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图形是先“平面”还是先“立体”?

学好图形,是帮助幼儿建议空间思维的最重要途径。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到底应该先学“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呢?众所周知,上中学时,我们的课程设置都是先学平面几何,再学立体几何。所有的面都要依附于体上存在,“面在体上”,就是这个道理。

学好图形,是帮助幼儿建议空间思维的最重要途径。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到底应该先学“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呢?

众所周知,上中学时,我们的课程设置都是先学平面几何,再学立体几何。几乎所有的中学老师也都认同这个认知逻辑,理由很简单:线是一维的,面是二维的,而立体图形是三 维的。但仔细想一想,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汽车、电视机、电冰箱、球等,都是立体的,正方形也就是电视机的一个面,圆形也只是球的切面。

这样看来,其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平面图形,因为所有的物体都是有厚度的,只是有的厚,有的薄,就连一面镜子也是有厚度的。如:我们习惯说这面镜子是长方形的,也只是忽略了其厚度而已。所以,即使是很薄的镜子,其实也是立体的。所有的面都要依附于体上存在,“面在体上”,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幼儿来说, 孩子是通过触摸来感知和认识事物的,五官是孩子与生俱来最好的学习工具。根据3-6岁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孩子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的。

知道了“面在体上”这个原理,我们也就不难得出和孩子生活紧密联系的,孩子经常去动手探究的其实都是立体图形,而平面图形,相对于孩子反而会更加抽象。所以,特别是在3岁的幼儿课上,老师提供给孩子的都应该是具体形象的教玩具,越立体,越贴近生活,孩子动手探究的欲望也会越强。

那么幼儿图形课上应该如何设置课程才会更符合幼儿心理,更加科学呢?

3岁的思维课上,帮助孩子建立庞大的空间思维必须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例如,《玩立体图形》课程便是3岁宝宝图形课的第一课。我们会结合生活中的实物让孩子通过触摸和多角度观察的方法去感知各种立体图形。

如何体现多角度呢?如:通过玩球,感知球是圆的、能滚动,通过切橙子,引导幼儿观察到橙子切开 后是圆形的,并且切的角度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这种不断让孩子自己去触摸、观察、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认知最好的途径!

所以,在培养孩子空间思维时,并不需要把“平面”和“立体”完全割裂开,而是要以立体图形作为载体,通过探究生活中的立体实物,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感知体上的平面图形,这才是最科学的。如:《圆柱体》课程里,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圆柱的很多奥秘。

通过让孩子找生活中的圆柱,再到动手用各种形状的纸、小圆片等材料制作圆柱,最后老师在动手切大萝卜的活动中让孩子从多角度感知了圆柱体里的各种平面图形,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孩子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在生活中自主去发现和探究的热情,以及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