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哭,再哭我就打妖妖灵!”

大概采访了几位妈妈,她们给出的反馈是:。所以,我们排斥哭这种行为,认为它是不好的,不积极的。童忆成长专家称:哭,和笑一样,是孩子正常的情绪表现,从孩子成长角度来说,允许孩子哭,比逗孩子笑更重要。童忆专家提醒,接纳孩子哭,并不意味着可以满足孩子一切要求。

当了妈,最怕的事情——孩子哭

我们为什么害怕孩子哭?大概采访了几位妈妈,她们给出的反馈是:

1.哭,让我很烦s了,抓狂……

2.哭,对孩子身体不好;

3.哭,是无能的表现;

4.没有原因,哭就是不好的事情,让人感觉不爽。

所以,当孩子哭时,我们时常无条件制止,“憋住,不许哭!”

前段时间,有位奇葩的爸爸,因忍受不了孩子半夜哭闹,为发泄,一月内报警225次。这不禁让我们脑补画面,这孩子的哭声该有多催命啊,爸爸忍无可忍,选择这样奇葩的方式宣泄自己的烦躁的情绪。

孩子,我为啥讨厌你哭?

在传统观念里,只有遇到了不好的事情,才会哭。所以,我们排斥哭这种行为,认为它是不好的,不积极的。

当孩子哇啦哇啦收拾不住的时候,你会感觉无法控制自己面对孩子哭的焦虑情绪。

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也有人认为,大人不喜欢孩子哭,是大人无能的表现,因为自己没办法处理好孩子情绪,所以才排斥。这个说法,虽然我们极不愿意听到,但还是有些许道理的。

童忆成长专家称:哭,和笑一样,是孩子正常的情绪表现,从孩子成长角度来说,允许孩子哭,比逗孩子笑更重要。

哭,真的没有理由?!

孩子声泪俱下,哭得惊天地泣鬼神,完全哄不住啊。

大人往往一脸蒙圈,你这是哭啥呢,哭啥呢?所以,我们总是get不到孩子的“哭点”,哭,也得给个充分的理由啊!

但,对于孩子来说,哭,真的没有理由,俗话说“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三场”,或许就是简单的情感宣泄,或许孩子认为妈妈是一个安全的所在,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孩子小的时候,非常需要妈妈在他们不开心的时候,帮助他们、甚至吸收他们的负面情绪,有耐心的妈妈,是孩子真正的“心灵港湾”。

被小朋友碰了一下,哭;

没有买玩具,哭;

玩游戏输了,哭;

不会穿衣服,哭;

起床晚了,哭;

……

这些都是什么理由?大人完全掌握不住节奏啊~



育儿书上说,我们要接纳孩子情绪,当孩子哭闹时,我们抱抱、搂搂,给予足够的情感抚慰,可是,我都做了啊,为什么孩子还是无休止地哭?

童忆专家提醒,接纳孩子哭,并不意味着可以满足孩子一切要求。

有些哭声里,藏着威胁

“别哭了,不哭了妈妈就给你买!”

“不哭,妈妈就答应你!”

爸爸妈妈们要善于分辨哪些哭确实是孩子情感的需要,哪些哭真的是作为要挟的利器。

如果孩子哭完,爸爸妈妈立马答应孩子的条件,那么下面的n次,孩子依然会用哭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要怎么做?

1. 宝宝别哭,要坚强(否定情绪)

2. 烦死了,别哭了(厌恶、反感)

3. 再哭就不管你了(威胁)

4. 哭啥,哭能解决问题么?(埋怨)

5. 看看人家,就你爱哭(打击自尊)

6. 吃颗糖不哭了~(转移注意力)

以上方法都不可取,对照一下,你时常用吗?

换一种语气和方式,你可能会得到一个正面积极的结果:

1. 认可孩子感受与情绪,不去否定情绪(我知道这件事让你很难过,所以你才哭)。

2. 引导孩子认知情绪(例如,难过、害怕、委屈、愤怒等等);

3. 尝试让孩子说出来(你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哭吗?)

4.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心情有转变(玩具今天不能买,但是我们可以协商一下,怎样能让你开心起来)。

我们允许孩子哭,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哭而纵容孩子,更不能给孩子许诺,一哭就答应给孩子买买买,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发现,哭能换来这么多“好处”,以后,更会频频使用。

学龄前的孩子情绪外露,爱哭爱笑,这是正常的情绪发展特点,作为爸爸妈妈,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一方面不能强制的“堵”,另一方面也要学着用积极的方式鼓励孩子表达情绪,继而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一种成长过程。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