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的快乐与烦恼

不知不觉间儿子长高了一头,一不留神一年级就要毕业了。一年多来生活紧张忙碌,心情起起伏伏,惊喜快乐不断,成长的烦恼也不少。在此与您分享点滴。幼儿园升小学,成了所有父母揪心的痛。

不知不觉间儿子长高了一头,一不留神一年级就要毕业了。一年多来生活紧张忙碌,心情起起伏伏,惊喜快乐不断,成长的烦恼也不少。在此与您分享点滴。

一、不要有名校情结

幼儿园升小学,成了所有父母揪心的痛。托关系、使银子,千方百计想为孩子选一个名校,好像这样孩子的一生就有了保障。我们也不例外。儿子还在学前班就开始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为上什么样的小学愁烦。后来冥冥之中有个声音仿佛在对我们说,你们像了解你们的孩子那样了解那些名校吗?你们的孩子最需要什么?那些学校能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吗?一扇大门、一堵高墙将你与学校和学校里的孩子割裂开来,大门和高墙内所发生的你根本不知道。孩子回家所讲的也是有限的一部分。如果您的孩子资质平平,在所谓的名校里简直就是活受罪。相反,按照孩子的性格为他选一个适合他的有爱有特色的学校,更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鼓励孩子迎接挑战

有了这样的感动和释然,我们便在调整孩子的心态和选择有特色的学校上下工夫。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尤为关键。父母紧张而又忧心忡忡的情绪会传染给孩子,会使孩子对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不是充满向往,而是紧张惶惑,恐惧战兢。此时,沟通最为关键。于是,我们就常祝贺儿子长成了男子汉,马上就要像小二郎一样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小学生了。小学的生活真是太好了,可以一下子认识那么多朋友,还有老师。爸爸小时候就特别盼望着能背起书包上学堂,因为跟我一起玩大比我大一两岁的玩伴都端坐在教室里读书、写字,他们的课本图文并茂是那么好看,而我因不够年龄被拒之门外。没了玩伴又不甘心的我每天趴在教室外的门槛下往里“偷窥”,他们在作业本上写我在地上画,他们跟老师大声念读我在心里默记,因为一出声就会被轰走。学校和家长看我这么着迷,最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让我先“旁听”,如跟不上进度,还得回家,而且不准再趴在门外“偷窥”。于是我光荣地成为了一个小学生,背起书包那个美呀,就别提了!

儿子果然被爸爸的小学故事“点燃”,对小学生活充满了好奇,一个又一个的“后来哪,后来哪”紧追不舍,此时我们顺势告诉他,小学和幼儿园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幼儿园是以玩儿为主,以学为辅,而小学则是以学为主,以玩儿为辅,小学的体育课别开生面,让你玩得有挑战。为了大家学习不受干扰,玩得开心愉快,学校还会制定一些规矩,需要大家遵守……这种憧憬式的诱导会帮助孩子减少上小学的紧张感,而适当的纪律规则预防针会减少孩子入学后的心里落差,能缩短孩子刚入学不适应的周期。

入学前的心里预备很关键,此时需要家长有智慧地与孩子沟通,千万不要为了让孩子对小学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把小学描述得像个戒备森严的监狱,这也不行那也不准,把老师形容得像老虎一样可怕。

三、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释放孩子的心里压力

当我们为孩子选定了学校之后,就毅然将家搬到学校附近。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学校离家近可节省上下学路途的时间,增加亲子共度的时间。此时的孩子最需要关心和陪伴。二是早晨可以不需太早起床,尽量保证孩子十小时以上睡眠,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校时精力充沛。

一年级上半年是适应期,刚刚开学的几周更是极为关键。学校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一切也都是困惑的。当新鲜感过后,满眼都是“受限制”的规则秩序,满口都是为什么、为什么?此时父母一定要冷静,耐心,与孩子畅通沟通是关键。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尝试。

1.此时不需你做孩子眼中的英雄,而要做你孩子的“粉丝”。

他或她是那么令你着迷,做孩子信得过的倾听者,你对他或她在学校里发生的一切要真心地感兴趣,绝不是敷衍了事。千万不要低估、欺骗你的孩子,认为他们听不懂或看不出你的心思意念。孩子的心是单纯的,他们也只接受单纯真挚的信息,否则就会被孩子发现,认为你不关心他或她,就会关上心门,不愿回应你的问题,哪怕你这次是百分之二百的真心。上学放学的路上,晚上睡觉前要多和孩子聊天。要想了解孩子一天在校的状况,决不能审问式的“今天在学校好吗?”“老师都教了什么?”“中午的饭菜好吃吗?”,一点创意都没有,孩子的回答不是懒洋洋就是沉默。而是要认真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应该有智慧有技巧:“嗨!儿子(宝贝),今天看上去这么高兴,一定有什么高兴事儿,快跟老爸(妈咪)分享分享,我都快等不及了!”或“有点不开心?让我来猜一猜?……”

这样做的差别在于,问题是你“关心”出来的,而不是例行公事似的问出来的。我儿子就曾拍着我的肩膀说:“嗨,哥们,能跟你谈谈吗?”一边说一边笑得前仰后合。我知道这是他对我欣赏的眼神、鼓励话语的奖赏,完全不用担心孩子会没有长幼尊卑之分,这种“殊荣”你不会经常获得,关系没到那儿,你就是贿赂收买也买不来。

2.从身心上释放孩子的心里压力。

刚开始的几周根据儿子的喜欢,放学后陪他踢踢球、骑骑自行车,宣泄一下体力,放松一下肌肉。直到现在每周六日与儿子骑自行车绕社区的林荫路慢骑,成了我和儿子最享受的时光。边骑边聊是一种享受,追逐嬉戏是一种乐趣,一句话也不说就那么迤逦前行,时而故意碰撞一下又马上躲开对方,更是一种意境。由于我工作较忙,周间陪儿子的时间少,“自行车时间”成了儿子的盼望。我也会时常给他一些惊喜,所骑行的路线、路况难度和挑战不断增加,惹得他兴趣盎然,成就感特别强。回到家,写作业和弹琴的效率特别高,态度和感觉也非常投入;由于我们禁止他看电视,我们自己也不看,周末和他一起欣赏一些适合他看的经典影片,就成了他盼望的时光。每次看完后他都兴致勃勃地发表一番高论,还提出一大堆问题跟你谈论,不知不觉间他的兴趣也越来越广。

3.培养孩子自觉写作业的习惯,让孩子明白写作业是他自己的事。

在孩子上学前班时,每天回到家妈妈和儿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安静时间。根据孩子的兴趣,或制订任务或自由选择,总之涂写抹画,拼图看书……两人各干各的互不干扰,为上学后的写作业打好铺垫。时间可长可短,5分钟30分钟均可,每天贵在坚持。刚上学那段时间,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不用你管。我们对这一热情及时给以积极鼓励。但有时由于不细心,时常会出错,当妈的忍不住及时给予纠正,他不仅反感而且自信心倍受打击,同时老师也不清楚他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后来和老师沟通后,马上改变策略。孩子写完作业后,家长只检查孩子是否完成作业,至于对与错则留给老师处理。最初的几周有几次忘了带回家作业本和书,我们就惩罚他暂停周末看大片,他很愤怒但只能无耐接受,因为我们事先跟他讲好,第一次提醒了你,下次再忘记带回家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以后再也不忘了。奖励也是这样,要事先讲好,做到了就要兑现。切忌矛盾激化不可调和时,许愿如果他听话或顺服就给他买什么什么,这不叫奖励,叫贿赂,这样就会助长他讨价还价的空间和野心,奖励对他来说就不起作用了。

4.父母分工明确,意见一致很关键。

在为孩子立界限和训练方面,父母意见一定要一致统一,即使碰到突发事件,二人事先没有商量好,也不要当着孩子面互相指责埋怨。妈妈与孩子矛盾激化僵持不下,孩子到爸爸面前“告状”,爸爸一定要认真倾听,然后非常诚恳地告诉孩子:“我认为妈妈说的对,听妈妈的没错。”如果确实妈妈错了,父母也要单独沟通好了,然后由妈妈跟孩子承认错误,把父母一起商量好的建议讲给孩子听。反之,爸爸错了也是一样。此时不用担心孩子以后会不听你的,反而会更加钦敬你。

这里就有一个父母分工的问题,很明确但也不要刻意流露,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做事是那么默契,关系很好很相爱,孩子很有安全感的同时也就放弃了利用父母意见不统一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想法。在我们家,孩子的教育以妈妈为主,爸爸为辅;妈妈是CEO,爸爸是“政委”。妈妈最辛苦,按时上床起床,收拾房间,物归原处,喊他(她)多少遍都不应,作业不细心,吃饭磨磨蹭蹭,弹琴,上学迟到等等问题,事无巨细,也绝对有权威;爸爸工作忙,不能承担日常教育孩子的职责,就负责观察孩子的情绪,梳理孩子的心情,珍惜有限的和孩子在一起的宝贵时间,不动声色地密切孩子与妈妈之间的关系,营造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该找妈妈,什么事情该找爸爸,清楚在家里也要遵守家庭纪律和次序。如为什么不能影响周日聚会、爸爸(妈妈)最爱妈妈(爸爸)还是儿子、学校和老师不公平等问题都需要爸爸负责解答。

5.家长老师无盲区沟通很重要。

我们的孩子比较敏感,好强心重,他很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和态度。所以多花些时间和老师沟通,从孩子的性格、在家里的表现,到孩子对学校、同学和老师的印象等及时告诉老师,帮助老师尽可能准确全面地了解孩子,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方便教学,因材施教。老师的鼓励和“投其所好”的奖励、每周的小奖状等,成为了孩子个性发展和学习进步的动力。优秀是夸出来的。我们很庆幸为孩子选择了正确的学校,老师愿意倾听家长的意见,家长和老师的顺畅沟通,可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升小的适应期。

四、保证亲子阅读时间、扩大孩子的阅读量,有助于增加孩子上学的兴趣。

刚开学的几周,回到家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比较紧张。有时不得不压缩或取消课外阅读时间。后来学校安排了几次课外亲子阅读的讲座,才意识到减什么也不能减课外阅读。于是就随身带课外读物利用上学坐车、放学坐车、吃早饭时间插空就讲。每晚的睡前阅读是“睡觉典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家长给孩子读,还要鼓励孩子自己阅读,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句子家长帮助讲解。课外阅读对孩子的语文学习受益非浅,知识面扩大了、识字量增加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加强了。一年级的考试多数学生不是不会做题,而是吃亏在不认识字和不理解题意上。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孩子的读题理解能力。

在此分享一年来的喜乐、愁烦,并非我们的教育有什么过人之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任何个案都只是参照,仅供思考。但分享可以带来彼此帮助,互通有无,希望我们所犯的错误您不会再犯,希望有助您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一生中的关键阶段。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