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一打针就哭?爸妈掌握这5点就能搞定他!

宝宝成长之中都会遇到一点小病小灾,吃药打针就无法避免,很多宝宝一打针就哇哇大哭,家长在旁边无可奈何,又是心疼宝宝又是焦心。可以想象打针这件“小事”给宝宝带来多么大的折磨。为什么孩子这么怕打针?

宝宝成长之中都会遇到一点小病小灾,吃药打针就无法避免,很多宝宝一打针就哇哇大哭,家长在旁边无可奈何,又是心疼宝宝又是焦心。

可以想象打针这件“小事”给宝宝带来多么大的折磨。

为什么孩子这么怕打针?

自我保护反应:婴幼儿尚未发育成熟,接受治疗时表现出畏惧感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保护反应之一。

陌生环境刺激:随着宝宝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发和形成,突然被带到陌生环境,就会惊恐。

医院氛围感染:周围宝宝都在哭,再坚强迟钝的宝宝也会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危险。

对强制束缚反抗:在医院就诊时,父母大多采取的办法是强行摁住宝宝,不让他们动弹,这更加剧了宝宝的反抗和恐惧心理,不哭才怪。

父母应该怎么做?

1.大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太紧张


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宝宝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宝宝喜欢观察大人的表情神态,有些家长,宝宝只是感冒发烧,结果大人们表现得一点都不淡定,神色凝重。宝宝看到你的气场变了,也会变得很敏感。

2.告诉宝宝即将要发生什么事

用宝宝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宝宝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宝宝不懂就不去说。去看病前告诉宝宝:将看到什么人,比如有穿白大褂的医生、有戴口罩的护士;将会发生什么事,比如详细告诉宝宝抽血化验的步骤;将会有一些疼痛的感觉,但一下下就不疼了,病也会好了。若能确切地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宝宝就不会太焦虑。

3.不要用撒谎的方法安慰宝宝

对于宝宝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

比如,有家长在明明需要打针时,跟宝宝说“我们不打针”,结果是把他按住,强行打针。有过这样的经历后,宝宝的依从性就会越来越差,不仅不配合,还会奋力挣扎。

比如,有家长带宝宝打针时,为了消解宝宝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宝宝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不如诚实地告诉宝宝:“是的,扎针的地方会疼,但只疼一会儿,然后就不再疼了,身体也就彻底好了。”宝宝心理有了一个正确的预期,也就容易接受了。

4.转移宝宝注意力

在护士准备要打针的时候,宝宝肯定心里很不舒服,哭闹不停的,作为父母可以拿一件东西,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宝宝会被这件好玩的东西给吸引,就不会想起来自己在打针,护士这时下手打针比较容易一些,宝宝也不会乱动,打完针时,宝宝可能会有点疼而嚎啕大哭,父母可以抱着宝宝哄哄就可以了。

5.多给宝宝安全感

很多宝宝在治疗时哭闹,是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注,来缓解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爸爸妈妈们可以通过身体的接触、拥抱、轻声细语来安抚宝宝,让宝宝获得安全满足。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运用正确、适当的拥抱体位来帮助宝宝顺利、快速地接受检查,以减轻宝宝的压力,避免不良情绪。

以下这些行为绝不提倡:

1.妖魔化护士


一般我们会这样安慰宝宝:“阿姨轻轻打,不痛哦。”但也会遇到这样的:“不要哭,医生阿姨坏,把我们弄哭了,打她!”……这样安慰宝宝,是要他从心底就恨医生?怪不得每次看见医生就开始哭了。

2.拿“医生”、“医院”来吓唬宝宝

父母在阻止宝宝某些不良行为时,尽量不要用“不吃饭,就把你送医院去”“再不听话就让医生来给你打针”等等语句来吓唬宝宝。这是错误的诱导,时间久了,自然会导致宝宝对医生、医院的排斥。

3.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

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宝宝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