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观与儿童美术教育

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存在严重的背离现代儿童观的现象。如今的儿童美术带有明显的伪成人化特征,脱离了儿童的真实认知与情感状态,而基于现代儿童观的儿童美术教育应是让其回归本真。同理,能代表人类美术最高成就的是成人美术而非儿童美术。

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存在严重的背离现代儿童观的现象。如今的儿童美术带有明显的伪成人化特征,脱离了儿童的真实认知与情感状态,而基于现代儿童观的儿童美术教育应是让其回归本真。

现代儿童观

如果我们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儿童期(含少年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可以说儿童是人生的最初阶段。这是人的身心高速发展的阶段,不仅身体成长迅速,而且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在逐渐形成,其社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没有人否认儿童是人类的希望和未来,无论是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还是民族的生存和竞争,都离不开对儿童的关注。在中国,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关注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很多家庭,儿童被奉为“小太阳”。 这种态势一方面显示了社会对儿童的重视, 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很多社会上的教育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这种对儿童的态度和看法,被称为儿童观。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时代以及不同民族的家庭、学校会存在不同的儿童观。

▲在进行色彩探索的儿童

在欧洲的很长一段历史中,儿童受到轻视,他们的生命以及愿望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古希腊时期,抛弃甚至杀害儿童的现象屡屡发生而没有受到任何约束;亚里斯多德虽然觉得对这种传统应该加以限制,但他也没表示过强烈的反对。柏拉图在 《普罗泰戈拉》中主张,对不听话的孩子要用恐吓和棍棒。两千多年前的罗马出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典之一的《十二铜表法》的第四表第一条甚至规定,有残疾的婴儿可以随意杀之。家长可以用鞭打、禁锢等各种暴力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管教,甚至可以让他们带着枷锁劳动。中世纪宗教中的原罪说使得每个儿童都成了僧侣眼中的罪人。那个时候流行一种预成论,认为孩子从降生开始就是一个“小”成人了,他们与成年人的差别只是体形的大小和知识的多少,并无任何特殊性,不承认有所谓儿童的世界。儿童在家里挨父母的打、在学校挨老师的打,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文艺复兴被公认为是一个关心 “人”的时代,却依然沿袭中世纪原罪说的儿童观,将儿童当作父母的附属品。

这一现象在17世纪的启蒙思想时代开始改变,理性主义的崛起,消减了原罪说的影响力,人们开始认识儿童的特殊性,倡导社会尊重儿童;一些国家也颁布了法令以保障儿童权利。法国启蒙学者卢梭奠定了西方现代儿童观的基础,其思想的核心是将儿童当作儿童,儿童应该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20世纪初,美国学者杜威提出了进步教育的理论,主张“儿童中心论”,认为学校生活的一切活动均应以儿童的需要和成长为出发点。他将学科中心转向了儿童中心,这一主张后被认为是类似于哥白尼将地球中心转向了太阳中心的一场革命。[1]

通过以上的简述我们发现,人类社会对儿童的态度和认识是在逐渐变化的,其路径是由轻慢到尊重,由强制训诫到依据规律加以引导,由成人中心转向儿童中心,这种变化反映了对人性、对自然从态度上的尊重和对儿童成长规律的认知和顺应。

这是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值得充分肯定。儿童美术教育必须基于现代儿童观, 才能获得对人性尊重的内涵。

儿童美术教育对现代儿童观的背离

在中国,由于现代人文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影响,现代儿童观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接受;但我们的儿童观在与现代儿童观逐渐同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背反,主要表现为对儿童溺爱的同时,却不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甚至强制性地改变他们的兴趣和行为取向,将儿童当作实现成人的愿望和理想的工具或是当做成人社会相互竞争的牺牲品。

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也存在严重的背离现代儿童观的现象。如今的儿童美术带有明显的伪成人化特征,脱离了儿童的真实认知与情感状态,如学习中国花鸟画时,并没有引导儿童实际观察真实的花鸟,画牡丹没有见过牡丹,画老鹰没有见过老鹰,只是从成人美术中照搬样式。有的老师将自己喜好的样式和风格强加给儿童,令其模仿和学习, 从而造成用儿童的手画成人画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老师为了谋取虚荣,让儿童摹画自己画好的作品,送去参展或比赛;还有的老师干脆捉刀代笔。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其一,突然加速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引发了浮躁和虚妄的现象。儿童美术教育迅速发展,原本应该是值得夸赞的现象,因为这表明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儿童艺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然而对应这种突如其来的加速发展的却是我们从教者心理和学习上的准备不足。


目前,除了公办儿童中心和少年宫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之外,民办的校外美术教育机构遍及大江南北。校外美术教育机构规模不等,大的机构甚至开设连锁和加盟分支机构,学生动辄数百上千。

这些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存在许多隐患

其一,赢得家长(而不是儿童)的青睐成了竞争的焦点。为此,一些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不惜以成人化的教学效果吸引家长, 因为其效果非常直观。

其二,家长给予这些机构过高的期望。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家长普遍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许多儿童被送到校外教育机构学习美术并非己愿, 而是由于家长的从众心理和相互之间的攀比。而且,许多家长都渴望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和“成果”。有些家长对儿童美术比赛尤其热衷,在一些现场,家长比参赛的孩子还要紧张,似乎参加比赛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这种压力自然转嫁到了校外教育机构的老师身上, 导致他们为满足家长的虚荣心而做出违背儿童美术教育规律的事情。

▲少儿美术比赛活动中紧张的家长

其三,导向错误的儿童美术比赛泛滥。 社会的需求必然导致相应活动的出现,由于家长和美术教育机构的需求,现在的儿童美术比赛非常之多。其中有些比赛会因为主办者以及所聘请评委的专业素质不高或对儿童美术理解有误,从而误导了儿童美术的自然取向。

其四,一些从业教师缺乏对儿童美术的正确认识。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的迅速发展, 急需大量的从业教师。这些教师来源复杂, 其中一些人既没有经过就职前的专业教育, 上岗后又没有得到合适的培训,因而对儿童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往往用原有的“美术”和“设计”专业知识从事教学, 从而导致儿童美术教育被“专业”扭曲。

上述很多做法,是在爱儿童的招牌下行害儿童的事情,实际是不尊重儿童、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违背了现代儿童观的主旨。因此,什么是儿童美术?什么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需要我们做深入的思考。

儿童美术具有独特的内涵。这一概念与儿童文学、儿童音乐、儿童舞蹈等概念的内涵并不类同。后者几个概念的内涵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音乐和舞蹈,或供他们欣赏、体验和学习”;而儿童美术的内涵则是“儿童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运用美术方法的创作活动及其作品”。

正因为自己创作与他人为其创作之分野,使得儿童美术具有极强的发展意义,因为毕竟儿童终归要发展为成人。作为生命属性,唯一能代表人的智力、情感和体力高峰的是成人而非儿童。同理,能代表人类美术最高成就的是成人美术而非儿童美术。如果说儿童美术代表着人类最高成就,那么试问:我们能够说出几位世界著名的儿童画家吗?我们又知道哪几件儿童美术的杰作呢? 相信没有人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而凡是初具美术知识的人却能轻而易举地列出一些著名成人美术家的名字及作品。其实,成人对儿童美术的偏爱和褒扬是因为能够从中感受到天真无邪的童趣和肆意无拘的想象。虽然一些成人艺术家也尝试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模仿儿童的手法表现世界,如毕加索和米罗;却没有必要无限地夸大儿童美术的艺术本体价值。

儿童美术教育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从儿童美术中,心理学家可以发现儿童的身心状态,艺术理论家可以找到艺术发生学的证据,美术家可以借以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和空间,一些家长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然而这些价值都是外在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又是什么呢?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