言语责备(批评);

取消某种权利;

隔离措施;

没收(危险物品)。

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社会,每个班级至少三十几名孩子,这些孩子性格各异,每天都会上演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老师对所有的违规事件都不敢采取适当的惩戒教育,只是唯唯诺诺的规劝或者无效的说教的话,孩子就会知道再大的错误老师也不会惩罚自己,因此而不断去挑战集体生活规则的底线,同样的错误或者更甚的错误因此不断上演,且还会从一个孩子身上扩散到全班孩子身上!

家长应对孩子所接受的惩戒教育


1.端正对惩戒的态度

没有一个孩子的幼儿园集体生活会一帆风顺,每个孩子在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你孩子班级的老师每次跟你沟通时只谈孩子好的方面,从不涉及孩子在幼儿园所遇到的问题或所犯的错误,你不应该因为孩子的优秀而高兴,你应该因为老师的不真诚而难过。

学龄前孩子的发展之所以存在着无限多的可能,就是因为他们会不断地去尝试错误,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进步。家长们不要因为自身对惩戒的看法有失偏颇而对孩子在幼儿园所接受的惩戒教育讳莫如深。要知道,赏识教育固然重要,惩戒教育也很可贵,它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足,在集体生活中接受一定的挫折,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养成及人格的完善。

2.多和班级老师沟通

不是每个孩子回家后都愿意和家长分享幼儿园的事情的,更不用说分享自己的“错事”。这就需要家长每天在接孩子时,多花几分钟时间,等大部分孩子都接走后问问老师自己孩子今天在幼儿园的一些表现。不要觉得自己这种行为会引起老师的反感(耽误老师的下班时间),真诚的老师会将孩子今天的一些主要表现都和你分享,好的方面老师会表扬,不好的方面老师也会和你说,并告诉你在家应怎么配合帮助孩子。

家长们不要等着老师来找自己,如果孩子的违规行为已经到老师要主动找你聊天的程度,那说明你家孩子这种行为不是偶尔的一两次,而是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且已经开始影响到孩子的幼儿园学习生活了。虽然可以亡羊补牢,但总没有防患于未然好。

3.做好惩戒的善后工作

孩子的行为养成是一个需要持续强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家庭教育多多配合幼儿园教育。在家长和老师之间建立了良好沟通习惯的前提下,你就能清楚地了解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各种表现,在家时也做好幼儿园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了老师关于某一方面的惩戒,回家后家长要做的不是接着在家进行批评,而是作为孩子坚强的情感后盾和“技术”支撑,就孩子犯错误的这一行为在家进行练习或学习,做好幼儿园惩戒教育的善后工作。

其实,家长们应该明确这一点,赏识教育也好,惩戒教育也罢,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虽然方式不同,但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同等重要,殊途同归。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