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生的精神面貌有很大不同

看到美国学生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阳光气质,我很羡慕他们活得那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很多中国孩子没有爱好,在一些父母眼里,有爱好就是浪费时间。好学生的标准就是成绩好,有没有出息全看成绩。美国女孩活泼可爱,率真大方,美国男孩阳光真诚,活力四射,并充满正义感、责任感和男人的成熟感,这确实和国内很多学生的精神面貌不一样。

看到美国学生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阳光气质,我很羡慕他们活得那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很多中国孩子没有爱好,在一些父母眼里,有爱好就是浪费时间。好学生的标准就是成绩好,有没有出息全看成绩。

美国女孩活泼可爱,率真大方,美国男孩阳光真诚,活力四射,并充满正义感、责任感和男人的成熟感,这确实和国内很多学生的精神面貌不一样。

1.中国孩子不够玩

美国孩子玩不够


家庭教育方面,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让众多家长对唯一的独苗保护过度。男孩擅长和喜欢的探险、运动,常因可能出现的危险而被家长拒绝,所以孩子们无论在生活自理方面,还是在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都显得幼稚和不知所措。

而在美国,父母鼓励孩子们运动、探险,亲近大自然,并教会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如何保护好自己。孩子从小在家就要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从小就拥有健全的体魄、好奇的心灵以及分担责任的能力。

2.教出“得分机器”

还是“国家人才”


国内的中高考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采用“一考定终生”。学生从小到大被灌输以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考试成绩的习惯性思维。尤其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让他们成为了使孩子滑向应试教育深渊的“助推手”。而本该活泼好动、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男生女生们,却被家长死死困在家里埋头苦读,生气全无。

在美国,分数绝不是对判定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的评价标准。不少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运动、钢琴、写作,并热衷各类社会活动,这些在不少中国家长眼里简直就是“不务正业”,但不少美国学生正是凭借这些“与众不同”如愿进入自己心仪的高校。这样的选拔更强调学生的个性,不论男生女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在中国家长的威严管教之下,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发挥个性的黄金时机在摇篮中被扼杀了。

3.家长应和学校社会

合力消除“危机”


所谓的“男孩危机”,从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教育危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育危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人生起步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开放、更自由的成长环境,观察自己孩子的潜能和优势,并努力将之发掘培养壮大;在完善家庭教育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学校教育则应该更多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逐步摒弃生产“移动硬盘”的教学模式。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