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

克里斯塔基斯在《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一书中,带领我们深入当前的儿童教育文化,发现其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为徒劳无功的父母找到育儿的正确方向,也让孩子们找回真正的童年。读完《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个关键词:期望错配、最佳学习区域、让孩子做孩子。

不忘初心

或许就如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所说的一样,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所以“不忘初心”也要时时提醒。在人际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上一辈走过的弯路,总会想着不让这一辈人走。但是在育儿方面,人们又容易陷入“忘记初心”的怪圈,不记得自己小时候多么渴望拥有自由快乐的童年,却让下一代过着“没有童年”的生活。

可以说,没有哪一代人比我们现在的人更重视育儿,为了孩子,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早教班、兴趣班、补习班……哪哪都有父母迫切砸钱的身影。然而,现在的孩子真的快乐吗?他们还有多少属于自己的自由玩耍时间?他们的童年远称不上“童年”,因为在匆匆驱赶前行中,童年早已碎片化了。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

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原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教师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在《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一书中,带领我们深入当前的儿童教育文化,发现其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为徒劳无功的父母找到育儿的正确方向,也让孩子们找回真正的童年。

说实话,在读《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一书中的时候,我略感吃力。不是因为作者的言论难以理解,而是本书的翻译实在不敢恭维。每读一本书,我一般都会尽力发现它的好,这一次却忍不住吐槽一下翻译水平了,那些弯弯绕的长句不仅把读者绕糊涂了,想必译者都不知所云。所幸,糟糕的翻译带来的只是不痛快的阅读体验,尚未影响对全书的整体认知。

读完《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个关键词:期望错配、最佳学习区域、让孩子做孩子。

01

期望错配,通俗点讲就是指我们家长对孩子寄予了不适用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期望。

“我们需要将某些孩子从那些仍在不断成熟中的、优良的动作训练教程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更有意义的活动。”

在作者看来,比起担忧2岁多了还要父母喂饭的孩子,那些30个月还无法摆脱纸尿裤的孩子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对象。

然而现实生活恰恰相反,人们会指责给孩子喂饭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却对那些不教孩子如厕的父母表示宽容。

事实证明,由父母喂饭的孩子长大后丝毫不影响他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反而是长期使用纸尿裤、不会如厕的孩子会充满无力感和无能感。

在读本书之时,我自己也刚好遇到了同样的困惑。

我家小朋友2岁了,还不太愿意自己吃饭,大人不喂就不吃。喂还是不喂?实在伤脑筋。而本书作者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认为,喂饭不要紧,等孩子再大一点手部精细动作发育更好了,他会自己吃饭的。当下喂饭是为了给孩子留出更多的时间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原本我还有点将信将疑,后来又与朋友聊天聊到这个话题,她告诉我,她家的小朋友由爷爷奶奶喂饭到五岁!现在自己吃得好好的,不怕她不吃,倒是怕她吃太多!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也总算释怀了。

02

再说最佳学习区域的问题。

中国的应试教育被称为“填鸭式教育”,在本书作者看来,“填鸭式教育”不是中国的专利,国外也一样,特别是幼儿教育,毫无美感的课堂装饰、模式化的教学环境、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这些都让孩子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就像小机器人一样,匆匆忙忙地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完成一个一个无趣的任务。他们没办法安安心心地翻看心爱的绘本,也不能在角落里痛痛快快地玩玩具,一切都得听老师的。

为了摆脱这样的课堂,甚至有孩子宁愿装病待在家里,陶醉于用自己的塑料玩具构建出一个具有完整食物链的生态系统。由此可见,不是孩子不爱学习,只是他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区域。

当我读到“最佳学习区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的是黑柳彻子笔下的《窗边的小豆豆》,书中的巴学园虽然被外界视为“问题孩子”的学校,实际上它才是真正能发掘孩子的最佳学习区域的学校。



在巴学园,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完全由孩子决定。孩子们活泼开朗,聪明伶俐,压根不是什么“问题学生”。巴学园从此也成了我的一种向往,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在这样的学校学习。

03

不管是期望错配问题还是最佳学习区域问题,归结到最后,所有问题的解决都要落到“让孩子做孩子”的六字真言上。

“让孩子做孩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这里又有几个关键词:游戏、阅读、对话。

游戏,必须是在没有父母干涉的情况下自由自在地游戏。

在《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一书中,作者非常推崇传统的夏令营——一种能够让孩子真正深入自然的活动。在夏令营里,孩子们能自然而然地学会很多技能,因为,如果你每天都游泳,肯定会变成一个游泳好手。传统夏令营特别注重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它的使命就是要允许孩子做个孩子。

我的一位研究生校友成立了一家体育运动公司,专门针对青少年开展体能训练。他们的训练方式除了常规的场地训练外,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户外运动项目,这些项目把旅游与运动相结合,孩子们既体验了山河湖海的壮美,又全面锻炼了身心。草地上的枕头大作战、树林里的爬树比赛、雪地上滑雪、大海边游泳……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们玩得开心,成长也在不经意间发生。

阅读是快乐的源泉,身处鼓励读写的环境中的孩子,会展现出强烈的融入语言世界的渴望。我们应该允许孩子自己去探索图书的世界,大人只需从旁协助。

很多人担心一两岁的孩子还太小,看不懂书,其实孩子的聪慧令人难以想象。

我家小朋友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就给她读绘本,她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还会形成自己的偏好,每次都挑最爱的那本让我讲。比如在《小鸡球球》系列中,她最爱的一本是《小鸡球球藏猫猫》,每次都主动翻页,找出小动物的藏身之处。

等到她会说话了,更是时常语出惊人。看到星星就会说:“星星,你快下来吧!到树上来唱歌!”看到外婆拿针线缝衣服,她居然冒出一句“慈母手中线”!(因为那时刚好给她读了《游子吟》,她不仅记住了母亲缝补衣服的画面,还记住了相应的诗句。)阅读的影响力非同小可啊!

至于对话,虽然现在的父母似乎更加注重陪伴孩子,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要鞍前马后伺候孩子,陪着上补习班,陪着上特长班。但那只是表面上的陪伴,有意义的对话却少得可怜。就算与孩子近在咫尺,可能也是在各玩各的手机。

其实,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就是人际交往和启发智慧的过程,再天资聪颖的孩子都需要人点拨,对话就能激发孩子对自然、美和人生的探索。

毕加索曾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确保他长大后依然是。”

套用本书作者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的一句话作为解答,那就是:

虽然大多数人都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但是我们都可以过一种充满感情联系和善行的有意义的生活。让孩子做孩子,让孩子享受属于孩子的美好童年,几乎可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